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教育發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
農村教育發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
。ê邶埥〗逃茖W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摘要:面對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農村教育面臨教育觀念落后,教育功能單一,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嚴重脫離農村社會經濟建設需要,師資隊伍質量不高,教育教學質量偏低等現實困境。農村教育的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其發展規律性,兼顧育人與服務的教育目標,拓展農村教育功能,突出課程教材的農村地域性,培養本土型與全能型的農村教師等方面尋求破解出路。
關鍵詞:農村教育;發展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C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 - 0845( 2012) 07 - 0003 - 02
“鄉村教育是立國之大本”。“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教育為國家義務教育的普及和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作出了貢獻。截至2008年,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農民技能培訓得到加強。面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新要求,農村教育卻面臨著來自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及落后觀念等的影響,再次陷入了發展困境。
一、農村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
農村教育主要是指在農村經濟社區環境里,對農村居民(或農民)及其子女進行的教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路是農村教育,新農村的全面建設要依賴經過系統農村教育的勞動者,但是目前農村的勞動者素質遠不能滿足農業轉型和農村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傳統觀念影響,離農教育和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
“離農”教育就是以離開農村為教育目的,以農民進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回歸鄉土為目標的教育。這種觀念在農村有很廣泛的市場,得到了來自農村學校、教師、家長等各類群體的認同,認為送孩子上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升學跳出“農門”,離開農村。認為只有升學才是成才,升學率的高低是判斷教育教學質量優劣的唯一標準;如果無望升學,達不到“離農”的目標,許多農村家長寧愿選擇不送孩子上學,認為離不開農村,讀書就是無用的。
2.農村教育功能單一,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不夠
新農村建設需要合格的人力資源,勞動力的升級轉化與培養適應新農村全面發展需要的人是農村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但是,目前農村教育不論在定位上,還是在教學模式上都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
中學教育定位和結構基本上仍然是單一的普通教育,教育與生產勞動完全脫離,素質教育、創業教育很難實施,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都不盡如人意;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環節,不受重視,面臨諸多困難。
3.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嚴重脫離農村發展需要
目前農村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無視城鄉和地域的差異,嚴重脫離農村現實。在新課程倡導的多樣化的教材中,竟然沒有一套是為農村教育教學編寫的,大多數新教材沒有反映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情況,課程內容缺少與農村實際相符的話語表達及同農村現實相對應的內容,甚至農村與城市使用著同樣的教材。
在教學中片面、機械地傳授基礎知識,以升學為目標,以灌輸為手段,千校一面,忽視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勞動觀念、動手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學校很少開設勞動技能等課程,即使開設,也是形同虛設,教育知識的城市化取向嚴重排斥了農村生活中長期積累起來的淳樸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其結果只能是為城市輸送了少數精英,而對篩選下來的絕大多數青少年而言,基礎教育并沒有傳授給他們在農村環境下生存發展的知識與技能,初中生回家務農的生存能力并不比小學畢業生強多少。同時,基礎教育也沒有為他們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產業轉移就業提供知識支撐,去城市就業機會也非常有限。
4.師資隊伍質量不高,教育教學質量偏低
與城市教師相比,農村教師存在著隊伍結構不合理、骨干教師流失嚴重、教師待遇低、教師缺乏培訓條件和機會等諸多問題。
同時,農村義務教育在量的增長之后面臨質的提高。隨著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農村學校撤點合并,在許多人口大省農村學校還普遍存在學生上學難、“超級大班”等問題。城鄉和農村校際義務教育均衡化還遠遠沒有達到,農村教育質量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高中階段入學率較低,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等還非常薄弱。
二、農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農村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教育既有其共性的規律,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實現農村教育的現代化,不能完全按照城市教育的發展模式去辦,而應該有自己的路子。
要著力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等等,都需要農村教育的發展必須從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遵循其發展規律,契合農村經濟社會的現實與未來發展的需要。
1.教育目標要兼顧育人與社會服務
當前,我國農村正經歷著由傳統的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社區向多樣化的現代農村社區的轉型。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和農村經濟的多樣化是這一時期農村社會的重要特征。因此,農村教育也要圍繞新農村和新型農業建設的目標來構建其內涵。
農村教育不僅對農村社會發展與農民經濟富裕起促進作用,而且也應該追尋受教育者個體的發展及自身價值的意義。農村的義務教育,既不能僅僅以單一的“離農”為目標,因為這種價值取向實質是為城市服務的,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城鄉二元結構更加突出和使農村的地位更加邊緣化;同時,農村教育也不能單純地以服務農業、服務農村的工具性的“為農”為唯一目標,農村教育首先應培養和發展人的素質,從辦大教育人手,在此基礎上服務于新農村和新型農業的發展,發揮好育人和服務的雙重功能。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服務,即為城鄉共同發展服務應成為當前階段我國農村教育的價值選擇。農村教育的發展目標應定位于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最終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因此,培養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新型農民,使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是農村教育的新的內涵。
2.拓展農村教育功能,引領農村社區文化
隨著近年來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被城市“抽走”,農村社區和農村文化的“空心化”正困擾著衰敗的農村。在此形勢下的農村教育應承擔起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及農村文化重建的歷史使命,農村教育的根本是文化培育。近十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村中小學不能與城市一樣作為單一的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必須重新審視農村中小學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農村教育應作為主體被關注,而不應將其以城市為模板進行改造。
一是根據農村教育的實際、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拓展農村中小學、教學點的功能,將其建設成為鄉村文化傳播中心、資料信息中心、文娛活動中心、掃盲教育中心等多功能合一的農民學習、服務、休閑中心,把農村學校建設成為農村文化社區的核心,使所有村民都能接受文化熏陶,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把城市化教育思想和理念與農村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提升農村學校的文化品格。注重農村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借鑒城市教育資源,農村學校依托自身特有的教育資源和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優勢,形成不同于城市教育的農村教育特色,走特色化、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切實提升農村教育的價值與內驅力。
三是一個縣、一個鄉的普教、職教、成教要“三教”統籌,“三教”結合,在辦學條件、教學設施、師資、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以提高區域整體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為農村培養合格人才和輸送高素質的勞動者。
3.突出課程教材的農村地域性
農村學校教材和課程的城市化,必然會造成教育和生活的疏離。不同地域教育的本質差異是其文化性使然。農村教育內容選擇的地域性實質是加強教育與現實生活經驗的有機聯系以及教育與生活智慧的融合。因此,農村教育應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發展的差異性、多樣性、廣袤性和文化的傳承性,教學內容既要有基礎性、統一性的科學標準,又要有地區的差異性和特色標準,做到統一性和鄉土性相結合。在符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適應一地一貌、一鄉一俗,編寫適合省情、縣情、鄉情,反映當地歷史文化、物產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的鄉土教材,并且有效運用農村現有優勢資源,開發和建設一批具有鄉村特色的校本課程,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實際需要。另外,要適時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充實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擴大信息量和科技含量,促進農村教育的現代化。
4.培養本土型與全能型的農村教師
教師在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必須采取果斷措施真正建立農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從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出發,吸引和留住一批勝任的和優秀的農村教師,進一步完善教師編制制度,亟須出臺農村教師流失補償政策;創造條件,著力培養“本土型”、“全能型”的骨干教師;加大投入,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建立城鄉教師流動機制。
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提高農村教師素質。不僅要提高農村教師學歷、提升其專業化水平,而且還要培養教師的農村生活經驗和投身農村教育的使命感。在地方高水平省屬師范大學試點實施免費師范生培養,為廣大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扎根農村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
【農村教育發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相關文章:
論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08-05
微博時代的電子政務發展困境與路徑探析08-17
稅收籌劃在中國:困境與出路08-07
稅收籌劃在中國:困境與出路08-06
稅收籌劃在中國:困境與出路08-07
稅收籌劃在中國:困境與出路08-07
論前期物業管理的困境出路與對策08-05
證券行業發展的規律探析08-05
中國城市社區工作專業化的困境與出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