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踐家校合作實現教育共贏
實踐家校合作實現教育共贏武漢市博學初級中學 陳筠 高萍
全納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證明,和諧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因此,學校要主動爭取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實踐中探索三結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進城務工子女較多,家長、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不少家長為了生計每天四處奔波,無暇顧及學生的教育,這就更有必要實踐實校合作,實現教育共贏。
一、成立家長委員會
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每班選出具備一定管理經驗,并且自己孩子各方面發展較好的家長2名,組建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
積極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學校積極引導和鼓勵各班級、年級將成功家長的經驗加以總結,通過各層級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在廣大家長中推薦、傳播這些經驗。這些成功家長們交流時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以及大眾參與討論的方式,令廣大家長愿意去聽、樂意去學,大大增強家庭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比如我校有這樣一個家庭:外來務工人員,全家五口人,父母加三個子女,全靠父親一人在外打工掙錢,家里的困難可想而知。但這又是一個堅強、樂觀的家庭,三個子女懂事、孝順,從沒參加任何培優,但成績都在年級數一數二,人人每年都能拿到學校的獎學金。大姐已經讀大學,二姐是我校2011屆中考第一名,弟弟是2013屆初三年級第一名。是怎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學生,于是家長委員會的代表們請了他們的母親來校為家長們介紹教育經驗和方法。這種方法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家校合作的教育效果
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召開家長會,實行家長開放日
傳統的家長會一般缺乏新意、流于形式,缺乏家校合作的整體計劃,往往是學校認為有必要召開時臨時的決定召開的。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校的家長會圍繞“實”“精”“新”作了一些調查和創新。
“實”就是會議內容實實在在,不空洞。能解決家長一些實際問題,是大家有所需要的。
“精”就是內容精煉,主題單一。每一次家長會不求面面俱到,不幻想通過一次家長會就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每次會議目標精確,有的放矢,話題集中,暢談深刻,著眼解決問題,力求有效。
“新”就是學校每學期都有一天作為“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到學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去聽,坐在教室里留心觀察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課后教師主動請家長到自己的辦公室評課、議課,幫助自己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教師也可以傾聽家長對學生在家庭表現情況的反映、對學校教育的建議和意見,隨時與家長交流育人心得體會,耐心幫助家長分析解決學生教育中的棘手問題,指導家長改進教育子女的方法,幫助家長做孩子生活上的朋友、心理上的醫生、學習上的伙伴、社交上的向導,使學校與家庭“向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改變家長打壓、溺愛、放縱等不良教育習慣,切實增強家校聯動的教育效果。
2.創辦家長學校
創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培訓,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為家長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對家長的培訓我們采取了學、講、談的方法。
學方法。學校印發家庭教育資料,發放到每一位學生家長手中,使家長了解學校,獲得教子經驗。
講方法。學校配備專職心理輔導員組織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進行專題講座,進行面對面的授課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談方法。一是學生家長談自己教子的體會。每學期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交流一次家長談教子經驗,不同的家長發言,起到了互相啟發互相激勵的目的。如初三6班祝某某,初一入學檢測成績不佳,曾一度失去了學習信心,她的媽媽和班主任老師一起商量對策,在校多關注,在家多鼓勵,最終讓她進步成長,作為平行班的學生,成績能排到年級第一。可見,家庭的作用不可估量。二是家長委員會成員談自己對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教師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學校提高管理效能。
3.開展“千名教師進萬家”活動
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將普訪、隨訪和定期訪問結合。家訪可以具體個別地針對學生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家校聯系,激發家長教育子女的主動性,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每一學期學校都會開展“千名教師進萬家”活動,要求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利用業余時間主動地走訪學生家庭,有計劃、有目的的與家長交流學生的情況,與家長一起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步。
在和家長共同協商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家長之間應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關系與親密感情。并同時讓家長意識到:教師實話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是工作責任感的表現。當家長感受到教師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對待自己、理解和尊重自己時,就會消除心理上的距離,樂于與教師接近,愿意與教師溝通情況并和教師相互配合,教師與家長間架起了情感的橋梁,就為家校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組織活動增進家校聯系
1.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古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講的就是要尊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難以想象,一個對父母情感都忽略的學生,又如何會對他人乃至整個社會懷有感恩之心呢?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學校結合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開展“感恩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被老師們引導著回憶父母為自己成長付出的點點滴滴,使孩子了解和理解父母的苦心。比如教孩子制作感恩卡、小手工向父母表達節日的祝福;教孩子邊做手語邊演唱《感恩的心》;有的班主任讓孩子為父母做按摩,讓孩子為父母做一天的家務或讓孩子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
不少家長覺得,通過開展“感恩系列活動”,孩子與自己更親了,也變得懂事了,能體諒父母的辛苦。一位七年級的家長說:“通過感恩教育,孩子在吃飯時會給我們碗里夾菜,還會說‘爸爸、媽媽辛苦了!’這種感覺真的特別溫暖。”不僅如此,感恩教育也拉近了家長與學校的距離,教師節時不少家長會主動給老師發一段感謝的短信,有的還會親自捧著花束帶著孩子來感謝恩師。感恩意識在孩子、家長、教師心間生根發芽,并進一步萌生出感恩成長、感恩生命、感恩挫折等更廣更深的情感。
2.開展“書香進家庭”活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書籍,沒有一些藏書的家庭,往好處說,不能對學校教育有任何幫助,而往壞處說,這樣的家庭環境會使兒童變得頭腦遲鈍,會限制兒童的智力發展,而學校則不得不花費巨大的努力去補償家庭智力興趣的這種缺陷。”的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對于家長教育素養的提高也十分重要。為此,學校開展“書香進校園”、“書香進家庭”的活動,要求參與的家庭至少有一本可以和孩子一起讀的書。每天至少要抽出半小時以上的時間與孩子一起讀書,營造一種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有的家長在一段時間的實踐后驚喜地發現,原來不愛讀書的孩子在家長的帶動下愛看書了,甚至因為全家在一起讀書、交流的時間多了,看電視、打麻將的時間少了,家人的感情更和諧溫馨了,家庭教育的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3.舉辦“博學之花校園科技藝術節”等活動
為了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學校舉辦“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聯動家庭、社區,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和展示的平臺,也為家長、教師、孩子之間提供溝通的渠道。
要想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并舉并重,就要把研究的重點放到增強家庭教育科研上,要把強化家庭教育的指導性放在首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的直接受益者是孩子,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并舉并重才能才能給孩子們帶來身心和學習的健康發展,也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實踐家校合作實現教育共贏】相關文章:
合作,才能實現共贏07-29
家校合作共育培訓心得11-11
教師的教育培訓心得:家校合作共育08-17
表達合作共贏的句子01-15
家校合作共育心得體會11-11
家校共育合作心得體會12-02
家校合作心得07-19
家校合作教育心得體會11-16
家校共育心得09-19
家校合作的培訓心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