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高職實訓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
我國高職實訓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李名梁趙錦
[摘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近些年來的迅速發展,已具有較大規模,高職教育中的實訓教學體系尚不成熟和完善,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穩定、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文章旨在揭示我國當前高職教育實訓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嘗試運用職業能力開發的教學模式對高職實訓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與完善,以期實現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教學職業能力開發
[作者簡介]李名梁(1976-),男,湖北黃石人,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駐站博士后,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管理理論及高校發展戰略研究。(天津300071)趙錦(1980-),女,河北石家莊人,天津外國語大學漢文化傳播學院,研究實習員,碩士,主要從事實踐教學及教學管理研究。(天津30020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0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企業技能需求視閾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推進策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EJA100430)
[中圖分類號lG710[文獻標識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0)36-0031-02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而實訓教學則是高職院校最重要的教學形式之一,是凸顯高職與社會企業崗位相融通的重要環節,因此實訓教學在整個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已具有較大規模,但由于種種原因,高職教育中的實訓教學體系尚不成熟和完善,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穩定、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本文旨在揭示我國當前高職教育實訓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嘗試運用職業能力開發的教學模式對高職實訓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與完善,以期實現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一、對高職實訓教學的基本概述
(一)高職實訓教學的含義
高職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包括: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其中實訓是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的重點。實訓是為了熟練掌握某種技術或技能而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反復訓練的活動,就是要把學生置于實際環境中,結合講授新知識,鞏固已學知識,檢查知識掌握程度,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真正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二)高職實訓教學的能力體系
按照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循序漸進和遵循教學規律的原則,高職實訓教學的能力體系主要體現為三級制。第~級為基本能力培養,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第二級為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本專業技術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形成專業技能;第三級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處理較復雜的生產實際問題,形成綜合技能。通過三級制能力的培養,不但要使學生畢業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享受文化生活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與基于操作技能和外顯的職業能力相比,關鍵能力更強調職業能力的內隱性、深層性、過程性。在我國高職實訓教學體系當中,將職業能力開發教育理念貫穿到實訓教學體系中的目標設計、課程開發、教材編寫以及教學方法等環節當中,通過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關鍵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不斷克服知識老化而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從而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二、當前我國高職實訓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實訓教學目標:缺失合理層次的能力要求
當前,高職院校主要將實訓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基本職業能力的層次上,而且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尚停留在傳統的單一職業或工種的培訓模式上,而對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意識不夠,比如實訓教學體系設置不科學,專業教學計劃過于強調學科的完整性等。眾所周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人們在職業環境中所攝取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純個體的活動常常會被集體活動所替代,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工作和管理機制的出現,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對從業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表達和理解能力以及進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上述能力就是在基本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所培養的更高層次的能力,即關鍵能力。
(二)實訓教學方式:缺失實踐多元的方式方法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對實訓課程的重視程度有較大提高,主要表現在實訓課課時的增加以及實訓教學設備投入的加大上。但是,由于對實訓課程的內涵與本質缺乏真正了解,導致多數高職院校在實訓課的教學上呈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狀況。多數高職院校認為實訓即練習,即理論知識的應用,對實訓課程的設計多是圍繞專業理論體系進行。通常的做法是,先由理論教師在課堂上對專業知識進行講授,然后由實訓指導教師在實訓場所進行實際操作的演示,這種課程設計模式使得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不能很好銜接;許多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易將理論知識遺忘,同時實訓指導教師通常又無法為學生進行理論方面的指導,從而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最終導致學生難以達到實訓課程教學的預期目標。
2.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單一。多數高職院校雖然在實訓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但總體而言,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單一,灌輸性的教學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交流很少。在實訓前,教師把實訓的內容、操作方法與步驟,甚至連每一步得到什么結果都寫得清清楚楚。學生要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師設定的范圍內機械地完成操作,缺少積極主動的思考,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三)實訓教學基地:缺失軟硬件條件的良好保障
1.軟件缺失——“雙師型”教師隊伍數量不足。“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在其職業領域內應表現出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術教學經驗。科技的迅速發展要求實訓教師比一般的普通教師更具有緊跟科技發展的能力以及隨時充實教學內容的能力。但是,在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師隊伍當中,“雙師型”教師相對于專業理論教師來說所占比例很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嚴重影響實訓教學要求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層次目標的實現。
2.硬件缺失——實訓教學硬件設施條件受限。目前許多職業院校由于校內的實訓設備比較落后以及實訓場地受限而造成學生實訓課時所占比重過低,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弱,獨立工作能力低,難以滿足職業能力開發目標的要求。而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群技能的基本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和培養職業意識、養成良好職業習慣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須要加強對校內、外實訓基地的硬件設施建設,采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為實訓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硬件保障。
(四)實訓教學評價:缺失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
當前,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評價體系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評價主體的單一化。評價主體多以教師評價為主,而來自企業、社會及學生自身的評價很少,這將導致評價缺少真實性和科學性,甚至導致師生間的對立情緒加大,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難以發揮評價中激勵的作用。其次,評價內容的局限性。實訓教學考核仍局限于對一般知識運用和操作技能的考核目標,而對作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重要方面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信念以及意志品質、價值觀念等則很少給予有效的評價。第三,評價方式的嚴重欠缺。實訓教學的評價方式主要采取在實訓過程結束時由實訓教師打分的方式,這種教學過程結束后的評價方式,是一種事后的評價,是一種目標取向的評價思路,其所測量的許多內容是被分割的知識片斷,難以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行評價,更難以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心智、價值觀念等綜合職業素質方面的能力。
三、職業能力開發:解決高職實訓教學問題的新途徑
(一)職業能力釋義
職業能力是區別于職業技能與職業資格的一個重要概念,職業能力注重內化,具有主動式自組織性特征,是建立在豐富、動態的職業工作環境及職業勞動組織的基礎上,展示勞動者自在發揮工作的勝任程度,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基本職業能力即從業能力,是勞動者從事一項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與具體職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即關鍵能力,是指具體的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即與純粹的專門的職業技能和知識無直接聯系,或者說超出職業技能和知識范疇的能力。它強調的是,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源于基本職業能力而高于基本職業能力,是基本職業能力的縱向延伸,包括超越了具體職業、專門職業技能與職業知識范疇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二)職業熊力開發及其基本教學模式
職業能力開發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職業分類和職業資格標準,通過系統的培養、訓練來發掘人的勞動能力和潛質,使其成為符合職業崗位要求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從業者的活動。能力開發,實質上就是對能力人的培育和對人的能力充分正確發揮所賴以進行的條件體系的創造。它是主體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與手段,把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再進一步轉化為勞動力資源從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資本的一系列能動活動。這里的“能力”雖然是泛指的能力,但職業能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能力。這里的“主體”,代表國家、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涉及到社會的各方面。
為了加深對職業能力開發教育理念的理解,能使先進的職業能力開發思想變成廣大師生的自覺行動,同時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提供更為直接的指導作用,可以從教學目標、課程開發以及教學方法等三個方面來進一步理解職業能力開發。職業能力開發的根本教學目標在于提高受訓者的綜合職業能力即關鍵能力。這是一種普通的、可遷移的、對勞動者的未來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能力,其根本區別于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是勞動者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基本能力,既不會過時,又可以應用于各種工作。勞動者只要具備了綜合職業能力,就能容易地實現職業的變動和崗位的轉換,適應千變萬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另外,課程開發是實現職業能力開發的根本支撐,其關鍵在于課程的設計必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一般而言,職業能力開發適應于通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來實現,行動導向教學通常采用跨學科的綜合課程模式,不強調知識的學科系統性,而是重視“案例”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學生的自我管理式學習。
(三)基于職業能力開發的高職實訓教學問題解決
1.實訓教學目標的完善:強化明確對關鍵能力的要求。在現代科技革命以及產業結構變革的態勢下,以強調專業技能為特點的基本職業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將更加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因此,根據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要求實訓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論和技能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關鍵能力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素質四個方面的能力。
2.實訓教學方式的設計:充分體現職業能力開發的要求。(l)以工作項目為導向進行實訓課程開發。工作項目指從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中分析和整理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綜合性的工作任務。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將圍繞著工作項目,即具體的工作任務展開。職業能力開發教學模式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一種以工作項目為核心的實訓課程開發模式。以項目為核心的實訓課程開發是依據職業崗位的工作項目來設計實訓課課程大綱。(2)靈活地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是從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這一目標出發,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它關注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其顯著特征是改變學生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所創造的某種特定的“情境”中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調整學習進度。
3.實訓教學軟件的提升:扎實提高實訓教師隊伍的素質。職業能力開發教學模式要求實訓教師具備: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文化專業知識素質、實踐技能素質、職業教育素質。實訓教師除了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外,還須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豐厚的實踐經驗,而我國高職教師基本上是學科型的,動手能力較差。因此,必須努力探索“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途徑,選派骨干實訓指導教師進修學習,派年輕的實訓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從企業聘請兼職實訓教師等。
4.實訓教學硬件的建設:努力塑造實訓基地的教學環境。職業能力開發模式對實訓基地教學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強調職業情境對實訓教學的影響,通過真實的職業情境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當主體已有的適應模式不能用來適應新環境時,真正的學習才能發生;另一方面,聯合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主要包括建立“協作型”企業實訓基地、“自主管理型”企業實訓基地以及“合作型”企業實訓基地。
5.實訓教學的評價:以職業能力開發為標準設計。綜合職業能力開發教學模式要求: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內部實訓教師,學校外部企業、社會,還需包括學生自己和學生相互間的評價;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不僅應關注學生學習成果,還應關注學生在情感、動機、信念、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非智力方面的發展;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相結合——職業能力開發教學模式下的實訓教學評價要求重視評價過程,改變那種只顧結果不顧過程、只顧目的不顧手段的評價思路,主張把評價“嵌入”到實訓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訓教學在評價內容和主體上的多元化決定了在評價工具的選擇上,既要對學生實訓教學成果進行量化測量,同時還應采用定性的評價工具,包括運用描述性的、展示性的評價手段。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趙志群.德國職業教育設計導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2).
[3]吳曉義,職業能力開發研究的理論進展[Jl.職教論壇,2007(7).
[4]吳曉義.“情境—達標”式職業能力開發模式研究[D/OLJ.
【我國高職實訓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相關文章:
我國政府信息化及其面臨的實踐問題08-05
當前我國中學作文教學面臨的困惑及其對策08-23
我國產業投資基金面臨的問題與對策08-05
ERP幫助企業解決管理問題的路徑08-18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08-18
我國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研究08-26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思路08-17
論我國利用外資問題及其對策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