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改中人文素養教育之淺見
新課改中人文素養教育之淺見高 玲
【摘要】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改變當前“人文環境”被破壞現象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寓教于形;深入挖掘歷史的人文內涵,以情動人;聯系現實,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師為表率,師生互動,共同提高。從而達到完善人格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新課改 人文素養 寓教于形 以情動人 學以致用 師為表率
人由一撇一捺構成,這撇代表著杰出才能,這捺代表著完善人格。而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完善人格,提升人、發展人”。
趙亞夫教授認為,“成熟的歷史教育,以完善人格為最終目標”,而“歷史教育的學科本質是發展學生的人格”,即“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歷史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能“聽懂歷史說的話”,以史為鑒,找準人生坐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
當前的社會現實需要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歷時兩三百年的“ 人文主義(humanism)”運動,將“人文”與“人性”這些普世價值深深的植入西方社會與人群之中。而同時期的中國卻是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當前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出現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腐敗成風、誠信危機、破壞環境……“人文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已有的優良傳統價值觀受到嚴峻挑戰。重建與修補傷痕累累的社會人文價值觀刻不容緩。歷史教育是人文社會重建的關鍵渠道,歷史教師之責尤為重要。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使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寓教于形,以實現人文素養教育
教育心理學說:生動形象地傳授知識,學生往往印象深刻。教學中,要選擇那些能表現人類美、丑、善、惡的材料,以多媒體和生動的語言為手段,寓教于形。如講萬隆會議,1955年會議召開時,美國正對中國進行圍堵,并扶持臺灣當局制造緊張局勢。周恩來總理在會議上三次力挽狂瀾,為“萬隆精神”的形成做出重要貢獻,也贏得亞非國家對新中國的同情和支持。我設計三個教學環節
1.會議前的斗智斗勇
鏡頭一:1955年,美國政府成立“亞非會議工作小組”,影響會議,扼制中共。鏡頭二:臺灣當局為阻止中國出席會議和加害周恩來制造空難:載有中國先遣團會議成員的包機飛越南中國海附近時爆炸。周恩來堅持“臨陣不換將”,他把機要文件全留在國內,只帶一份發言稿,藏于胸前。
2.會場上的較量
鏡頭一:會議第一天,伊拉克對中國發難,第二天形勢惡化,周恩來求同存異的發言化解了緊張局面,并號召亞非國家團結起來,贏得了雷鳴般的掌聲。
鏡頭二:會議第四天,錫蘭總理發表反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的威脅等言論。會議結束后周恩來和他在小會議室單獨交流。后錫蘭總理聲明他的話只表達個人的見解。
鏡頭三:會議第五天與會國在是不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亞非國家相互關系的準則上發生嚴重爭執。周恩來建議把有人不喜歡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改為聯合國憲章中的“和平相處”,將5項改為7項原則,并提出擱置爭議解決現實問題的建議,使會議又回到正確軌道。
3.會議外的聲音
鏡頭一:黎巴嫩代表、駐美大使馬利克會后向杜勒斯通報親西方聯盟瓦解,稱會議“最重要的結果是中國變強大了,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通過多媒體展示材料讓學生理解新中國外交艱難曲折的過程,體會周總理的外交風采和人格魅力。
二、巧設問題,以情動人,使人文素養在學生心靈中內化、升華
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學生認知活動中一種積極的內在活力,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必須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索,使學生在感性中激發的情感,在理性認識中得以升華為情操。如講“黃花崗起義”時,可利用多媒體展播“黃花崗起義”,并突出介紹林覺民的“與妻書”,激發學生對這位先烈的崇仰。在此基礎上插入問題:“林覺民為什么能勇于訣別愛妻而死?”引發學生思索,小結指出:林覺民之所以“勇于就死”,是因為他以愛妻為起點,“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而清政府腐朽統治造成內憂外患、民族危機、民不聊生,使其心愿不能實現。于是他抱定決心“以天下人為念,當樂犧牲吾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這樣,林覺民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和民眾的幸福,拋棄個人幸福的崇高形象在學生心靈深處扎根,并升華為學生愛國為民的高尚情操。通過這種感受和認識,其人文素養教育效果,是教師簡單講授和灌輸無法比擬的。
三、學以致用,教會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思想活躍,關心現實,且有不少疑慮。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略學生思想“熱點”和社會問題的“熱點”,在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我做了如下安排;首先,列表梳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科學技術新成果,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次,以科學家百折不撓的精神,激勵學生持之以恒、吃苦耐勞的意志;第三,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遺害人類。諾貝爾的發明為和平利用,馬可尼卻拿他的無線電效忠法西斯;第四,科學家有國界,科學則無國界,抓住機遇可以后來居上,日本是典型;第五,當今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通過以上層層引導使學生對科技革命有全新的認識與理解。教學中運用歷史資源,恰當重組、再現歷史,從而達到陶冶學生的品格與情操的目標。
四、師為表率,師生互動,共同提高人文素養
教師是發展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因素,這要求教師本身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要以遵紀守時、勤學善思、嚴謹求實、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和藹可親等優良的品格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同時主動將師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逐步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精神,不斷提高人文素養。 歷史教育是培養民族自尊心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途徑。當前人文精神已成為時代的呼喚。面對時代的重任,我們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教育人格理論教育初探[M],未來出版社,2005.
2 .莊禮偉:人的價值至上,人的權利至上[J],南風窗,2003(12S):5.
3.司恩魯:寵愛自己[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4.朱能、姚錦祥:殖民體系和兩極格局的發展及其對中外關系的影響,《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1-2.
(作者單位:276017山東省臨沂第十九中學)
【新課改中人文素養教育之淺見】相關文章:
課題設計之淺見08-17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提高人文素養08-17
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管理之淺見08-07
在美術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08-12
中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淺見08-21
單詞拼寫與能力培養之淺見08-17
單詞拼寫與能力培養之淺見08-08
“差亂生”轉化措施之淺見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