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納教育下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與矯正
全納教育下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與矯正武漢市博學初級中學 喻業偉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一切”,并積極關注學生從生理到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長。但目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也逐漸凸顯,其中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得最為嚴重。
一、心理現狀
武漢市博學初級中學,位于武漢市硚口區三環線附近,原本屬于城鄉結合地區。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周邊縣市乃至外省的流動人口來這里做生意或者打工。到近三年,在校學生的流動人口子女比例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對本校學生的心理調研和評價,一方面可以進行流動人口子女與非流動人口子女的對比分析,一方面從整體上能夠體現流動人口子女的心理特征,對于教育教學的組織與進行,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學校政教處設計了一份學生心理狀況調查表,包括人際關系、社會認知、學習情緒和心理健康等四個方面共計二十個問題。根據評測結果把學生心理狀況分為非常健康、比較健康、存在問題和問題嚴重四個等級。調查結果不容樂觀,不僅學生在整體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并且存在問題的學生明顯以流動人口子女為主。他們學習沒有熱情、與同學關系不好、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于晚上睡不好覺的現象異常突出。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進城務工流動子女的學生中存在著的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強烈的厭學情緒
和非流動人口子女相比,流動人口子女存在較為嚴重的厭學情緒。流動人口大部分為進城務工人員,由于家庭條件的原因,有的是夫妻一方一人帶孩子來城市,讓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有的雖然雙方都來了,但是忙于工作早出晚歸,無暇顧及孩子;更有的由于拆遷導致雙方都不在孩子身邊,使孩子成為城市“留守兒童”,我校所在的長豐地區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在進行“課外訪萬家”的走訪活動時,筆者發現僅本班一個班就有十一個學生的父母沒有兩人共同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第二學期周邊的拆遷工作啟動后,這一數字還在大幅增長。即使父母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絕大多數父母也都是早出晚歸。這樣的“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很明顯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育,放任自流,行為比較渙散。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壓抑,厭學心理比較嚴重。上學期我校有逃學和曠課行為的學生,全部都是流動人口子女,這與他們凸顯的這種心理問題不無關系。
2.自我認知偏低
流動人口子女的另一特征是對自我的認知偏低!爸苏咧,自知者明”,他們則通常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具體而言,對自我評價較低,缺乏正常青少年應有的自知自信。他們平時經常說“我很笨”、“我不行”等話語,對于新鮮事物不敢嘗試,不敢體驗。當別人說比他們強時,往往流露出一副無所謂的表情。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國城鄉差距尚較為明顯,農村的教育水平較城市教育有差距,流動人口子女多在農村讀的小學,其基礎相對城市學生較差,來城里讀初中后差距進一步加大;二是流動人口子女的父母忙于生計,缺乏與兒童的交流,使其心理成長沒有父母的依托,從而產生心理上的軟弱感和無力感,進一步便形成了自我評價的低落。
除了以上情況,愛講粗話。不善言辭、不善交往、心理壓力大、缺乏責任心也是普遍存在于流動人口子女之中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三、解決對策
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困難大,問題多,相對于城市本地學生教育工作有更大的挑戰性。但既然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就要肩負起教育的責任,秉持“有教無類”的原則,積極施教,努力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問題。
1.家庭方面
家長問題是造成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解鈴還需系鈴人。因此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家長方面要引起足夠重視。
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首先家長在家的時候不要經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滿,這樣會讓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壓力。(www.baimashangsha.com) 同時要以自己勤奮的工作態度,勉勵孩子努力讀書學習,讓他們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獲。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心理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其次,家長應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農村孩子來到陌生的環境后,會覺得很孤單,在心理上很難融入。雖然有時會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視或是欺負,但還是非常希望和城里孩子們交朋友。相反來說,作為城市孩子們的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知道大家是平等的。
這兩年我省興起的“課外訪萬家”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契機,上學期,通過家訪這個紐帶,筆者同好幾個家長建立起聯系,每個星期和家長通話交流學生的校內外狀況,對家長一段時期教育做法給予適當的建議,每天通過家校聯系本進行文本交流。一個學期下來,不僅家長各方面更加注意,其子女在學習生活上也有了明顯進步。
2.學校方面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積極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應該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心理環境、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抗挫、適應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及行為矯正能力。要達到以上目的,一方面可以借助班會這個德育平臺,通過深入淺出的故事、唇槍舌劍的辯論和老師人情入理的解說達到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開設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便使輔導更有針對性。
其次,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注重存在的問題,同時要用要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可以給他們講述英雄、偉人的成長歷程,或者父母長輩勞動的艱辛,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尊敬父母,和同學和睦相處。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要以此為準繩,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這兩個維度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
再次,對于老師來說,應該常與這些學生談心交流,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性格,真正做好尊重、理解和關愛,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什么時候學生由自卑到自信了,我們教師的工作也就到位了。具體到細節,我們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多挖掘孩子的優點并將其放大,還不能忽視對孩子生活的關心。很多時候孩子的轉變就源于一句鼓勵,一杯熱水,這樣的事例并不少見。
在學校工作的教育實踐中,不僅要重視行為矯正,讓學生改掉不良行為習慣,還始終堅持矯正心理問題,以德育為先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教師,既教書也要育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教育和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大部分的流動人口子女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傾向,即他們雖然在學習和生活上普遍存在焦慮、畏難心理,但內心深處還是期盼著自我的提升。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首要工作就是成功觸發學生這些上進意識,讓它成為他們進步的強有力的動力,努力促進學生渴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一定要避免學生出現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所提出“習得性無助”現象,也就是俗話說的“破瓦罐破摔”。一旦流動人口子女類的學生喪失了上進心和自信心,無論在學校生活的學習方面還是與人交往方面,都容易出現自暴自棄和極度自卑等狀況,認為一切的失敗和挫折都源于自己能力、魅力的低下。所以在日常教育的過程中,面對這類特殊的學生,我們教育工作者身負著除了關心他們日常物質生活和學習生活之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幫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精神需求的滿足,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全納教育下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與矯正】相關文章:
厭學與逃學心理問題的分析與矯正08-17
智障孩子青春期問題行為矯正的個案分析08-24
踐行全納教育理念 提高思品課堂實效04-27
中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與教育08-16
論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08-18
悅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2篇)04-14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04-20
“9+3”教育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08-23
淺談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矯正08-17
教育心理 -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