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命教育論文: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論文: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李曦,徐杰玲
(華東交通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南昌330013)
摘要:生命教育是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與和諧發展而進行的一種教育,也是當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讓受教育者珍愛自己的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當代教育應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教育的應有本質。作為關注人的生命發展和價值升華的生命教育,要求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轉變觀念,樹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識,高揚人的生命的旗幟。
關鍵詞:和諧社會;青少年;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0)12-0116-03
關于教育,愛因斯坦認為,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人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辨別能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是一個受過很好訓練的動物,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們不能忽視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因為生命教育是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與和諧發展而進行的一項德育工作,也是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一、生命教育的意蘊、緣起與提出
1.生命教育的意蘊
生命教育是一種整舍性的教育,它關注教育的生命力,教導學生使其從觀察與體會對人的生、老、病、死的感受來理解生命的意義與生命存在的價值,進而培養學生尊重與珍惜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情懷。
對于生命,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現象。”它一語道盡了生命的復雜性。學者專家們由于其知識背景的不同,對“生命”意涵的思考也不同,進而對“生命教育”的解讀或闡述也有所不同。有人從哲學的角度強調正確的人生觀與人生實踐;有人從宗教的角度強調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與生命的意義;有人從生死學的角度主張應從死亡的議題著眼以培養人的關于生死的智慧;還有人主張應以生活及倫理教育作切入點,以使人能夠建立起自己的關于人的自我的概念、培養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建立自己圓融的人際關系。可見,盡管專家學者們對生命教育內涵的闡述有其各自的角度,但若站在教育的角度看,其共同關注的仍然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所以,我們應基于對人的生命及其本質的認識,從生命的視角來審視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自身的關系,確認人的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主體性,應按照人的生命的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及社會對人的需要來實施教育,以為受教育者提高自己生命的質量和終身的幸福奠定基礎。
2.生命教育的緣起與提出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導的關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對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訂的《教學大綱》針對青少年自殺、對人的污辱行為、殺人、破壞自然環境和浪費現象等日益嚴重的問題,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為內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標。
在我國,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臺灣比大陸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當時臺灣的一些學校一再發生暴力及自殺事件,臺灣當時負責教育工作的陳英豪認為,必須盡快在學校開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該年的年底在全臺灣的中學中開始進行生命教育,并希望此項教育能向下延伸到小學,向上延伸到大學。
當生命教育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的臺灣如火如荼地開展之時,我國內地教育界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卻才剛剛起步。2003年5月,我國教育部修訂了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與原課程標準相比,新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內容。新課標規定,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體會生命的可貴;知道應該從日常的點滴做起,實現人生意義,體現生命的價值……”。這些規定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點之一。此后,上海市和遼寧省相繼啟動了在中小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參加會議的中國青年志愿者也發出了在中國青少年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倡議,認為生命教育應該是在學生中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生命教育雖然開始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在中小學學生中有了初步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根據2008年12月9日法新社的報道,中國目前仍然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即每年有25萬到30萬人自殺,約占全球自殺人數的四分之一。另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統計,目前自殺已成為15到34歲的中國青少年的頭號死因。2006年,自殺占這個年齡組死亡人數的26.04%。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少年,卻以毀滅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生命,這不禁令人質疑: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真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也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應置根于生命本身。讓受教育者珍愛自己的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當代教育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教育的應有本質。
1.社會和諧需要生命教育
和諧社會是一種講民主、講法治、講自由、講平等、講博愛與講人權的社會,是一種公正、有序、開放、多元、寬容,與合作的社會,也是一種充滿了和諧的底蘊并具備價值認同的社會。和諧社會建設需要有有利于社會團結、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利于面向未來的社會成員對其社會價值的認同,包括對自身的存在與發展狀況的認同,對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認同,對自己國家和社會的認同,對其所處自然和生態狀況的認同,對其所生活的宇宙、世界和人類的認同,等等;它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與社會的和諧三個維度‘3]。
生命的和諧是人類所有活動的根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目前我國社會上存在的日益增多的自殺現象、生產活動中的各種不安全現象以及日漸頻繁發生的交通事故等都在影響著我國社會的與諧與發展。此外,頻繁出現的自然災害及不斷凸顯的社會問題也往往使人心惶惶,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生命的脆弱,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又無可奈何。
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本主義的基礎就是人的生命的意識。以培養人、塑造人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應該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內在的動力和基本的保證。因此,生命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就凸顯出了其重要性。
2.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需要生命教育
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曾通過對異化與自由兩大范疇的論述,提出了他的關于“新型的人”即全面發展的人的構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4】。1867年,馬克思在其關于《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衷的指示》中,又把教育理解為心的教育(Mentaleducation)、身的教育(Bodilyeducaton)和技術訓練(Teehnolgicaltraining)‘糾。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求人們要能夠自主地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就是要求人們要有開放的思維方式,就是要求人們在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時要能夠正確地平衡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塑造健全的人格。
令人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態在現實中運行的。學校教育中過度地強調升學和考試,人的生命的意義被壓縮成了數理化英等科目的學習和分數。當人被異化為分數的奴隸時,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視,這種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會造成青少年對生命的漠視。
生命教育旨在引導青少年正確地認識自我,也正確地認識他人,從而使他們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時也珍愛他人,即培養青少年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態度,增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使他們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從而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乎段。
3.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發展的一切作為。”【61教育的目的或者說教育的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發展。人的生命的延續和發展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就成為了人們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成為了人的生命的一種內在的品性,成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從人的生命發展的角度看,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文化生命都呼喚著教育。因此,教育已經成為人的生命存在的支柱,人一刻也離不開教育,教育貫穿于人的生命的起始、過程和結果之中。
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生活就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動”‘”。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的親歷性和實踐性,是人的生命的一種自主和自由的伸展,生活是教育的營養。所以,讓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讓人在生活中完成教育,這既是“教學做合一”的精髓,也是“教育即生命”的體現。三、樹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讓教育充滿生命的氣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紀教育委員會指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修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自己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教育源于生命發展的需要,教育應該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的人性完善的。作為關注人的生命發展和價值升華的生命教育,它理應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共同努力,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識,高揚人的生命的旗幟。
1.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生命教育的體系
生命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生命活動的時空場所,所以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必須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行動,以形成一個教育的網絡體系,對青少年進行多維度的教育。
(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礎
老舍先生說過,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獲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間,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場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重要環境。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組織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類文明史也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啟示:家庭教育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銘記于心的啟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時家庭教育又是一種最能深入骨髓的學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采用“愛”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生命至上的教育,關注孩子的心理,培養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視健康的意識。要讓孩子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所以要體驗對生命的喜悅,要理解生命的尊嚴,使他們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并樹立起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學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臺
學校是學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場所,學校對青少年正確生命觀的形成負有重大責任。但是,當今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之下,學校教育嚴重地被異化,人類早期的關于人文主義價值的理念,即人對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愛和美等的追求已被應試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過程中缺少對人的尊重,缺少對人的生命情感的培養和生命意義的追尋。因此,學校應把生命教育放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來加以認識,加以思考,從而構建起一種新的進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學校不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包括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內容,要設法開展多種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而且還要重視營造生命教育的氛圍,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等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培育學生對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識。同時,在學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體現其對生命的珍視、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關懷和對生命的呵護。
(3)社會環境是生命教育的條件
“環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個人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環境來塑造的。當前的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是被大眾文化所惡化了的社會文化環境。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所以在現實社會中就充斥著物質主義、享受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相伴而生的還有虛無主義、相對主義盛行,人們正常的生活準則、道德規范皆被消解,導致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貶值,生活的意義虛無蒼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無所謂,一切似乎僅是游戲而已——現代人陷入了價值與意義難定的虛無世界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更要做好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視倡導社會文明,凈化社會環境,以盡可能地創造一個和諧的充滿著仁愛的社會。
2.創新生命教育的形式,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不能采用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通過切實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活動來進行。應不斷地創新生命教育的形式,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并且充分地調動起青少年生命的活力,以強化青少年的珍惜和保護自己生命的意識,增強青少年駕馭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命運的能力。
(I)敬畏生命,珍惜自我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價的。對待生命,應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會珍惜自我。應充分利用生命知識講座、生命閱讀活動和生命主題班會等活動向青少年傳遞全面系統且切近實用的生命知識,引導學生認識生命,保護生命。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學開學日,中央電視臺給電視機前的數千萬中小學師生和家長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即以當年在我國發生的影響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現出來的典范人物為該課的內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動而不做作。該“第一課”抓住了對中小學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時機,讓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對生命價值進行了重新思考與認識。筆者相信,這種將知情意行整合在一起的教育對青少年的生命理念的滲透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價值理念只有誠于中,才能形于外。
(2)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個體心性的完善為最高目標,體現的是以個人發展的需要為目標的價值觀,對青少年如果僅注重傳授科學知識而不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那么他們就只能有“如何而生”的本領而沒有對“為何而生”的感悟。所以,教育者應利用豐富的課余活動、傳統的節假日的活動和學校的制度與管理文化等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此開發學生的人性和潛力,擴大學生的生命內涵,為他們的一生奠定基礎。
(3)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起責任意識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青少年自身的切身感受使他們體味來自于他人、來自于社會和來自于大自然的“恩”;就是以理性的形式讓青少年感知來自于痛苦、來自于挫折和來自于失敗的“恩”。“仁者愛人”。只有懂得愛的人才會懂得珍惜,才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養青少年以使他們具有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也是使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要抓住各種機會來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和公共意識,以使其知、情、意、行達到和諧的統一。
葉瀾先生說過,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是為提高人的生命的質量而進行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在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懷的一種活動。所以,教育必須走出“工具性”的誤區,必須回歸教育的生命本性。
【生命教育論文: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相關文章:
生命教育作文08-20
為生命而教育08-17
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征文,為了生命的教育08-04
青少年法制教育論文08-13
漢語教育應是打通生命的教育08-20
教育:生命的“美容劑”08-23
呼喚“生命教育”課程08-17
生命教育征文范文08-20
關于生命教育的思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