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改革研究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改革研究
文 冬1 董坦坦1 周艷紅2 李青山3
(1.燕山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數學與信息科技學院;3.燕山大學 政策與發展規劃處,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摘 要] 創新是當代社會的主體思想,是推動國家興盛、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創新型社會的主力軍,對其創新性學習能力和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本文以燕山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科學與技術》中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為個案,從課程教學改革思想、內容、結果與評價四方面深入探究了體現大學生創新性學習思想的課程改革思路。為高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為各大學的創新性教育提供經驗。
[關鍵詞] 創新性學習;大學生;學習科學與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2)05-0042-03
0 引言
2011年7月1日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1]。當代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創新主體,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性學習能力是祖國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校作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搖籃,各種創新性教育改革逐步開展,但高等教育依然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2]。高校改革仍存在著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定位不相符的問題,在改革中忽視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3],大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仍待提升。當前將創新教育植入專業課程教學當中的高校數量不多,同時對創新教育的實行方法與策略也有待研究。不過,在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已經見到了一縷曙光。2011年10月22日,全國高校大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類課程建設工作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重點討論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課程系列化教材建設等問題,強調要注重大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建議將大學課程與創新教育緊密結合[4]。燕山大學作為國家重點大學,時刻走在創新教育前列,以課程教學帶動創新培養,先后開設知識創新學、知識創新與思維方法研究及機械創新與材料創新等課程。1987年劉助柏老師首次在燕山大學講授知識創新與思維方法等課程,參與學生達兩千多人,之后李青山和文冬等老師相繼開設思維創新方面的選修課,贏得學生普遍好評。
據此,本文將全面闡述燕山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學習科學與技術》中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理念以及實施過程。系統地介紹《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思想,全面論述課程實施環節,從課程教學改革思想、內容、結果與評價方面闡述該課程的改革情況,為高校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成功案例,為推動我國高校創新性教育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 課程教學改革理念
燕山大學《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從2002年在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至今,已走過近10年的歷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從開設早期的以課本知識傳授為主,逐漸轉移到對學生創新學習意識及能力的培養。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積極性,不斷探索,發表教改論文多篇。
現今的世界,人才是關鍵,創新是核心。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新生力量,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創新性行為,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升華自身的創新意識。《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改革,將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納入到課程的開展中,以國家創新人才戰略為己任。(教育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當然,除在課程教學中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外,當前全國挑戰杯、各高校一系列的大學生創新類比賽在某種程度上對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起到了補充的作用,因此,可以嘗試著將這兩種形式結合起來。
對于《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改革,堅持以傳遞研究性學習內容以及培養創新性學習思想為主要目標。課程內容涵蓋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監控和調節方法、學習科學理念的理解。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即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把學生分成研究小組進行團隊創新性學習。
2 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2.1 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學習科學與技術》是面向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本科二年級開設的培養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專業必修課,旨在使師生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新環境,了解和體驗信息文化環境下創新性學習模式,拓展自主與協作學習時空,為培養新一代創新型本科生打下堅實基礎。
本課程綜合了國內外關于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在教學中注重理論學習與學習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和改善學習,而且將學習與科研相結合,師生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共同開展對學習的研究調查,將對學習科學的研究納入大學課堂。努力使這門課程成為推動信息時代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舞臺和創新實驗研究基地。
2.2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通過《學習科學與技術》的學習,學生要了解學習科學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學習理論,系統了解當前國內外學習理論與方法的新進展。學習和培養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中的創新性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促進創新性學習觀念的更新。
更主要的是通過半年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和反思已有的學習經驗與習慣,深刻了解和認識自身學習類型與特點,運用創新性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發展,激發學習的創造性;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
2.3 課程的基本內容與教學要求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涵蓋兩部分:課程講授與小組創新性學習。該課程有48學時,二者各分配24學時。教材及相關知識的講授部分包括:(1)介紹本課程的主要特色、學習的意義;(2)闡述東西方對學習概念及方式的研究;(3)重點介紹人是如何學習的;(4)仔細分析學習類型,比較學習者間的個性差異;(5)詳細闡述學習結果的評價方式和學生高效的學習方法;(6)深入剖析團隊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小組創新性學習部分包括以下幾點:(1)在研究和評價學習案例并分析個人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選擇研究課題、組建學習團隊,建立個人與小組學習研究基本方案;(2)各組通過自主和團隊研究性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借助專業網站、圖書館數據庫等學習工具,完成課題的研究。
本課程重點在于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概念、思想及基本方式,并能夠將課堂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對實踐的探索學習上,解決實際的課題問題。
2.4 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習科學與技術》采用課程講授及小組創新性學習兩種教學組織形式。課程講授以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和板書來進行口頭闡述的形式展開。講授法是一種雖古老但溝通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它能充分發揮師生溝通便捷的優勢,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富的間接經驗和知識[5]。因此本課程的教學采用傳統講授的方式。
團隊協作是斯蒂芬羅賓斯在1994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種持久并強大的學習方式,其中各個成員根據自身差異在團隊中分擔不同的角色,在團隊學習中充分做到揚長避短[6,7]。該課程的團隊學習是以小組創新性學習的形式展開。學習初期,教師通過整理學生的性別、愛好和學習優勢等信息將不同類型的學生分配為一組。在課程改革的初期,由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身興趣加上成員之間的協商共同選擇題目,但發現一些問題,如小組選擇的題目過于寬泛,不利于教師的后期輔導。在后期的課程改革過程中通過教師規定課程范圍內的題目,將學生的選題固定。盡管題目被指定,但重點在學生具體研究內容、探索過程、研究形式上的創新。創新性團隊學習在開展過程中,學生借助網絡等手段自由搜索資料,自主討論,同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階段輔導、考核。并且,在創新性學習的初期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名優秀的學長、學姐作為導學,要他們參與小組創新性學習,對小組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輔助小組完成創新性學習。
2.5 教學考核方式
根據課程的基本內容以及教學組織方式,對《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采納多元智能評價理念,采用過程評價與成就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個人學習成果評價與團隊學習成果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方式。主要評價內容如下。
1)評價小組課題研究報告、作品展示與匯報表述的情況。通過量表和定性觀察來測試各組學生的智慧技能、動作技能和態度。學生的分數由小組集體成就分和個人貢獻分組成,占總分的50%;
2)期末試卷測試。主要測試學生的言語信息和認知技能掌握程度,共占總分的50%。
2.6 課程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課程教材。課程教材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學習科學與技術——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能力》。本書是首批國家精品課程《學習科學與技術》的配套教材,詳細介紹了當代學習科學與學習技術的新成果,指導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類型、特點,發揮自身學習優勢。此外,該教材還介紹了團隊學習的理論、方法及指導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同時配有光盤、學習網站等網絡課程資源,使學習者在全新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探索,學會運用科學的學習理論與學習技術指導自身的學習。
2)主要參考書。選用以下4本參考書來配合教材的使用,填補教材涉及知識范圍的不足,指導學生創新性學習。(1)劍橋學習科學手冊(R.基思索耶,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編著,程可拉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步入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桑新民,中央廣播電大出版社,2001);(4)學習論(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課程教學改革結果與評價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更多地鼓勵學生學會團隊創新性學習。教師提供研究平臺和指導,選擇上屆該課程考核優秀的學生作為導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課程書本知識的學習帶動學生的創新性拓展學習,是本課程改革的重點。因此,小組創新性學習不再只是單向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過程,而是將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探索上,特別是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創新性學習思想以及能力的培養上。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學生不再拘泥于課堂書本知識的學習,更注重課外知識的探究過程。自2002年課程開展至今,有近20位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科研立項、“世紀杯”等創新實踐科研活動,并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和教師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對于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畢業生來講,相比其他同事,學習更主動,學習能力更強,在團隊中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學習優勢,起到了模范標兵作用。
4 結束語
《學習科學與技術》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基礎必修課,其課程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通過開展小組創新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提高了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該課程的改革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策略和團隊學習的思考,使學生努力修正自身學習中的不足。同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利用網絡、圖書等資源,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為學生畢業后的職場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國創新性社會的建立鋪平道路。
雖然該課程的改革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在課程研究上,小組探究的課題雖有較大創新,但在力度和范圍上仍需進一步拓展,應更注重題材的創新性與實時性。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研究方式也稍有不足。教師在之前的指導過程中,針對性過強,使學生的自主和創新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師與導學應注意輔導有度,努力挖掘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潛能。評價方式方面,教師應根據每屆學生的不同情況適當改編評價量表,并在期末匯報前抽取小組進行初評,檢驗改編后的量表的合理性,有助于進一步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胡錦濤。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1-07-01)[2012-07-01].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_2.htm.
[2]于鳳銀,呂福軍,曾巧玲。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戰略取向[J].繼續教育研究,2009,(11):17-22.
[3]李建強,陳鵬,黃海洋。 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從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定位審視[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57-61.
[4]同濟大學。“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年會”在我校舉行[EB/OL].(2012-04-02)[2012-07-01].http://tongji.baike. com/article-92045.html.
[5]叢立新。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72.
[6]韓素瑩。論網絡小組協作學習的優勢與效果[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18-120.
[7]胡春春,李明。基于班級授課制的小組協作學習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4):9-11.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改革研究】相關文章: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總結08-24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個人總結08-24
新課程改革學習心得05-21
新課程改革學習培訓心得05-09
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創新研究08-05
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改革研究08-18
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改革研究08-18
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改革總結08-12
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改革總結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