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目標四川省廣元市元壩中學 黃 拯 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元壩鎮第一小學 唐翠菊
【摘 要】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之前制定的,通過教學后學生可以達到并且能夠用現有條件或手段測評的教學效果,具有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選擇和激勵學生學習等功能。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 教學目標 探究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之前制定的,通過教學后學生可以達到并且能夠用現有條件或手段測評的教學效果。它是學生通過學習后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表現為對學生學習結果及終結行為的具體描述,它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具有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選擇和激勵學生學習等功能。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設定
1.教學目標設定應高度尊重學生。教學目標系統中的主體教育的承擔者是教師,教育的主體對象是學生,學生發展是教學的最高追求和歸宿,再加上學生的最佳發展緊密聯系著他們自己的基礎、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等,新課程改革的本質特點在于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應高度尊重學生的群體與個體。
2.教學目標設定應關注“整體的人”。教學面對的是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由各種素質(如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簡單疊加而成的人,這就需要以整體的眼光來思考教學目標,不能把目標固定在一個或幾個目標上,不能只專注于某些能力的發展,所以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關注“整體的人”,而不僅是人的各個部分。
3.教學目標設定應更加開放。教師目標不能只以一種預定好的形態呈現出來,還應包括在這種教學相長的互動中設立,并以一種“隨機性形態”出來。在這一系統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探究者和引導者,是知識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平行中的首席,學生也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同樣是知識共同體中的一員。只有師生之間相互開放,不斷地保持師生合作與交流,教學目標設定時保持開放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生成。
4.教學目標設定應具生成性。教學目標的本質特點應具生成性,這意味著目標寓于過程之中,在活動中不斷生成,一旦過程結束,目標自然達成,這就要求著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目標設定上要注重學生的發展和自然進化,充分保證學生的個性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創新思維與行動等多方面朝著良好方向發展。
5.教學目標設定應具有創新性。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閱讀學習材料,而是積極性及能力反映,他們會通過自己對知識疑問、對問題關注、對解決行動、對結果評價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表現出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創造能力。因而,有選擇地設定目標,根據內在過程的把握而創新地設定目標,且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強調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表述
傳統的教學目標的重要弊端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表述上的會知性和描述性而讓其無法觀察、測量和具體操作;(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二是教學要求代替教學目標,更多提出的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而不是對學生學習后要達到的學習結果的要求。
1.就其可觀察性的行為特點,要避免使用描述性詞匯,如“掌握”、“理解”、“知道”、“適用”、“應用”等,盡量使用行為動詞,如“列出”、“寫出”、“解答”、“舉例”等。
2.就其行為發生的條件而言,應指明學生在什么情況下表現出所要求的行為,在什么情況下去評定學習者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如“按照已知條件”、“根據參考書”、“借助英特網”、“按課文內容”、“在老師引導下”、“在四人一組時”、“獨立完成”等。
3.就其可接受的行為評價標準而言,目標達成評價應考慮可測性,在表述時可用如“80%正確”、“15分鐘內完成”、“至少達到500字”、“誤差在2厘米之內”、“提供一篇英語短文,至少找出其中的復合句,再……”等。
4.就其心理變化而言,雖用一些動詞去描述,如“記憶”、“理解”、“欣賞”、“創造”,更應加上一些行為性要求。如“完全識記……”“進一步理解……”、“基本掌握……”、“初步應用……”、“靈活運用……”、“初步具有……”等。
三、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落實
1.教學目標設定主要基于教師真正理解本節教學內容。以一堂英語課為例,首先應明白文本提供了哪些談論角度、哪些主題談論信息、哪些主題性表達等,再者,應明白文本與課標要求還差哪些支持性資源和語言支架等。
2.對學生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比如:一節英語課的某話題,至少要明確落實話題對學生是常見話題還是生疏話題,學生對該話題了解多少;學生在理解話題角度不夠全面具體時,可能會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相關詞匯和表達量小,談話和表述中可能會遭遇怎樣的語言障礙;為保證順暢言語活動,在學生活動前教師究竟需要給學生搭建怎樣的話題信息、文本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學習支架。
3.教學流程方面應關注的幾點。活動形式是否適應某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任何活動如忽視對學生的群體特點和個體特點高度重視,那將是無效活動、或是說害了學生、損了自己。(1)知識信息是老師硬塞的還是學生主動建構而獲得的。在信息知識自主建構的活動中,多關注一活動設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活動中到底想讓學生干些什么,避免過程就是簡單的填補空格,塞給學案內容、學生膚淺表述“我喜歡……”、“我欣賞……”等一些貌似神合的師生互動。(2)每項活動后,行動上真正意義上關注學生活動效果。關注學生能否真正完全識記,能否理解深層含義,能否思考怎樣在已知基礎上提出新問題,能否舉一反三,還存在著哪些障礙,朝著目標還需得到哪些發展。(3)真正意義上把握學生知識及信息輸出的機會。教師過渡到讓學生對已有新知識進行運用,進行提高性活動安排或進行各類信息輸出時,不能一味以課堂活動時間的預設而轉換,需把握好時機,需依據學生對知識生知識認知、積累和信息建構、能力提升等的反饋實況。我們不該贊美現實“優質課”上教師對流程的一板一眼的 “掌控”,因為他們形似流暢、富有節奏、環環相扣,缺乏對學生知識及信息輸出的真正把握,缺少課堂結構、學生參與活動發展、教師組織學生前行的內在主線。
總之,師生發展與進步存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如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環節的編排,教學板書的運用等,但一切應以課前教學目標為基礎、為指向,并共同思考“教學是什么”、“教學目標該怎樣去實現”。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目標】相關文章: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現象的思考08-08
新課程背景下的德育探索08-23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效率08-19
新課程背景下"雙語"課堂教學模式探析07-30
實施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08-17
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08-19
新課程背景下的美術教學探索08-17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學習預設”08-17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小學教育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