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高職院校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優勢分析
地方高職院校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優勢分析
蔡新職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湖北黃岡 438002)
摘要:基層農技人員整體科技素質偏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為全面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地方高職院校無論是在其辦學定位、走產學研結合道路方面,還是在地域、專業、人緣結構及國家宏觀政策的科學引領方面,都具有獨到優勢。因此必須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作用,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促進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技人員;科技素質;作用;產學研結合
大力培養開發農業科技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基本要求,也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是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實踐者和應用者。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普及推廣農業新技術,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必須充分發揮地方高職院校的作用,全面提升基層農技人員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
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迅速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作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辦學機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地方高職院校具有其獨到的優勢。
一、強烈的使命感
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急需的技術型應用人才,是我國高職院校肩負著的重大歷史使命。同時,在眾多高職院校中,地方高職院校因其辦學具有高教性、職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被許多地方高職院校作為重要目標定位,立足和服務于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其重要的價值取向。由于一方面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力依然相對落后,農村經濟尚不發達,所以許多地方高職院校立足地方實際,把提高區域內人口素質,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服務農村經濟發展視為己任,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廣泛開展社會服務,為發展“三農”培養人才,輸送技術,為地方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其中,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培養農業發展技術帶頭人,不僅已經成為許多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共識,而且也成為地方高職院校完成自身使命的一個重要選擇與途徑。
同時,作為地方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其首要任務是提高區域內人口素質,為促進本地區全面發展培養人才。為“三農”培養人才的最主要途徑是開辦涉農專業,通過全日制教學系統地培養涉農人才,但在辦好涉農專業開展校內教育的同時,積極參與到提升當地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工作之中,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快捷途徑。這不僅是地方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亦成為地方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應有之義。
二、產學研結合的迫切要求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曾在高教司[2000]2號文件中,明確把產學研結合作為高職高專教育的6條基本特征之一。2002—2004年,教育部連續召開了三次全國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明確了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辦什么樣的高等職業教育”和“怎樣辦好高等職業教育”這個根本問題上,已經明確定位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許多高職院校積極踐行“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思想,取得了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羸的社會效益。積極參與、勇于承擔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工作,以培訓為紐帶,服務到基層,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在田間地頭實現“教學做合一”,應當是地方高職院校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一個較佳選擇。
高等職業教育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這一辦學定位在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產學研結合可以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的要求,能夠讓學校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同時,產學研結合面向市場,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增加學生與市場、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有利于高職院校把學生順利輸入社會。不僅如此,產學研結合還是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根本措施。在開展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工作中,高職院校通過加強與當地農村、農業、農民的聯系,在基層鄉鎮、涉農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教師在基地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科技服務,用智慧的頭腦為農民創業保駕護航,可以促進教師知識向能力轉化,大大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因此,從產學研結合角度看,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地方高職院校具有內在的動力。
三、地域、專業及人緣優勢
顧名思義,地方高職院校是指廣泛分布于地方(一般在地、市、州政府所在地,也有部分設在縣一級),由當地政府舉辦的高等職業院校。在地理位置上,地方高職院校大量分布于基層,與農村、農業、農民聯系密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地方高職院校除外),具有開辦涉農專業,開展涉農社會服務,培養涉農人才的地域優勢。地方高職院校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辦涉農專業培養農業科技人才,依據產學研結合辦學思想,可以擁有豐富的實踐性教學資源,還可以就近聘請經驗豐富的農業科技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既利于學生開展實習實驗等學習活動,也有利于教師“雙師素質”建設,這一地域優勢是其他高職院校所無法比擬的。
我國相當部分地方高職院校是從原來的中專學校合并或升格而來,合并或升格后的高職院校中就包括原來較多的農業中專學校。許多地方高職院校不僅保留了涉農專業,還依照高職教育的規律與要求對原有專業及其課程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并積極引進和消化先進教育理念,開設了一些更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涉農專業。因而在傳播先進的農業高新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發展中應用,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等方面,地方高職院校具有專業優勢。
在原來農業中專學校辦學歷史中,不僅大批基層農技人員,而且有許多農業行政管理機構、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負責人都是其畢業生。升格為高職院校后,學校與基層農技人員依然聯系緊密,開展農技服務、農技推廣、農技人員培訓等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人緣優勢。另外,當前地方高職院校中來自本鄉本土的師資比例較高,他們雖然身在高校,但仍然與農村、農業、農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依舊記掛著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他們希望為發展“三農”貢獻自己的力量。從這一層面看,地方高職院校在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方面,也有著相應的內在動力與人緣優勢。
四、國家宏觀政策的科學引領
除了上述優勢外,地方高職院校在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方面,還有較多的政策優勢。
首先,國家陽光工程政策為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提供了范本。從2004年起實施的國家陽光工程政策,鼓勵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職業型農民培訓、農民創業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等培訓工作,一批地方高職院校通過積極建設與參與,被遴選為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其辦學與社會服務的層次與形式因之增加。實施陽光工程培訓,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既是響應和執行國家政策之舉,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其社會服務職能之舉,普通高等教育則較少有這樣的一舉而兼得的機會。
其次,國家人才發展戰略政策為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明確了目標。從國家人才發展戰略政策角度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體現了國家對培養開發農業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明確了培養農業人才的具體目標和迫切要求,為地方高職院校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開拓了辦學思路。地方高職院校以培養和發展地方農業科技人才為己任,加大培訓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力度,既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又可以推動自身人才培養職能的完善與發揮,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上新臺階。
第三,“中央一號文件”為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指明了方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明確提出要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加強自身建設,辦好涉農學科專業,從而躋身為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在全日制教學中培養農業人才,在開展涉農繼續教育中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在各類短期涉農培訓活動中培養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
最后,國家教育發展政策為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設計了路線。在教育領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年)》關注職業教育增強服務“三農”能力的建設,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關注“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地方高職院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培養農業人才、服務“三農”是一個重要舉措。同時,“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也必須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教育層面的宏觀政策成為地方高職院校積極承擔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職責的原動力。
地方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屬性與實力,面向基層,注重實用,加強農科教緊密結合,積極承擔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培訓工作,把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與常規辦學有機結合起來,必將促進其現代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高質量、高效益地實現。
【地方高職院校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素質的優勢分析】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探析08-24
提升基層公務員能力素質的思考08-12
院校實驗人員應具備的素質討論08-18
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現狀分析與提升08-05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之我見08-17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綜合體系構建論文08-17
論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08-26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價值與功能分析08-04
高職院校醫學生擇業心理分析及調適對策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