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摘要: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人才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目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中存在著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課程結構不夠合理、課程內容陳舊空泛、教學方式單一老套以及教育實踐薄弱等問題。高師院校可以從明確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完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強化教育實習等方面,積極創新和改進教師教育。
關鍵詞: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C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0)12-0101-02
進入21世紀,國家正在逐步實現由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變。特別是基礎教育新課改以來,改革和發展賦產教師教育以新的目標、內容、方式和方法,同時,也明確了教師教育的專業化方向。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人才。多年來,我國高師院校立足于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教師,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一、目前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長期以來,職前教師的培養只注重學術性,著力去培養“有學問”的教師,而忽視了教師職業的專門性和師范性。目前,各高師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學科知識為主,不論是從科目的設置,還是從各門課程的內容,都過分注重專業學科的知識體系,偏重于按學科專業模式來培養教師;單純強調學生對所任學科領域知識的系統掌握,忽視學生作為準教師的專業素養的培養;只注重了“教什么”的問題,對“怎么教”的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這樣一來,導致學生的專業培養口徑過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和綜合能力欠缺,致使培養出來的未來師資沒有足夠的教育專業素質,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課程結構不夠合理
多數高師院校的課程由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三個模塊構成。雖然在課程中也有選修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但份額配比在主體結構中極為有限。總體看,對于體現“教什么”的學科專業課比例約占總課時的70%~80%,而對于體現“如何教”的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理論等教育類課程比例低于總課時的10%。加之教育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三個板塊之間缺乏統一整合,致使學生對課程的價值取向失衡,學生重視的只是學科專業課程。這種不合理的結構,特別是支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教育專業課程比重過低,大大削弱了教師的教育專業訓練,使職前教師教育特色不明顯,不能適應教師教育專業發展的要求。
3.課程內容陳舊空泛
從課程內容上來看,無論是學科專業課程還是教育類課程,都沒能很好地反映當今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師范生對本學科未來的發展前景了解甚少;理論課程過多,缺少可操作性課程,且內容繁雜,學生課程負擔過重;理論和實踐相脫離,學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公共知識,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則,缺乏對實際教育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個體化的實踐性知識的關注。此外,教育科研內容欠缺,也不能適應新課程中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以及研究型教師的發展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人教育理念要求中小學師資能為學生提供應有的人文科學知識,以保證學生人文素養、道德、審美和人格的形成。但是,目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在人文科學知識內容的設置上仍顯薄弱,師范生的人文素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4.教學方式單一老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在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僅受他們的教育觀念、工作動機和所處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和他們所受過的教育方式有關。目前,職前教師教育基本還是采取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傳授灌輸為主的培養方式,學生處在極其被動的地位。由于教學方式呆板、教學手段單一,使學生對于新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缺少了解和體驗,也缺少嘗試。這樣的教學難以培養師范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創新精神,也使得師范生缺乏對新的教學方式的認識和體會。
5.教育實踐薄弱
教育實習是為使師范生獲得教育體驗和熟練掌握教育教學技能,培養和提高其從事實際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學校和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師范生到教育的第一線進行觀察、參與和實際練習的專業教育活動。教育實習是師范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前的教育實習存在著實習時間短、實習指導不力、實習過程流于形式、實習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教育實習難以有效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和生成個體化的實踐性知識;也難以有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職業價值、認同職業規范、檢驗并生成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難以有效地提高未來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實踐薄弱已成為教師教育中的突出問題。
二、改進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的對策
1.明確培養目標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基礎教育需要的合格的師資。這一培養目標,強調人才的高素質和廣適性,具有寬口徑、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人才特征。要實現這一目標,高師院校就要重新厘清教師教育的價值取向,努力使教師樹立正確的現代教育理念,打破傳統的過于注重學術的狹窄定位;注重培養突出教育專業特色,樹立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服務的意識,使所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都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能夠引領和推動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
2.優化課程結構
基于上述課程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考慮壓縮學科專業課程比例,加大通識課程和教育類課程比例,從而更好地體現教師教育的師范性和教師發展的全面性。課程開設要反映當代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切實增加體現教師職業技能、技巧的課程,如個體差異的處理、指導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課程教學組織與管理等課程;同時,注重師范生的實踐性課程的設置,注重促進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養成,使其公共知識和個體知識實現完美結合,使師范生畢業走出校園后能很快成為新課程實施的生力軍。
3.完善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要注重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要引導學生認識學科前沿,幫助學生樹立全新的課程理念,同時,適當增加各種職業素質培養與訓練的內容和材料,比如“三字一活”訓練、雙語訓練、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教學法訓練、說課訓練、現代教育技術訓練等職業技能培訓與實踐。其次,應增加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教育科學研究。通過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他們的研究意識,激發他們的研究熱情,以提高他們的教育科研能力,為畢業后指導研究性學習和開展教學研究打下基礎,滿足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應成為研究者的新要求。再次,增設人文課程。開發具有民族性、傳統性與本土性、現實性相統一的課程資源,汲取富于教育意義的中外歷史和現實的政治事件以及社會文明、科技動態、著名人物介紹等內容,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開發課堂教學這一豐富的教育示范資源。應大力提倡和積極實踐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使師范院校的課堂生動活潑起來,也使師范生對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有所體驗;并重視課堂教學同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強調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盡早接觸基礎教育實際,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手段改革中,要大力促進現代信息網絡教育技術的使用,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學資源,促進學科課程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同時,積極開展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培訓,建設良好的校園信息環境。
5.強化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作為師范生重要的專業活動,作為師范生獲得實踐性知識的主要途徑,作為溝通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平臺,應切實發揮其在教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當前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點人手加以改革:增加實習時間,同時增加學生見習的機會和時間,并將其分散到各個學期中進行;進一步拓展學生實習的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實習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建設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發展師范院校與中學的伙伴關系;充實教育實習教師的力量,加大實習指導的力度;提高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培養其實踐性知識獲取的意識以及主動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自覺性等。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8
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08-12
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
基層員工學習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08-17
論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08-18
英語教師課堂用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7
淺析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05
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