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抗逆力養成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抗逆力養成

    時間:2023-02-26 20:50:07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抗逆力養成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抗逆力養成——以上海市MH區X學校為例
      
      裴小茹(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
      
      【摘要】抗逆力是指個人面對危機或逆境時,能夠理性作出正向的、建設性的選擇方法和應對策略的能力,是風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相互較量的結果。生活環境的斷裂造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內在保護性因素的不足與外在風險性因素的增加,風險防御機制的缺位與失靈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造成諸多負面的影響。學校社會工作通過個案輔導解構問題、小組介入重建自我認知、社區聯合增進社會認同的方式來增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成長發展中的保護性因素,降低危險性因子的影響幾率,提高其應對危機與困境的能力,最終建立起個體的抗逆力。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抗逆力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828( 2012 )11-0071-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19
      
      一、引言
      
      人口大規模持續的流動,給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同時也形成數千萬計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的成長發展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上海市教育部門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現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小學生385703人,其中在全日制公辦學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總數為207814人,占全日制公辦學校學生總數的21.41%,并呈現出繼續增長的趨勢。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產生是中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社會制度固化和人口大規模流動相沖撞的結果,其成長環境因長期流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系統性破壞,在身心發展、學習成長、社會化、人際交往等各方面落后于上海本地兒童或非流動性兒童,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境,并在應對環境變化、人際交往障礙、學業困難上等方面大多呈現出逃避、退縮、不良轉化等消極應對方式。兒童至青春期是個體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和轉折時期,本文以筆者從事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專業社會服務的上海市X區X學校為例,探討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抗逆力養成的路徑與方式,構建完整的成長環境,以幫助其激發內在效能與潛質,增進親社會聯接與社會融入,降低環境中危險性因素的影響幾率,提升社會功能,促進正向發展,實現良好的環境適應。
      
      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抗逆力現狀分析
      
      抗逆力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特質,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揭示了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及發展規律。保護性因素和風險性因素是抗逆力的重要概念,其對于個體抗逆力、環境適應力的形成至關重要。保護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夠促使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事件、減少消極發展的個人或環境因素,風險性因素是指那些會增加不良適應結果出現的可能性的生物的、遺傳的、環境的各種因素(李燕平,2005)。外部支持因素、內部優勢因素、內部效能因素是抗逆力的構成要素(許莉婭,2009)。個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風險性因素,個體能夠在危機或壓力情境下做出健康的應對策略,得益于保護性因素的構建和風險性因素的降低。抗逆力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的對應結構與強度分布,在保護性因素缺失的情況下,風險性因素強度越高,個體的問題行為及適應不良現象就越嚴重;在保護性因素介入或增強時,風險性因素有所控制和抑制,個體的問題行為及適應不良現象會有所緩解,并呈現出良好的應對策略。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跟隨打工的父母來到陌生的城市,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際交往環境等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離開土生土長的鄉土生活,良好的適應行為尚未形成、新的社會紐帶尚未建立,其繼續成長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內在與外在風險性因素。從內在風險性因素來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自我認知度低、自卑、內向而膽怯、情緒內隱而不外露、性格孤僻、焦慮抑郁等;從外在風險性因素來看,家庭支持功能弱化與缺失,父母忙于打工,少有時間關心子女,為其舒緩心理壓力,輔導功課,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父母普遍交流較少,個別的與父母關系緊張,不服從父母的教育和管教,有偏差行為的傾向;從社會交往上來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普遍處于被動、被排斥邊緣甚至是受侵害的境地,城市孩子對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歧視和不接納,其交往處于一種封閉和真空狀態。(教育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從學習狀況上來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因受教育水平不一,教育缺乏完整性和穩定性,到新的學習環境后大多學習難以跟得上,且有些教師也對其區別對待,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輔導,另外,他們無法參與當地的中考與高考,轉學率、失學率較高。生活環境的斷裂與缺失造成他們內在保護性因素的不足與外在風險性因素的增加,風險防御機制的缺位與失靈從而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成長與發展造成諸多負面的影響。
      
      三、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抗逆力養成
      
      學校社會工作是在學校環境中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在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密切配合下,以通過促成學校、家庭和社區協調合作和形成“教”與“學”的良好環境,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促進學生成長為工作重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從而實現學校教書育人的目的的一種專業活動(文軍、朱眉華,2006)。X學校位于上海市MH區,是區教育局與上海市一所知名大學聯合創辦的一所公辦小學,接收了上海市鄰區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筆者從2012年2月份開始,作為一名駐校社工致力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專業服務工作。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心理、發展現狀及現實需求,開展專業介入工作,旨在重構其斷裂的生活體系,提供關懷與支持,增進其社會聯接,挖掘潛在的改變與提升素質,增加成長發展中的保護性因素,降低危險性因子的影響幾率,提高其應對危機與困境的能力,最終建立外來務工人員的抗逆力。
      
      (一)個體輔導:解構問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
      
      針對個別有偏差行為、學業困難、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問題較為突出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社會工作者主要采用個別化的輔導及會談的方式,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不足,客觀看待當前的適應障礙,給予其充分的關懷和期望,不斷挖掘個體內在的改變潛能與力量。
      
      “案主跟隨父母來到上海,是一個內向、沉穩而自卑的男孩子,因長相特別秀氣,經常被同學們嘲笑為‘大姑娘’,老師有時候也會拿他開玩笑。他學習努力,但是成績中等偏下,很少主動去問老師,也不跟同學們在一起玩。父母因工作忙碌,很少關心過案主的學習情況,盡量滿足生活方面的需求,一遇到成績不好,就會批評、責罵。久而久之案主變得更加膽小、怯懦。”
      
      筆者在從老師那了解到案主的情況時,并沒有像案主本人及其他人一樣,將其看作是“問題”孩子、“消極”孩子,而是與其不斷深入的交談,與其建立穩固的專業關系,漸漸讓案主敞開自己的心扉。筆者帶領案主做“沙箱游戲”,緩解案主內心的焦慮與緊張,通過解讀沙箱游戲里不同物品的擺放,帶領案主認識自我的內心世界,解構問題,了解自己逃避、退縮行為背后的意義,重新建構案主的抗逆力敘事,幫助案主不斷的提高自信,向著積極的方向去改變。
      
      (二)小組工作:探尋自我,修正自我概念,重塑自我意義
      
      小組工作主要通過小組成員的支持,改善組員的態度、人際關系,以提升實際應對環境的能力。小組為組員提供歸屬感與溫暖的氛圍,發揮游戲對兒童的影響力,寓教于樂,且通過同輩群體的力量搭建共同改變的平臺。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普遍存在的生活習慣較差、自我認知不足、社會交往障礙等方面的問題,筆者設計了相關主題的小組活動,招募對象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上海本地小朋友,旨在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修正自我概念、重塑自我意義、不斷建立交往自信心。小組活動還旨在改變本地小朋友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講禮貌、不衛生、學習不好等方面標簽化印象,改善他們之間的關系,增進彼此間的交流和聯系。
      
      “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主題活動教小朋友們認識各種各樣的表情圖,并請他們根據自己的內心狀態及組員的要求扮演各種各樣的情緒,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管理自己的情緒。“我是星光大道之星”主題活動請小朋友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自己的星光大道舞臺,并引導小朋友們發現自己在學業、生活習慣、社交禮儀等方面的優點,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如何加以改正。通過此活動,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自信心,增強他們改變和進步的動力與熱情。“同在藍天下——我們是一家人”主題活動,破冰——“大風吹”、“馬蘭花開”等調動小朋友們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與興趣;“風雨同舟”活動,增進了彼此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解開千千結”活動,引導小朋友們認識到團隊合作與集體智慧的重要性;“洞口余生”等沖突體驗,教會小朋友們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手指畫“我們的大家庭”則進一步增進了上海本地小朋友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溝通與理解,幫助他們建立深厚的友誼;“洗摩的”活動,則幫助小朋友意識到善于鼓勵和表揚他人帶給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自信,增進小朋友們的群體認同感。
      
      (三)家一校一社區聯合:拓展社會網絡,增進社會認同
      
      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外展服務,加強家一校一社區之間的聯合,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建立健康、完善的外在支持環境。筆者通過開展“家一校”聯誼等沙龍活動,搭建外來務工人員與學校老師的溝通平臺,促進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共同為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行動;利用社區資源舉辦系列“親子教育”講座,邀請外來務工人員參加,使其學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如何給剛到城市的孩子充分的關懷和鼓勵,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開展相關的主題比賽、讀書會等活動,引導社區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充分的關愛和支持;暑期時間,開展主題夏令營活動,帶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游覽上海標志性景點,參觀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等,加深他們對上海的認識,增進對城市的認同和熱愛;此外筆者還與MH區知名的企業與社會責任部展開合作,帶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參觀企業,激發他們進步的動力和熱情,并邀請企業志愿者參加系列的專業社會服務活動,拓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社會支持網絡。
      
      四、結論
      
      抗逆力是個體抵抗環境干擾,并保持原有結構和功能、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是風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相互較量的結果。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最重要場所,學校社會工作重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環境,增加其保護性因素的影響力,緩解環境中的危險性因素。個案輔導、小組工作及“家一校一社區”聯合是學校社會工作者挖掘個體內部潛能,構建外在完善的支持環境,提升個體效能感的重要方面;建立清晰穩定的邊界、教授生活技能、提供關懷與支持、提供機會與促進參與是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我效能感、樂觀感、歸屬感的重要途徑。
      
      然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成長發展問題是社會結構變遷、社會流動加劇下的產物,社會工作在介入這一群體時,勢必要將其放到宏觀的社會制度因素下來考慮。個體輔導、團體活動及社區關愛的服務方式還有些微觀化、片面化,不能夠從更深層次解決其發展需要及行為問題。社會工作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家庭能力建設,增強其家庭的支持力度;將增強抗逆力培養納入到現有的教育體制和培養計劃中,從學校層面為兒童成長營造公平、和諧的氛圍,提高兒童的抗逆力;還應加強政策制定部門的整合、協商及相互支持,構建良好的溝通機制,打破政策、制度壁壘,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抗逆力養成】相關文章: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08-19

    xx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調研報告08-17

    外來務工人員事跡材料08-16

    外來務工人員調查報告03-23

    教育討論 - 外來民工子女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08-17

    農村公共生活重建與社會工作介入08-17

    淺談如何實現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語文教學08-03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工作匯報材料08-24

    某某市關工委重視加強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培養教育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制服丝精品在线精品 | 日本婬片在线视频 | 久久免费丝袜国产 | 亚洲国产一级精品视频二区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