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政治論文>思品課教學素材的選擇與運用

    思品課教學素材的選擇與運用

    時間:2023-02-22 15:51:47 政治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思品課教學素材的選擇與運用

    思品課教學素材的選擇與運用
      
      作者/萬敏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就告訴我們,教材不是圣經,而是體現課程標準的一種載體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要不違背課程標準,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調整、刪減、補充或更新。
      
      基于上述課程理念,廣大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補充大量的教學素材,但要科學地選擇和使用。筆者在近年來的聽課活動中,發現本地有為數不少的教師在選擇、使用教學素材方面缺乏科學性。下面結合老師們在選擇材料、運用材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淡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在選擇和使用素材方面存在的問題
      
      1.素材的內容扣題不緊。
      
      案例一:有位老師在上“創建新集體”時,為了突出“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的力量大”這兩個主題思想時,選用了歌曲《敢問路在何方?》。
      
      評析:歌曲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素材,但是我們在選用歌曲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歌詞的內容,要選用能夠烘托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生成教學目標的歌,否則,就會誤導學生的思維,干擾課堂教學。在《敢問路在何方?》中,雖有分工協作(你挑著擔,我牽著馬),但更主要的是渲染了西出取經的艱險(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襯托出了取經者的頑強。這與“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的力量大”的主題不完全吻合。如果改用《眾人劃槳開大船》似乎更好一點。“一支竹篙呀,難度汪洋海;眾人劃槳喲,開動大帆船。一棵小樹呀,弱不禁風雨;百里森林喲,并肩耐歲寒,耐歲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同舟嘛共濟海讓路,號子嘛一喊,浪靠邊……”一支竹篙、一棵小樹,都是各自為政,成不了大器,所以個人離不開集體;只有大伙同舟共濟,才能開大船,才能使海讓路,使浪靠邊,可見集體的力量大無邊。把兩首歌一比較,應該選用哪一首就不言而喻了。
      
      2.素材的類型選擇不當。
      
      案例二:有一位老師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時,為了說明“有生命這個世界才精彩”的觀點,采取了以下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出示二組圖片,分別是人類、動物、植物、青山綠水的圖片和荒無人煙的沙漠、禿嶺以及干涸小河的圖片;第二個環節,提問“看了這兩組圖片后,你有什么感想?”
      
      評析:在思品課教學中,可供用來印證同一主題的素材類型是很多的,但是,不同情景下,不同類型的素材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上面這位老師,其設計思路應該說是很不錯的,學生看了兩組圖片后,也能自然生成“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這一教學目標。但相比之下,她還沒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在素材類型的選擇上稍有不足,因為該校已實現多媒體教學,如果能圍繞主題展示二段相關視頻,如在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欄目里截取二段相關的音像視頻,其效果會更好。生命在于運動,用動態的音像視頻將各種生命體,包括人類、動物、植物、青山綠水等生機勃勃的景象和沙漠、禿嶺、小河斷流等死氣沉沉的現象進行對比,必會給學生帶來更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有了生命,世界才充滿活力,才精彩紛呈”。用視頻將生命的運動特征反映出來,既豐富了教學形式、調節了課堂氣氛,又可更為直觀、形象地凸顯主題,引發學生自主生成教學目標。
      
      3.素材脫離當地實際。
      
      案例三:有一位老師在上“身邊的誘惑”這一框時,為了證明賭博是一種消極的誘惑,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他給學生提供了如下素材:桐廬縣黃家店村的黃某某與一群哥們在酒店玩十三道(一種賭博的形式),輸了一萬多元錢,第二天早上回家后,向妻子要錢趕本,結果與妻子發生激烈爭吵,妻子一怒之下撞墻而亡。
      
      評析:思想品德課程要聯系生活實際,這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增強課程內容的可信度,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從而增強課程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按照這一理念,上面這位老師的做法就顯得有點不妥,(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因為他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沒有扣住“身邊”二字進行選材,是空對空的說教,給學生虛無縹緲的感覺。
      
      4.沒有充分挖掘素材的內涵。
      
      案例四:有位老師在上“人的生命的獨特性”時,為了突出“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優勢,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特閃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風采,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這一主題,投影了華羅庚、莫扎特、姚明等名人的圖片,爾后教師分別介紹了以上名人,接著就投影結論:要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品質,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和途徑是多樣的。
      
      評析:在介紹這些名人時,應將他們各自的獨特性挖掘出來,這樣才能使學生一目了然地得出“走適合自己的個性、特長的成才之路,更利于展示自己的風采,為人類和社會多做貢獻、做好貢獻”這個觀點。如,華羅庚從小就對數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即便是在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回家幫父親料理雜貨鋪的情況下,也不放棄。顧客來了,就幫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顧客一走,就又埋頭看書,演算數學題。有時人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的結果當做顧客應付的貨款,把顧客嚇了一大跳。莫扎特3歲起就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據說在他還不會寫字的時候便已會作曲了。6歲時,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回演出,獲得成功。再如,學生們都熟悉的籃球巨星姚明,他從小就比同齡人高出許多,再加上他的父母都是籃球運動員,潛移默化之中,他對籃球的興趣和悟性,就逐漸顯露出來。10歲那年,他進了區少年體校接受業余訓練;5年后,他進入上海青年隊;18歲入選國家青年隊;19歲穿上了中國隊服;就這樣他一步一步地成為國際巨星。
      
      這幾個人都有執著的精神,但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各個領域的大師或巨星,更主要的因素是他們都善于揚己之長、避己所短,也就是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所以,他們能成為有大作為的人。試想,如果華羅庚不是選擇了數學而是選擇了體育,如果莫扎特不是選擇了音樂而是選擇了哲學,如果姚明不是選擇了藍球而是選擇了舉重,他們能有后來如此大的成就嗎?所以,老師在介紹時要突出他們的個性特點,籠而統之,就不利于學生生成教學目標,那么這則素材就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同時,這則素材所蘊含的結論也不能由老師擺出來,不然的話就是灌輸,素材就成了花架子,就成了擺設。
      
      5.對素材的處理方式不妥。
      
      案例五:有一位老師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一框),為了讓學生樹立“自立需要很多能力”這個觀念,借鑒了教材38頁的一個閱讀素材。即:對于自立來說,在下列各種能力中,你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①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的能力;②與人溝通、善解人意、說服他人的能力;③運用多種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④運用法律維護權益的能力;⑤組織與決策的能力;⑥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
      
      接下來,這位老師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任務:討論以上哪一種能力最重要,應排在前面?除以上能力外,還應具備什么其他能力?
      
      評析: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老師要求學生處理思考題的方式顯然是不當的,因為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理想、認識以及所處的環境都不同,今后他們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都有可能不同。那么,在他們心目中,對哪一種能力最重要的認識也會有所不同,并且與其他同學也沒有多少聯系。因而,這位老師把這種人人想法不同且與別人基本上不相干的問題拿出來討論,就完全沒有必要了,除了熱鬧,就是浪費時間。如果這位老師讓學生以交流的方式解決以上問題,就比較好了,因為,學生之間只需要了解對方的看法以及為什么有這種看法,借此來強化“自立需要各種能力”、“對能力的要求因人而異”這兩個觀點。
      
      6.素材呈現的時間不當。
      
      案例六:有一位老師在上“珍愛我們的生命”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①教師列舉自己所知的兩個自殺事例后,讓學生談聽后感;②教師口頭介紹周大觀并投影其詩作《我還有一只腳》。(口頭介紹:周大觀是臺灣的一個小女孩,自幼聰明懂事,才華出眾。8歲半的時候,患了骨癌,為了防止癌細胞的擴散,被鋸掉了一條腿。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女孩,躺在病床上還寫下了40首小詩,《我還有一只腳》就是其中一首。)(投影《我還有一只腳》:貝多芬雙耳失聰,鄭龍水雙眼失明,我還有一只腳,我要站在地球上。海倫凱勒雙眼失明,鄭豐喜雙腳畸形,我還有一只腳,我要走遍美麗的世界。)③提問:你喜歡詩中的哪一句?為什么?
      
      評析:周大觀雖然身體遭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流露出堅強的意志和對生命的熱愛,用這首小詩來導人新課,應該說與本框的主題思想是相符的。但是,上面這位老師卻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導入,就顯得重復而臃腫。如果將以上環節作如下變動,效果就不同了:先介紹周大觀,再投影其詩作《我還有一只腳》,爾后讓學生結合人物介紹談讀后感。這樣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引起學生的共鳴,為新課營造較好的情感氛圍。這種設計緊扣主題、簡單明快,既節約了時間,又能把學生的情感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來。
      
      二、選擇和使用教學素材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1.目的性原則。要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素材。要么用來烘托主題、升華情感,如案例一;要么用來創設情景、調節氣氛,如案例二;要么用來強化觀念,增強說服力,如案例三;要么用來引導思維、生成教學目標,如案例四;要么用來鞏固延伸、拓寬視野,如案例五;要么用來導人新課、引發共鳴、營造氣氛,如案例六等等。那種漫無目標地選用素材的做法,只會導致畫蛇添足、弄巧成拙,既破壞了課堂的連貫性,又干擾了學生的思維,弱化了教學主題,有百害而無一利,應堅決摒棄。
      
      2.綜合性原則。按照心理學中的強化動機理論來看,若增加刺激的頻率與手段,則能強化人的某種行為動機。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想辦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腦、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功能,就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教學情景,更加容易生成教學目標。因而,在選擇教學素材時,我們要遵循綜合性原則,要盡可能調動學生多方面的感官功能,使學生用心去想、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口去說、用手去練,這就勢必會大大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效果。如案例二中的圖片和視頻,它們的功能以及給學生的感官刺激絕對是不同的,音像視頻所產生的刺激功能更多,因而其效果就更好些。
      
      3.高效性原則。要從辦公條件、教學條件和個人的知識面等實際出發,盡可能選擇、使用最合適的素材,包括選擇素材的內容、素材的類型、素材的時效(盡可能選擇最新的素材)、素材的屬地(最好是當地的、身邊的)以及使用素材的時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素材的效用,上面列舉的六類不當做法,都是違背高效性原則的,所以就效果而言都不是很理想,都有改進的必要。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興山一高)
      
      

    【思品課教學素材的選擇與運用】相關文章:

    思品課教學中導行途徑的選擇08-17

    思品課教學中導行途徑的選擇08-07

    [思品論文]思品課教學中導行途徑的選擇08-17

    思品課教學反思03-04

    “辨、評、導”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08-17

    “辨、評、導”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08-08

    “辨、評、導”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08-07

    “辨、評、導”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08-07

    [思品論文]“辨、評、導”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亚洲欧美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亚洲一本二区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