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主題閱讀的理念、流程及意義建構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主題閱讀的理念、流程及意義建構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主題閱讀依據新課程要求、語文學習特點、教材編排體例、讀寫轉化理念,主張在實際閱讀實踐中,將內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著共同主題的閱讀文本重新作一番精心的整合。其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確立主題、精選文本,積累表達、讀寫結合,互動交流、提升品味。主題閱讀的實施,可以促進學生積淀語文素養、提升寫作水平、塑造心靈人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詞:主題閱讀 理念 流程 意義
課外閱讀已經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由于高中生閱讀時間有限、閱讀內容蕪雜、教師指導缺乏有效性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課外閱讀一直缺少抓手和著力點。主題閱讀應運而生。所謂“主題閱讀”,是指圍繞一個主題,在充分重視學生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本的理會研習和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文本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的閱讀實踐活動。它主張在實際閱讀實踐中,將內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著共同主題的閱讀文本重新作一番精心的整合。這里的主題,可以是思想主題,也可以是知識主題或文化主題。
一、主題閱讀的設計理念
(一)新課程的明確要求
“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課程提出的總目標。關于“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表述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要實現這一目標,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語文學習的內在特點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語文閱讀要樹立“生活語文”的觀念,引領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積累文化知識,豐富人生的涵養,為終身發展、全面發展奠基。另一方面,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因此,閱讀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材編排的中心指向
綜觀高中語文教材,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語文版,編寫體例都是按照“人文題材”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這種編排方式突出以人文話題為教材組元的中心指向,顯然是試圖打破長期以來的以文體特征為語文知識支撐點的教材結構體例,而代之以學生思維力的多元發展,立足于對學生進行人生意義、道德取舍、個人修養等多視角的人文精神熏陶。
(四)讀寫轉化的現實訴求
“閱讀和寫作是兩個存在著諸多共同點的系統,寫作所需的語言素養、構思素養、情智素養必須通過閱讀過程中的習得和思維參與來獲得,這兩者是閱讀向寫作有效轉化的關鍵所在”。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教師則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不能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為主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進而形成屬于自我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主題閱讀的操作流程
(一)確立主題,精選文本
主題閱讀,與隨意讀、泛泛讀,效果是大不一樣的。特別是在信息龐雜的當今,“開卷有益”已經靠不住了,“讀什么”是我們當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所以,提高我們的選擇能力尤為重要。
主題閱讀中主題確定的依據有很多:可以學生的生活為依托,發現問題,確定自然、親情等主題閱讀;可以課本為依托,按照人文組元的課本,補充拓展相應的主題,如愛國、英雄、歷史等主題;可以國內外時事熱點、文化生活為主題,如漸行漸遠的風物、戰爭等;可以考試的選文和作文的命制范疇為依據,確立相應的類似平庸、寂寞、鄉愁等主題;可以作家為主體,如著名作家、有爭議的作家等。
主題確立后,就應圍繞主題,大量搜集與之相關的范文佳作,作為主題閱讀的主體讀物,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多地、集中地接觸大量同一主題的文本。
(二)積累表達,讀寫結合
對于閱讀材料,我們指導學生自主遷移并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研讀文本,掃除閱讀障礙,尋求閱讀幫助,批點閱讀感受,書寫閱讀感言。隨后,在當周的隨筆中,要求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再寫一篇“同題(主題)異構”的文章——這是一種模仿,就像“李白仿崔顥《黃鶴樓》寫出了與之齊名的《登金陵鳳凰臺》詩,場景相似;韓愈仿揚雄《解嘲》而作《進學解》,境遇相似;吳偉業仿白居易《長恨歌》而作《圓圓曲》,命運相似;魯迅寫作《狂人日記》從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得到啟示,事件相似,等等,莫不是找到相似點而去模仿”。通過這樣的模仿,學生讀思結合、讀寫結合,可以比較系統地積累語言,進而內化語言。
(三)互動交流,提升品味
自讀后的互動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切實可操作的多元對話平臺。教師不必作刻意的設計和閱讀的推敲,只是與學生聊聊讀后感受。如:你覺得這篇文章哪里最有趣?你覺得這篇文章中哪個地方寫得最好?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你認為故事的結局應該怎樣……通過這些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體會,真誠地交流彼此的看法。
在這個交流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敞開內心世界,真誠地傾聽和接納學生。這種精神的相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在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后展開的,所以能夠碰撞出思維和情感的火花,從而再次提升學生閱讀品味的層次。
三、主題閱讀的意義建構
對學生而言,主題閱讀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積淀語文素養。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多個文本的閱讀實踐,閱讀密度高,閱讀容量大,閱讀綜合性強。學生所學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既有信息資源的獲得,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形成。另一方面,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2)提升寫作水平。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思想;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情感;一個主題,就是一個知識體系;一個主題,就是一個智慧世界。在立足主題的讀寫結合中,學生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作文的語言更豐富,思想更深刻。
(3)塑造心靈人格。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不是在教學中造就學生的思想,而是學生個人的思想從閱讀中汲取營養而成長,由種子到大樹,到開出花,結出屬于自己的果實。”主題關照下的閱讀,是有精神引領的閱讀,是塑造心靈的閱讀。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個性及經歷產生不同的感受,并最終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豐滿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對教師而言,實施主題閱讀可以延展閱讀的面,拓寬閱讀的度,更好地發展個體的術業專攻。比如,有的教師在哲學方面很有研究,就請他負責編印哲學主題方面的材料;有的教師對書法研究很有造詣,就讓他選擇部分書法文章,編印《宣紙上的話題》等閱讀材料。在這樣的閱讀理念和閱讀策略引領下,閱讀教學的功能增強、容量變大,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當然,就主題閱讀本身而言,究竟確定哪些主題?主題的確定是否有效和科學?主題閱讀的具體操作策略以及閱讀的效果如何有效評價?這些問題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2
[2]章熊,中國當代 寫作與閱讀測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施金鳳,課外閱讀的意義與做法[J].語文學習,1998(2)
[4]潘雙林,試論閱讀向寫作有效轉化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6)
[5]韋志成,現代閱讀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主題閱讀的理念、流程及意義建構論文】相關文章:
文藝美學的當代建構及其意義論文02-20
用生本教育理念建構課堂教學新形態教育論文01-07
公租房制度的價值理念與制度建構02-20
論文寫作基本流程08-09
以矛盾為視域建構小說閱讀新思維08-23
“超文本”理念與“大閱讀”策略08-17
閱讀教學新理念剪影02-20
MBA論文開題及答辯流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