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課堂評價的論文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實踐與認識
關于課堂評價的論文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實踐與認識——以數學學科為例
楊志文,包東妹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214174)
摘要: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是指基于課程標準、源于教學目標、先于教學過程設計,有預設評價方案,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的課堂評價策略。它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為何進行評價、評價什么、如何評價,即評價的目的、評價方案的設計、評價的方式方法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高中數學課堂常用的評價方式有交流式評價、表現性評價和檢測性評價等。
關鍵詞:課堂評價意義原則方式實施
所謂“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是指基于課程標準、源于教學目標、先于教學過程設計,有預設評價方案,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的課堂評價策略。它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努力改變以往只關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評價(結果性評價),而忽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過程性評價)的現象,將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學習的過程。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主要致力于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為何進行評價、評價什么、如何評價,即評價的目的、評價方案的設計、評價的方式方法等。本文試以數學學科為例,就這些問題談談我們的實踐與認識。
一、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的意義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不能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就是測驗、考試,課堂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就是看學生的解題正確率——這種單一的課堂評價方式會導致課堂教學忽視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一味地追求講題目、做練習,把探究活動演變成大量的解題訓練;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惡。課堂評價是獲得信息、調整教學所必需的手段,是教學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及時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課堂教學要以明晰、準確的教學目標作導引,課堂評價設計要基于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標準,通過課堂評價及時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二)促進學生自我糾正、自我完善
課堂評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發現自己在達成目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根據課堂評價所反饋的信息及時矯正和改進。
(三)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評價本身是一種信息,通過課堂評價反饋信息,教師參照教學目標,了解自己的教學是否達到要求,以便判斷在教學中應作哪些調整,使教學朝著最優化方向發展;而且教師通過反饋的信息,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給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
(四)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課堂評價應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多采用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
二、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方案的設計原則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方案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課堂評價要基于課程標準
明晰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要素,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保證。而每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則要依據課程標準對該節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教材與學生情況,把課程標準中的“單元教學要求”分解成課時教學目標。規范的教學目標正是一把可供評價的標尺,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標準,方能衡量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所以,無論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還是結果性評價(檢測性評價),都應該與教學目標保持高度緊密的聯系,并與教學目標共同發揮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二)評價設計要先于教學設計
評價不再是教學完成之后或教學活動的終結環節,而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評價方案的設計應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教學設計之前完成。(數學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評價的內容是課程標準中要求的教材內容,評價的標準是課時教學目標。
設計評價方案時,一方面,應考慮如何使學生理解學習目標,用什么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并設計出相關的教學策略。有效學習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認識和理解他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認同評價標準,并愿意為之努力。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發一張評價量表,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與他們交流和討論評價標準,使學生能運用標準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另一方面,還應考慮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反饋評價信息,如何讓學生使用反饋信息,如何讓學生參與對學習的評價,以及如何幫助學生不斷取得進步。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思自我,不斷確認自己下一步的學習目標。也就是說,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他們具備自我矯正、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NextPage]
(三)課堂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要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所設計的問題,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課堂評價方式要多元化
課堂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將交流式評價、表現性評價和檢測性評價相結合,將師生互評與生生互評相結合。
三、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的方式及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實施
數學課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高中數學課堂常用的評價方式有交流式評價、表現性評價和檢測性評價等。比如,教學《圓的標準方程》一課,我們確定的課時教學目標是:(1)通過類比“直線與方程”,能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并會由圓的標準方程說出圓心和半徑;(2)會根據已知條件選擇恰當的方法(直接法和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方程;(3)會運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問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下面結合該課的教學環節對上述三種常用的評價方式的實施加以說明。
(一)交流式評價
即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如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問答、互動等)。交流式評價多用于新授(如概念、定理、結論的教學)環節。
針對目標1,我們共設計了四個評價問題。首先出示兩個問題:
問題1 圓是最完美的曲線,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以圓為基本元素的圖形,如奧運五環、摩天輪、隧道等等(投影圖片)。你還可以舉出一些圓的實例嗎?
問題2前面我們通過直線的方程研究了直線的位置關系,對于圓,能否通過圓的方程研究圓的性質呢?那么如何求圓的方程?
第一個問題由學生舉例,教師作出口頭評價,如“很好”、“這個例子非常好”等,讓學生充分表現。第二個問題,先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巡視),再讓學生代表發言,敘述建立圓的方程的過程(教師板書主要過程);也可讓其他學生作補充和提問,生生之間交流互評。學生通過口答呈現自己的思維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反饋的信息,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和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數學認知的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
然后,出示第三個問題:
問題3 以方程(x-a)2+(y- b)2=r2的解為坐標的點都在圓上嗎?
“以方程(x-a)2+(v- b)2=r2的解為坐標的點都在圓上”是理解圓的方程概念的一個難點,教師可從師生的對話交流中,對學生是否能聯想到直線并與直線進行類比,是否能夠嘗試解釋結果的合理性,是否有嚴謹的論證能力等方面,評價學生對圓的方程概念的理解深度。教師應使用贊賞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課堂表現,激勵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必要時教師適當補充或修正)。最后,組織學生歸納出求圓的方程的過程和步驟。
接著,再出示第四個問題促進目標1的達成:
問題4①若一個圓的圓心坐標為(-1,2),半徑為2,則圓的標準方程為______。
②若一個圓的標準方程為(x-l)2+(y+5)2=3,則圓心為_____,半徑為____。
本題采用學生口答的方式進行評價,因問題比較簡單,可以讓學生互評。學生輕松地解決了本題,說明他們對圓的標準方程的結構特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明確了方程中三個獨立的系數a,6,r的幾何意義。
(二)表現性評價
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的表情、發言、回答問題的程度、板演)情況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高度的集中,并處在積極、興奮的探究狀態中。
針對目標2,我們設計了下面兩個評價問題:
問題5 求圓心是C(2,-3),且經過坐標原點的圓的方程。
問題6求經過點(0,0)和(4,0),圓心在直線x-y-5=0上的圓的方程。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口答并互評,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正確作答;對于第二個問題,可選不同基礎的學生板演,根據板演情況分別給予評價——部分學生可能想到直接法,部分學生可能想到待定系數法,可能還有少數學生不會解。教師可以分層評價,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和提高。對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評價他們能否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能否選擇最優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數學基礎中等的學生,評價他們能否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評價他們能否回顧和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解題經驗。
針對目標3,我們設計的評價問題是:
問題7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 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思考:假設貨車的最大寬度為am,那么貨車要駛入該隧道的話,限高為多少? 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再讓學生分析數量關系,討論、嘗試建立數學模型;最后隨機抽取2——3名學生交流建模的過程。通過隨機抽樣,了解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教師重點對學生的建模過程進行評價。
(三)檢測性評價
即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效度進行適時評價(如課堂練習、板演、小測驗等),檢測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結果性評價常用于新課教學的練習反饋環節或習題課中。這種評價方法大家都非常熟悉,本文不再展開。
總之,評價是否能夠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是否選擇了恰當的分析和反饋評價結果的方式,是否能夠為下一步教學決策提供依據,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提出改進建議。在過程性評價中,要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正確信息和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同時,設計的問題要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感到“我想說”、“我要說”、“我能說”。在結果性評價中,所設計的評價樣題和檢測題要針對教學目標,有明確的指向性,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并讓學生充分暴露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的錯誤,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參考文獻:
[1]楊志文,目標導引教學的實踐與認識[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4)
[2]楊志文,讓課堂因生成而精彩[J].數學通報,2011(12)
【課堂評價的論文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實踐與認識】相關文章:
課堂評價語言要把握“五性”論文08-15
高效課堂自我評價11-11
對有效課堂的認識論文08-08
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音樂課堂的教學評價08-05
小學數學課堂學習評價例談08-15
走出課堂評價的模糊性08-17
走出課堂評價的模糊性08-09
課堂評價教師心得04-18
課堂教學評價誤區淺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