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內心
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內心——評吳廣平主編的《文學教育新視野》
孫際垠
文學教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然而,今天的高校,師生之間日益疏離,文學教師的人格魅力往往無法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建立起有機整體的關聯,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與感悟力的退化。這種局面不改變,高校文學教育是沒有希望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教育新視野》讓我們感受到了獨特的魅力。
一、展示了一種胸懷
文學是人學,也是情學,只有將真情注入筆端,你的文章才能感動自己,打動別人。讀《文學教育新視野》中的每一篇作品,你都可能會被字里行間的真性情所感染。它們不造作,句句都從肺腑中流出。教師的指導性文章是如此,學生的實踐性創作也是如此,這是一種真正的屬于文學的感覺。在這里,學生們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本身(包括經典閱讀、文學知識普及以及文學寫作能力等)的收獲,更是一種修養的歷練與養成。在這里,沒有對世俗利益的追逐,有的只是師生對文學共同的執著的愛。
文學社團活動指導和文學實踐性寫作指導特別害怕話語霸權。現實中,“牛不喝水強按頭”的現象其實十分普遍,這往往導致了學生的絕對服從和盲目迷信,使文學教育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扼殺了學生的懷疑、批判和創新精神。但在《文學教育新視野》中,我們處處感受到的是春風一般無私的呵護,是對學生不同個性與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思想的包容,不遏止,不獨斷,不唯師,不唯書,沒有歧視與偏見,是教師悉心的引導、啟發。
二、彰顯了一種精神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大學的迷人之處,就在于身處這樣的校園,人可以沉潛下來,沉潛到歷史的最深處,沉潛到學術的最深處,沉潛到自我生命的最深處。這是一種生命的‘潔身自守’。”(摘自《我的大學夢——錢理群教授講演錄》)在網絡化背景下,在文學藝術娛樂化、消費化傾向日益嚴重的潮流中,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或學生,只有“潔身自守”,才能擁有自己的文學精神、文學理想、文學信念和文學品格,才能營造出洋溢著蓬勃生命力的文學綠地。
《文學教育新視野》很令人感動,是因為吳廣平、吳投文等老師苦行僧般的堅守。文集中的所有作品都是利用教學科研之余的時間完成,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任何報酬,許多的付出甚至都不為人所知,但他們還是堅持下來了。圖什么呢?也許就是吳廣平老師自己所說:愛我所愛,無怨無悔!其實,這就是一種精神,一種高尚的職業精神。
我們生活在一種充滿著物質誘惑的浮躁的環境中,能靜下心來持久地引領大學生的文學朝圣之旅,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但這恰恰是今天高校文學教育所缺少的東西,畢竟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審美經驗及文學素養的養成不能僅靠文學史、文學作品選讀和文學概論等專業課程的教學來實現。
三、深化了一種理念
現代教師最直接需要的三大教育理論包括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主體性的學生觀和主導性的教師觀。葉圣陶先生曾說:“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用,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主導性教師觀就是要求教師認識到自己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并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文學教育新視野》就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這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盡管文集中許多作品的內容似并無密切的聯系,但因為有了“熱愛文學是高尚的”、“文學是我們的生活和生命”、“讓文學走進我們的內心”、“文學要堅守”等等文學理念貫穿始終,這就讓所有的文章有了靈魂,有了邏輯的聯系,有了一種井然有序的整體感。
當下,我國高校的文學教育往往孤立而枯燥地傳授知識體系和一系列的知識點,將文學變成了僵死的文學史的填充物,從而使學生體味不到文學的滋味,無法培養出對文學的興趣和能力。《文學教育新視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試圖通過實踐性訓練手段來完善和彌補文學教育課堂教學的不足。應該說,這種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文集中,文學刊物的卷首語、教師的示范性寫作、學生的習作、文學訪談等內容,無不體現著指導教師們啟迪學生會學習、會思考、能實踐的構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集強調了原典閱讀的重要性。區別于當下以圖代書、在線閱讀等“淺閱讀”形式,原典閱讀具有對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熱切關注,能助人了解世界、關照自我,提供給學生以切切實實的精神養料。從文集“文學評論寫作指導篇”所收錄的學生作品看,評論對象貼近現實,研讀細致深入,寫作突出了“文學性”、“探索性”、“開放性”等特點,這就很有說服力。倡導原典閱讀的意義就在于矯正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對文本的疏遠態度和行為,指導其養成良好的文學品質和學術素養,這正是教師主導性作用的具體體現。
四、開拓了一種思路
漢語言文學專業不以培養作家為務,但培養學習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扎實的寫作表達功底,應是這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的應有之義。要達成這一目標,就必須把專業技能教育課程與課外系統訓練相結合。《文學教育新視野》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適合需要的途徑,并且構建了一個較為科學的指導體系,全書由“文學社團活動指導篇”、“文學創作指導篇”、“文學評論寫作指導篇”、“作家訪談、對話與交流指導篇”四大部分構成,層層遞進,鋪排有序,將人、作品、社會、作者和讀者等因素融合,呈現了立體。復合和動態的特征,巧妙地表達了對“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等問題的思考。文集準確地把握住了文學指導對“術”的要求,其舉措給人一種全新的啟示,其中有兩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文學社團活動指導別出心裁。指導學生創辦文學社團和文學刊物,其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的文學活動建立一個有效的平臺,使他們擁有一個有別于課堂的開放空間。為了經營好這個空間,吳廣平等老師運用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法,比如文學講座的開展、文學刊物的建設、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作品的創作指導與推薦等等,這些活動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文學興趣和創作熱情,在大學校園里為文學開掘出了一片詩意的園地,并收獲了豐碩的果實、“文學社團活動指導篇”中二十余篇精短的卷首語讓人眼前一亮。這些短文以學生視角為核心,話語選擇都從學生實際出發,取引導共勉的態度,用教師的學養、見識、經驗、文筆而對學生形成強烈的文學誘惑。卷首語在品位、語言和文化修養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寫起來不容易,但吳廣平等老師卻樂此不疲,應當是責任心使然。這些短文,簡潔明快,文風樸實,表達理論卻不故作高深,抒寫性靈又不偏離指導的主題。在這樣的關愛與期待中,學生關于文學的感悟便一點點被激發了。
其次,教師“下水”寫作力度大。作為高校文學指導教師,能不能“下水”寫作也許并不重要,但如果能親自“下水”,自己形成一定的寫讀實踐經驗與能力,那么,文學指導豈不更加敏感熟練、功效顯著?文學實踐指導最終還是要用作品來說話,這是《文學教育新視野》給我們的又一啟示。文集中許多作品都是指導教師們的示范性寫作,各種體裁都有。這些作品呈現出了文學作品的豐富多彩和個性化。文集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引導學生將創作熱情轉化為真誠的文字,并在實踐中穩步提高文學表達能力,不斷強化自身的文學修養及寫作功底,應是文學實踐指導教師無法逃避的責任。
文學是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心靈。真正的文學會認真地傾聽每個心靈的呢喃低語,并愛人如己地呵護他們。因此,努力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吧!惟其如此,我們的文學實踐指導才會走出困惑,邁上一條寬闊的坦途。這是《文學教育新視野》最大的教育意義。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內心】相關文章:
走進內心深處作文02-25
走進文學殿堂作文03-08
教育心得:走進孩子內心世界07-22
走進內心深處作文5篇04-29
淺談如何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08-12
小學作文指導: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08-08
走進新課程,引領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改革08-17
走進學生的思維08-17
讓學生走進自己的心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