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構建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研究
關于構建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研究
李桂霞
[摘要]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問題,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文章在明確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內涵和分析了我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現狀的基礎上,構建了由專業課程、綜合實踐和綜合素質課程三個模塊構成的就業導向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高職教育 職業能力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李桂霞(1960-),女,山東招遠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廣東珠海519090)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0)36-0151-01
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來體現所培養的人才質量,因此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是其核心和關鍵,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問題,所以,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勢在必行。
一、職業能力與課程體系的內涵
高職教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主要是指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生活,從事職業活動和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觀條件,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不斷學習的能力。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是指課程設計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學科系統,它是高職教育的特性,也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問題和關鍵所在。
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將課程的各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之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系統。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主體部分,是指根據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某一專業課程體系中各組成部分的組織、排列和配合的形式。
二、我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階段分析
我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確立離職教育之初,其課程設置的體系主要是模仿和借鑒本科教育課程設置的體系和模式,基本沿用本科壓縮型的“三段式”學科型課程體系。 第二,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針對高職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等問題,開展了以強化實踐教學為重點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但改革基于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實施的學科課程體系,還不能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僅在“三段式”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教學的內容。
第三,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在這一階段高職教育有了實質性的發展,此階段已初步認識到高職教育的獨特性,對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等問題提出適合的對策,并學習和借鑒國外富有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開展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的課程體系改革,初步形成了理論與實踐并行的“二元”課程體系,但本質意義上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
第四,2006年開始,隨著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正式轉向內涵建設,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了以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職教課程模式為重點,重構高職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目前,高職教育課程模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以上幾種課程體系結構盡管有所不同,但在課程設置的體系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課程體系具有較明顯的板塊組合特征,在專業課程設置的體系上,(fwsir.com)明顯突出了課程體系的職業定向性。
三、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框架(如圖所示)
(二)課程體系中各模塊的內涵
第一,專業課程模塊原則上按照專業群建立了基本一致的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即專業群課程模塊,然后按照專業(方向)或不同訂單要求建立相應的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根據專業發展的要求建立相應的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以工作任務(過程)為線索確定課程設置,以職業能力為依據組織課程內容,以職業技能鑒定為參照強化技能訓練,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始終。
第二,綜合實踐模塊包括必修的各實踐教學環節和可以替代學分的課外實訓,課外實訓項目選自于項目超市,項目超市打破了專業界限,由各專業部分綜合實訓項目組成,包括校內綜合實訓項目和從企業引進的真實項目,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用。
第三,綜合素質課程模塊包括由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體育、就業指導等組成的全校公共課程模塊,由人文藝術與修養、創業方法與創新精神、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經類融合的課程、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各種特長類或競賽類項目等組成的綜合素質拓展課程模塊。
四、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課程體系特點
根據就業導向下課程體系框架分析,可以發現以下特點:
第一,新的課程體系以專業課程為主體,綜合實踐和綜合素質課程為兩翼,專業課程、綜合實踐和綜合素質課程三個模塊的課程并列開設,并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專業課程和綜合實踐兩個模塊可構成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系統,專業課程和綜合素質課程兩個模塊可構成培養學生基礎知識的系統。
第二,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課程設置有了明確的職業針對性。根據不同行業的需要設置不同的基本技能的課程,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得到職業體驗和職業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迅速上崗和面向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新的課程體系體現了“按需設課”構建的原則,即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設置課程,教師個人的研究興趣與愛好甚至專長都只能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范圍內發揮,專業培養目標所需的課程一定是學生必需的和急需的課程,而不僅僅是“有用的”或“將來有用的”課程。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應該在充分尊重各專業辦學自主權的前提下,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實現。各專業可根據專業的不同特點,本著課程設置模塊化、教學內容職業化、教學組織靈活化、教學過程開放化、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改革思路,堅持推行雙證書制度,構建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項目式、任務型、專業課程模塊化的多元化專業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國慶.職業能力的本質及其學習模式[J].職教通訊,2007(1).
[3]趙志群.對職業能力的再認識[Jl.交通職業教育,2008(3).
【構建就業導向下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研究】相關文章:
基于情景模擬教學的職業軟能力培養研究08-16
新時期職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08-17
軟件工程專業能力與課程體系研究08-05
論以就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職業生涯教育07-23
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培養研究08-05
“學習能力培養研究”開題報告08-06
職業技術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的研究08-17
關于培養學生片斷作文能力的研究08-19
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構建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