- 相關推薦
現代文閱讀教學論文 從閱讀心理的角度談現代文閱讀教學
現代文閱讀教學論文 從閱讀心理的角度談現代文閱讀教學殷飛
。ńK省如東高級中學,226400)
摘要:學生的閱讀心理主要包括速成心理、喜惡心理、取舍心理、認同心理、偏執或盲從心理、質問心理等。關注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心理,有助于教師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以現代文閱讀為例,教師可循序漸進地進行引領和指導:引之以“欲”,激發閱讀興趣;細化目標,培養思維品質;指導方法,開展探究性閱讀。
關鍵詞:閱讀心理 現代文閱讀 舉措
一、學生的閱讀心理掃描
閱讀教學活動實質上是一種“人”“文”對話的思維活動。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我們要由注重研究“文”向更加關注研究“人”的方向轉變,具體到教學中,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以更好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學生的閱讀心理主要有:
1.速成心理,即忽視對文本的細細品讀而急于尋求答案的心理。在閱讀教學中,很多學生匆匆瀏覽文本后,就忙著以“題”對文,這會導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錯誤。這種心理極為普遍。
2.喜惡心理,即對文本本身的喜歡或厭惡的心理。有數據表明,學生對文學類文本(尤其是小說、散文),喜歡的占70%以上;對實用類文本,喜歡的占78%以上;而對論述類文本,喜歡的僅占56%。學生對不同閱讀文本的喜惡,直接導致閱讀中情感傾向的明顯差異。
3.取舍心理,即對文本多方面內容的關注或忽略的心理。學生由于閱讀興趣不同,知識、能力和審美的能級不同以及情感傾向不同,往往表現出對作品理解和感悟的主觀取舍不同。一項關于學生自主閱讀的調查結果表明,更多的學生只是也只能關注閱讀文本的思想內容方面,僅有很少(甚至幾乎沒有)的學生能自覺關注閱讀文本的語言、結構、表達等藝術方面的特性;90%以上的學生能自覺地關注文本中的顯性內容,卻不能發現和思考文本中的隱性內容。
4.認同心理,即對閱讀教學目標以及結論答案接受認同的心理。閱讀教學必須要明確閱讀什么、思考和理解什么、怎樣才能獲得某種感悟和收獲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結論或答案,學生只有認可了,才能從中獲得閱讀的成就感、滿足感。然而,這種認同的獲得,多數表現為學生的被動接受。長此以往,這種扭曲的認同心理往往會轉變成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就會日漸削弱,直至消失。
5.偏執或盲從心理,即對文本理解的偏頗固執或趨眾附和的心理。對閱讀文本理解的偏頗固執,源于對文本整體理解和局部剖析的不全面和不深刻、思維出現漏洞、思考缺乏嚴謹性、表達出現偏差甚至紊亂。而趨眾附和,則是由于學生是非判斷能力不強而造成的,人云亦云,缺少自信力。
6.質問心理,即善于提問和追問的心理。具有質問心理的往往是少數學生。他們往往不滿足于已有的結論或答案,喜歡追問這種結論或答案是怎樣來的,喜歡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了什么問題、癥結在哪里、如何糾正錯誤、怎樣全面準確地回答問題等。有著這一心理的學生更多地關注閱讀理解的思路、思考表達的方法和應該掌握的一些閱讀技能和技巧,等等。
二、現代文閱讀的指導舉措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閱讀心理,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引導學生走到科學思維、有效閱讀的軌道上來。比如現代文閱讀,教師可循序漸進地進行引領和指導。
(一)引之以“欲”,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輕視文本閱讀或是對閱讀存在厭惡心理,主要是對文本沒有閱讀“欲望”。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閱讀文本采取相應的方法,消除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疏離感。
一方面,教師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確,這種“指向”要講究藝術性,即要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要快速而有效地切入文本,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走進文本。(語文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此外,應當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把握閱讀速度的“快”與“慢”,理清文章內容的“綱”與“目”,梳理行文思路的“骨架”與“血肉”,標出內涵豐富的“語句”與“細節”,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的主體參與,才能使得學生的閱讀“欲望”得以保持。閱讀教學活動是“多邊”聯系、“雙邊”互動的復雜活動!岸噙叀甭撓担侵附處熍c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雙邊”互動,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課堂上,教師除了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導讀之外,更要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認同心理是建立在教師的學術權威性基礎之上的,但是這種“權威”不可束縛、壓抑學生的思維,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適時點撥、中肯評價、科學引領、規范表達,能夠使得學生的認同感轉化成一種經過了親自思考、親身實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ǘ┘毣繕,培養思維品質
文本是語言藝術的凝結,這種藝術無論是側重描述形象、喚起閱讀者生動的形象感,還是側重闡述事理、給予閱讀者嚴謹的邏輯感,都是作者借助語言文字精心構建、宣泄情感的獨特表現形式。閱讀教學有著綜合性的特點。所謂綜合性,是指閱讀教學必須針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語言、結構、表現手法等,全面、準確、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而這種理解和感悟是動態的,思維呈現出靈動性、發散性等特點。閱讀時,學生表現出取舍失當、偏執或盲從,均不足為怪。閱讀教學不能急功近利,學生獲得閱讀技能并不是朝夕之事。只有通過細化目標,培養閱讀的思維品質,長期、有序地訓練,學生才能懂得適當的閱讀取舍,懂得要解決什么問題、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真正形成閱讀理解的能力。
細化目標,要著眼于整體閱讀和局部品讀。整體閱讀是依托文本,著眼于“披文人情,緣文質理”,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思路、內容要點、思想感情、表現藝術等;局部品讀是深入文章內部、剖析語句含義、理清前后(文)聯系、賞析表現藝術等。整體閱讀和局部品讀的結合,實際上是依據文本實現了由文本的“面”到文本的“點”,再回到文本的“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學生閱讀的思維品質,主要指對文本信息的發現、整合、概括以及對問題的甄別、推論和表達等方面的特質。培養這些思維品質,能有效地矯正學生偏執或盲從的不良閱讀心理。
。ㄈ┲笇Х椒,開展探究性閱讀
何謂“探究性閱讀”?我認為,基于原作,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體現閱讀者個性理解且具有創新思維品質的閱讀便是探究性閱讀。這里首先要廓清一種錯誤的認識:誤以為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是探究性閱讀,將閱讀教學均歸為探究性閱讀教學。我們不能把“探究”混同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受制于作者和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閱讀問題都是“見仁見智”、自圓其說的。語言文字、行文思路、表達技巧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和效果,換言之,它們的“功能和效果”是確定的,要靠閱讀者立足于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綜合地理解和分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地確定探究閱讀的論題,授予學生科學的探究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探究”提出了三點具體要求:第一,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二,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心理,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更有序、有效地實現閱讀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為獨立閱讀、深度閱讀奠基。
【現代文閱讀教學論文 從閱讀心理的角度談現代文閱讀教學】相關文章:
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08-18
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8-24
中職英語閱讀教學論文08-2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7-2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7-21
談閱讀教學中段的學法指導08-17
談如何走出閱讀教學的誤區08-24
從流程角度淺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訓練08-17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論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