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記》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開山之論
《學記》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開山之論武漢市武漢中學特級教師 蕭興國
《學記》是《禮記》49 篇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是戰國后期思孟學派的著作。《學記》是我國也是世界的第一部教育專論,它比被譽為“現代教育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要早1800 多年。《學記》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教育思想,它雖只有1229 字,但所論述的問題和提出的觀點,今天看來仍有其豐富價值和深遠意義。《學記》中既論述了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和態度,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同時還更多地論述了教學的原則方法,這些原則方法其實是現在許多教育理論、教學主張的真正源頭。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相長。《學記》引《兌命》云“‘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孔穎達疏:“《兌命》曰:‘學,學半’者,上學為教,音斅;下學者謂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學之半也。”意謂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提高的過程。又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學相長,其本意是就教師自身水平如何得到提高而言的。但由于它反映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對于教師的作用,故逐漸被人們解讀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也應是一種平等的關系。
2. 啟發引導。《論語》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啟發式的教學傳統,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采用誘導的方法,引導學生,但不是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開啟學生思路,但不提供現成答案。如今,我們所倡導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不就與之一脈相承嗎?
3. 循序漸進。《學記》云:“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其意謂:優秀的冶鐵師傅給兒子傳授手藝,總是先教他學會使用鼓風的皮裘;優秀的造弓師傅給兒子傳授手藝,總是先教他學會用柳條編制箭袋子;訓練小馬駕車,總是先用大馬來帶,小馬跟在車后頭跑。這幾句話不僅揭示了知識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基本的訓練,而且說明學習訓練的過程必須是從易到難,由粗入精,循序漸進的。
4.長善救失。“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幾句說: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知道一點就滿足了的毛病,或有認為太容易,產生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不求進步中途停止的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須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后才能矯正這些缺點。好的教學方法,就是既要培養、增長學生的優點,又要矯正他們的缺點。可見,這論斷體現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而因材施教的思想和方法。
5. 藏修息游。《學記》云:“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里強調的是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結合。“藏修”和“正業”指在學校所要學習的正課,“息游”和“居學”指學生的課外活動及自習。正課的學習與課外活動及自習要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這也體現了《學記》對于教學過程中知識、技能、興趣、個性綜合性的認識。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有這樣一個說法,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事實上仍還是老祖宗的東西。
6. 善問善答。《學記》還論述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的問答技巧。“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這是說,善于發問的教師,就像砍伐堅硬的木頭一樣,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關節部分,經過一定的時間,關節自會迎刃而解;不善于發問的恰恰相反。善于對待學生發問的老師,如同撞鐘一樣,敲得輕些聲音就小,敲得重些聲音就大,利用其悠揚不絕的聲波,反復吟味,以盡其緒。這些形象的論說,既指出了教師如何問學生的方法,又指出了如何回答學生問題的方法。對于后者,清代學者焦循尚有一段評述:“凡撞鐘,其聲悠長不即盡。今待問者小扣小鳴,大扣大鳴,亦不即盡說之,待其意有所進而復問,乃以前未盡之說,極說以盡之。如始撞鐘一聲悠長,未遽盡,待重撞一聲,此聲合前未盡之聲,極成其盛而后盡之。”這種“從容”“盡聲”答問技巧,可使學生于“欲罷不能”中,充分發揮學習的潛力,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以上所梳理出的這些教學原則和方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學記》所包含的教學智慧,它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遺憾的是,現在一些人一講教育教學滿口就只有西方的這理論那主張。我不是反對引進和采用西方的理論,但我們也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無視本國優秀的教育教學傳統。筆者主張在引進采用西方教育理論的時候,要把它和我國的傳統教育思想作些比較,看看哪些東西是我們傳統教育思想中就有的,哪些是經過別人發展了的。“太陽底下沒有新的東西”,事實上,沒有對優秀傳統寶貴財富的繼承,就不可能去創新。
【《學記》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開山之論】相關文章:
語感訓練的原則、途徑和方法08-17
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原則和方法08-17
淺談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原則和方法08-18
關于思品教案的編寫原則、過程和方法08-17
家長評語寫作方法與原則08-16
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的選題和原則08-17
試論青年傳統教育的原則與方法08-17
明清時期小學德育原則與方法08-17
論誠信教育的原則與方法08-17
比喻的修辭作用和運用原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