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作者/張偉雄
1.閱讀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閱讀在字典里的解釋是:看(書、報、文件等),并領會其內容。其實,廣義的閱讀,遠遠不止是這些,它包括上網、看電影、旅游等等。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思維發展、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我的理解是:一切通過眼睛觀察獲得信息,這一過程就是“閱讀”。
“半畝方螗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首千古傳誦的《觀書有感》,作為一名南宋時期的著名理學家朱熹,這么早就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并且斷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只有不斷讀書,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
可見,閱讀是一個人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只有會閱讀的人才能學會學習,才能不斷補充知識,獲得新知,從而推陳出新,有所創新,社會、科技才會取得不斷地進步。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讀者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是創造意義。
2.三年級是養成自主閱讀習慣的關鍵期
2.1作文剛起步,亟需詞匯量的增加
新課程標準中,尤其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的習慣培養、形成和保持。小學第一學段目標,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個學段學生剛剛接觸文化知識,首先就應該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過了內因條件;并且,因為有興趣,就會減輕疲勞感,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
那么學生升入三年級,步入第二學段的初始階段,更應該延續第一學段的良好習慣.以我班三(1)班的學生為例,我接手這個班時,全班的閱讀興趣不濃,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會主動閱讀。即使班上的圖書角有兩百多本圖書,也是無人問津,如同擺設。
2.2思維開始轉型,抽象復雜的思維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字信息
從三四歲到十二三歲,智力發展與年齡的增長幾乎等速。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呈現負加速變化:年齡增加,智力發展趨于緩和。
根據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我們知道,一二年級的學生“具體運算階段”,其標志是能夠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活動,進入三年級的學生,(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其思維認知水平將進入到“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征是抽象思維的發展和完善。這時的學生不再將思維局限與具體的事物上,他們開始運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設并進行驗證,知道事物的發生有多種可能性,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具有更大的彈性和復雜性。因此,三年級的學生,大腦思維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接受更多文字信息的水平。
2.3學生學習動機中,多了一份閱讀需要
學生進入三年級,很多低年級的習慣已經不再適應其自身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動機中,自主的因素占越來越大的比重,學生不再是在低年級時的被動學習,更多地是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學生對接觸到的世界有了更加強烈的欲望去了解、去探索。他們開始擺脫接受式的知識灌輸,逐漸走上攝入式的主動學習。
三年級的語文學習,這種現象就尤其明顯。因為經過低年級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所以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基礎條件,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有了自主學習的“本錢”o當他們的動機中多了一份閱讀的需要,他們的閱讀將進入更加積極的狀態。因為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在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當閱讀需要推動學生去閱讀,并把閱讀引向某一目標時,需要就成為激發人們進行這種活動的內部動力。這種閱讀需要即表現為濃厚的閱讀興趣,對學生的閱讀活動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3.閱讀習慣的養成,要根據實際采取相應措施
3.1抓好早午讀前,寶貴的讀書時間
官井頭小學的作息時間能夠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小學生通常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中午通常不休息。學校早上開放的時間是7:05am,中午13:30pm也已經開始允許學生進入學校。而此時離規定的早午讀時間早了半個多小時,那么如何處理好這段時間的安排呢?
于是,經過權衡,與其讓學生在這段時間放任自由,倒不如讓學生在這段時間有所收獲。把這段早午讀前的半個小時轉變為寶貴的讀書時間。這學期初,我就開始引導學生要養成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的習慣,基本上每天都在灌輸“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并且還采用了積極的強制措施,由班長帶頭并負責監督。開學初的兩游。基于這個原因,我每周利用語文興趣活動課,組織學生前往圖書館閱讀,學生來到圖書館后,利用不超過五分鐘的時間挑選好自己喜歡的圖書,開始閱讀。每逢這節課,同學們都顯得特別興奮,從他們燦爛的笑容當中我看到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通過閱讀課的訓練,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的時間,但是學生閱讀的紀律卻產生了明顯的好轉,比如:閱讀時應采用默讀方式,不指讀,不議論,不隨意走動等。學生在閱讀課的良好表現也慢慢的遷移到課堂,連班風也逐漸好轉起來。
3.3習慣養成前允許有反復
“習慣”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o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習慣。達爾文說:“我的生活過得像鐘表的機器那樣有規則,當我的生命告終時,我就會停在一處不動了。”達爾文所說的“規則”,便是指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有多次重復而達到的帶有穩定特點的自動化的思維或行動方式。開始實施早午讀前讀課外書時,學生坐在課室里,貌似在讀書,但是時不時會有學生交頭接耳,課室里熙熙攘攘的。這時就要沉住氣,要堅持下去。開學一個多月以來,我每天堅持和學生一起讀課外書。以正確的坐姿、認真的態度,堅持的精神,告訴學生一個信息,老師也是堅持每天讀書的。學生在老師影響下也逐漸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行為,課室里的讀書氛圍逐漸濃厚起來,遲來一點點的學生都會輕輕地移動桌椅,生怕弄出聲響影響其他同學。當然,有時學生也會出現反常,這就需要老師的督促,及時總結表揚,鼓舞全班士氣,特別表彰先進,同時也嚴厲地批評肆意違反紀律的學生,并且借助班隊干部的協助,“幾管齊下”,經過一個多月的重復和堅持,學生基本上來到學校的第一習慣就是閱讀了o
3.4課外延伸,家校合作,共造閱讀氛圍
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截然不同的表現。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的特點;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要想孩子真正把閱讀成其為一種習慣,就必須要有一個切實有效的家校合作,才能將這種閱讀氛圍形成。通過家訪三(1)班的學生了解到,在家能自覺讀書的少之又少,所以家訪每一個學生家長,都會和家長進行交流孩子閱讀的問題,只有要家長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長才會更加積極的配合你,反過來就可以強化老師在學校營造的閱讀氛圍。學生在校、在家都生活在一個濃濃的書香卷味中,自然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4.結論: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習慣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以及養成不良習慣的人具有較大的潛在學習能量。會讀書的人往往比那些不讀書、不愛書的懂得會思考,會學習o一個人提升自我的關鍵因素就是要看其自我充值,自我提高的學習能力。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充分發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一種習慣。正如孔圣人所說:“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當“閱讀成自然”之時,學生全面發展基本條件就已經具備了,而且會極大的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相關文章:
讓批注閱讀成為一種習慣08-18
如何讓閱讀成為習慣08-23
讓禮讓成為一種習慣08-14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08-26
讓學生自主閱讀成為一種學習習慣08-03
當愛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8-18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5-05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9-30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