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課程創新的“三重”涵義
高職課程創新的“三重”涵義口張健
高職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關涉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僅就課程觀念重建、課程體系重構、教材文本重整三個重要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操作建議。
一、課程觀念的重建。課程觀是對課程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是指導高職課程目標確立、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組織實施、課程評價改革的總綱。當下適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舊課程觀,依然錯位運行、慣性主導高職課程領域,知識構成“學科本位”的實質內容,學科則成為“知識本位”的落實形式,二者互為表里、相與為用。這種單純以知識傳遞為本位的課程觀,過度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邏輯性,是與高職教育的以培養學生高技能為主的課程目標相背離的。因而.應當重建新的“能力本位”和“職業本位”的課程觀。“能力本位”是以能力培養為根本的課程目標理念,“職業本位”則是把職業獲取、就業導向放在根本位置上的課程觀。能力是職業的基礎和手段,職業是能力的歸宿和目的。高職教育只有以這種新的課程目標觀為指導并加以切實地貫徹落實.才能真正回歸職業教育的本真性狀.高職的課程體系才能徹底擺脫“揮之不去、拂之還來”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傳統課程理念的糾纏干擾.解決“淮橘化枳”的錯位效應,教師也才能在內在課程觀念轉變的基礎上,真正“重塑”自己的教學行為。
二、課程體系的重構。當下高職課程內容改革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原有的課程框架內力求每門課程的局部優化,這雖然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基本架構依然是學科化的,“傷筋(甚至連筋也沒傷)不動骨”的。所以需要徹底顛覆課程的學科體系,重構新的課程體系。重構課程體系一定要跳出學科體系的框架,建構能力培養為中心、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基于行動體系和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再也不是書本知識向人腦的空間位移和搬運,而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典型的產品、項目、案例、問題為載體。強調完成工作任務,獲得典型產品本身的價值.同時也強調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整合與建構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項目課程為例,其開發的基本步驟:一是項目課程的目標定位.主要是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職業能力:二是項目課程的項目選取,主要是對工作體系進行分析,獲得需要的工作項目.再選擇典型產品或服務載體形式.使工作項目具體化:三是項目課程的項目序化,可采用遞進式、并列式、流線式結構方法,按照工作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四是項目課程的內容組織,要以項目為單位分解原來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在項目的逐個完成過程中來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同時每個項目的設置不宜過大.以避免支撐的理論知識太多,導致教學的組織困難:五是有些傳統意義上的理論知識,可以轉化為實踐項目來介紹。
三、教材文本的重整。教材問題也是高職教育課程創新面臨的實際困難之一。狹義的教材概念,專指文字或純文本形態的教學材料。它是課程物化的載體,也是課程發展的載體,具有服務于課程的核心功能。但當下的高職課程教材卻存在著繁、難、偏、舊的問題,教材陳舊、知識老化、結構失調、內容繁復等,不利于高職課程的創新與學生學習。因而必須對高職教材文本實施“整形術”。一要順應時變需要重整教材。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涌流、職業的頻變、競爭的加劇,要求高職課程教材要加以提煉、熔鑄、整合,開發出理論覆蓋廣、容量大、實用強的理想性的融合性課程。二要適應能力建構需要重整教材。高職的課程是始終伴隨著職業的工作任務培養能力的生生不息的過程.高職的教材應始終關注并服務于學生的職業能力生成的目標,在內容上,要把有助于學生能力建構的資源延攬進來.克服基于存儲和傳遞的結果形態的封閉教材.建成具有工學結合內涵的開放教材.理論與實踐集合而又突出實踐的職業教材,以及提升經驗層面能力為策略層面能力,實現能力高移的“能育”教材。三要適應職業生存需要重整教材。根據理論上“必須、夠用”的框范,教材建設要圍繞特定職業的需要,去掉重復的部分,合并類似的部分,刪減繁瑣的部分,揚棄過時的部分,保留個性的部分.增加先進的部分.使理論部分更加精當凝練;同時還要開發柔性活頁教材,以適應學生一專多能的發展需要.使學生就業能夠面向一組崗位群,增強就業的可選擇性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
(作者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課程創新的“三重”涵義】相關文章:
課程創新漫談08-17
創新課程心得11-25
高職德育工作創新研究08-24
高職C語言課程教學論文08-23
高職專業生成機制創新探究08-26
新課程與創新教育08-09
新課程與創新教育08-17
高職專業改革與建設的核心是課程開發08-17
討論閱讀課程范式的創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