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淺析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淺析任丘市第四中學 曹建華
【摘要】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聲有色;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321.22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1-0037-01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提問呢?課堂提問的方法很多,筆者把平時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提問片斷經過收集整理,總結,略舉一二展現出來以供大家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一、依次設置,化大為小
這種提問根據教材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語文一般是按事件的發生,人物出現的順序,論點論據提出的先后來提問。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它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特別是在中學低年級,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高,如果問題提得過于寬泛,學生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對問題產生畏懼心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中,教師能圍繞教學重點或難點,尤其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應當注意化大為小,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難及易,化大為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因為文章內容龐雜,有些還不易理解,直接讓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難以做到,我們可以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冬天雪后捕鳥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后對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問“怪哉”,先生為什么生氣?第六:寫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與“我們”讀書的內容苦澀難懂,引出來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寫我畫畫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把統領全文的大問題給予分解,便于學生逐步認識學習,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問題設置也不能事無具細,問題提問小,太簡單,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在課堂提問時,還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層次提問,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讓全體學生享有煅練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點,綜合設問,抓住重點詞句設問
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和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么于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后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綜合法提問:于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么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于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它是指為了達到教學上目的而精心設計的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形成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就解決了。例如:在教學契訶夫的著名小說《變色龍》時,可設計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第一個問題:根據課文的敘述,你認為課文的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學生準確回答是“善變”后,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從課文中你們知道他“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怎樣表現出來?學生討論后回答:首先是變得快(頃刻間他對狗的態度“變”了5 次),其次是變得蠢(他“變”的理由是愚蠢的,邏輯是荒謬的)。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由此我們知道奧楚蔑洛夫是“變色龍”式的走狗,“變色龍”的色雖然變來變去,骨子里卻隱藏著一個不變的性格內核,你們知道他的性格內核是什么嗎?學生通過分析課文得出結論:奧楚蔑洛夫狗仗人勢、媚上壓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終沒有變。于是提出了第四個問題:什么原因促使這個執法者一變再變,左變右變?學生基本能回答:這主要是將軍的威勢促使他一變再變。為了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最后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奧楚蔑洛夫這樣壞,為什么沒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傷,是受害者,為什么反而遭到人們的嘲笑?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就讓學生反復討論。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權有勢,沒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數學生認為,奧楚蔑洛夫出場時,“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廠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鉆出來的”,這些描寫說明“那群人”是些窮極無聊的庸俗市民,他們沒有正義感,所以不嘲笑執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這是當時那個畸形社會的真實寫照。
以上的提問步步誘導,環環相扣,使學生不僅清楚地認識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點,而且深入了解到,“變色龍”這個文學形象的諷刺鋒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實走狗的丑惡靈魂,而且直指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淺析】相關文章:
淺析中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08-17
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08-19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08-19
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問藝術08-24
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08-18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08-18
淺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08-17
課堂提問藝術初探08-17
課堂提問藝術淺談08-17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新藝術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