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階段記敘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臨摹 感悟 寫生
——初中階段記敘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上海市第二初級中學 錢敏華 徐莉萍
文章摘要:
初中生在寫作過程中選材陳舊,主題膚淺,無真情實感似乎是每個語文教師碰到的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一年多來,我們不斷在“初中生寫作”這塊領域作了探索性嘗試,希望能在寫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
關鍵詞: 探究性寫作
引言:
從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語文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是:不僅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而是將思維的創新轉化為文字。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正是契合了這一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一段時間中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通暢的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次,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能力的多樣性有利于探究問題的產生——解決——形成成果。所謂“多元智力”,加德納認為,智力并非像我們以往認為的那樣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著的一種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著的一組智力。加德納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著的這一組共7種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Verbal—lnguistic intelligence)、音樂—節奏智力(Music—rhythmic intelligence)、邏輯—數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視覺—空間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身體—動覺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交流—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由此,我們以為實踐探索能力是綜合了學生的各項智力,既有復雜的組合方式發生效能,又有以獨立的表達形式證明其存在。第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是尊重學生的個性,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語文學習中的“一刀切”;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有了“大語文”的概念,并在系列的實踐探索中享受到寫作的樂趣。
綜上所言,我們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以尊重學生寫作興趣與意愿為宗旨,引導學生把寫作視角投向社會,要學會用小眼睛去看大世界,學會向社會生活取材。結合預初、初一階段表達單元側重寫人,我們要求學生先去選擇上學路上經常能見到的一些小人物作為自己的觀察對象、選擇的結果有以下幾類人物被學生所關注乞丐、小攤主(包括書報亭主、點心、攤主、環衛工人、交通協官員、街頭調查人員等),而其中學生對于“乞丐”這一特殊的社會人群,以及“乞丐越來越多”這一社會現象感興趣的較多。于是我們組織研究小組的6位學生就“乞丐”這一內容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寫作能力的訓練。
一、探究性寫作的概念界定
探究性學習所強調的是通過學生的探索和獲得信息的活動來發展他們的好奇心和調查能力。而探究性寫作的概念該如何界定呢?有研究者認為:“研究性作文是學生在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將其探究的過程和結果記錄整理而成的作文!睆纳鲜霰磉_中將研究性作文界定在寫作的探索過程和研究之后的紀錄,我們以為這樣下定義雖然符合了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但似乎忽略了教師的點撥和指導作用。以此,我們將探究性寫作界定在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探究性過程。我們從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出發,提出了探究性的寫作過程中是以學生的好奇心為介入點,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在社會領域中進行調查,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對研究專題的篩選、資料的歸納整理;同時,在自然情境狀態下,學生進行觀察——臨摹——寫生,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探究性寫作的實施過程
1、個案的采集
為了能夠較全面的了解學生,提高量化評價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我們有選擇的挑選了寫作基礎較好、一般、較差的學生各兩名,分別是張俞、李麗娜、陳立祎、施駿、謝君圓、賀瑞娜(后轉學,由陳軼杰接替)6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組織研究活動。在這一系列的訓練過程中,通過思考,探索,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案例介紹了這6位學生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一個半學年的研究活動,實踐證明,學生的寫作興趣、探索、實踐及寫作能力均有一定水平的提高。(見表1)
出身年月 性別 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 寫作能力
張俞 1989年 女 性格穩重要強,口頭表達能力強 寫作基礎扎實,課外閱讀面廣,擅長敘事描寫
李麗娜 1989年 女 工作積極,善于出謀劃策,組織能力強 寫作思路較清晰,善于從小處入手,作品《電梯女工》曾獲《中學生報》作文比賽初中組三等獎
陳立祎 1990年 男 性格開朗,對于集體活動參與熱情較高 寫作基礎一般,描寫能力較弱
施俊 1989年 男 性格內向,與同學溝通交流能力弱 寫作基礎一般,選材角度陳舊,總抱怨沒東西寫
謝君園 1989年 男 性格較頑皮,喜歡出怪點子,但有攝影特長,擔任《小主人報》攝影記者 寫作基礎較差,敘事作文總寫成流水賬,不會描寫
賀瑞娜 1989年 女 性格內向,但樂于助人 小學在新加坡就讀,寫作水平較低,基本不會 描寫
2、探究性寫作的實施過程
在寫作中,把美術創作的步驟引入作文領域,對學生的寫作做以下步驟的訓練:觀察——臨摹——感悟——寫生,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領域;對社會某一特殊環境中的弱勢群體的直面接觸,加深了對社會現狀的理解。
1)觀察——臨摹,初始檔案的建立
在觀察——臨摹的初始階段,我們引入了美術創作的專用術語——臨摹。臨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書法和繪畫作品。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在美術創作中,臨摹的目的有:①學習技法,側重于臨摹的過程;②為保存、修復、展覽、出售而取得復制品,側重于臨摹的結果。而在指導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我們摒棄了臨摹的結果這一功利性的目的,而更強調臨摹的全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初步的寫作技巧,并且在觀察中提高內在的思維辨析能力。由此,我們以為臨摹的前提是“觀察”。
描寫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一篇文章的質量,而學會描寫的前提就是應該先學會觀察,觀察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觀察周圍的景物等等,只有觀察到“心中有形”后,才能用語言文字較好地描述出觀察對象,這正如美術中的“臨摹”,對于初中的年級學生,第一步我們只要求他們通過觀察,臨摹的結果達到“形似”即可。但“乞丐”畢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要讓一群預初一的學生去接近他們實非易事。通過小組討論,大家擬出了這樣的幾種觀察方案:(1)遠距離觀察,主要觀察乞丐的衣著,動作;(2)近距離觀察,可借施舍之際觀察她么的神態、語言、動作等;(3)有條件的,可進行跟蹤觀察,主要留意乞丐出沒的時間及去向;(4)拍照
其二,在寫作訓練中,我們更注重臨摹的“臨”。我們推薦了屠格涅夫的《乞丐》,并讓同學們搜集有關乞丐的文章,通過閱讀文本,汲取文本中人物描寫的精華。
兩周以來,6位同學拿出了他們的作業,乞丐的照片和他們描寫觀察乞丐的結果:(附材料)
2)觀察——臨摹后的小結
在觀察中,6位學生都對乞丐報有畏懼心理,如:謝君圓同學在拍照時,只敢遠距離去拍攝,在近距離觀察時,也只敢在對其施舍時瞄上幾眼,他們發現乞丐的警覺性較高,如發現異樣情況,馬上會轉移。通過觀察,他們也看到了各式各樣的乞丐及花樣百出的乞討方式:有賣藝乞討的殘疾人、有無賴糾纏型的乞丐、還有號啕大哭狀、裝失學學生的乞丐等等。同時,他們發現,部分乞丐出沒的時間、地點有一定規律,似乎是職業乞丐,而另一部分則無規律可循,偶然碰上的概率較高。這一系列的觀察結果為第二步的感悟寫生訓練奠定了基礎。
3)感悟¬¬——寫生,探究“乞丐”背后的問題
寫生也是美術創作中的專用術語。所謂寫生是指:直接以實物為繪畫對象的臨場習作。與臨摹階段相比,感悟——寫生階段更強調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并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主觀感受的一種創作性活動。寫生階段的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敏銳的分辨觀察能力使描寫的對象更接近于真實狀態;第二,在表象中挖掘事物的本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化建議。
從第一階段的感知、觀察、臨摹、描寫訓練之后,學生發現了“乞丐”背后的許多問題。行乞者大致情況如下:1、喪失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2、好逸惡勞,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欺騙行乞的。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一特殊群體背后的情況,研究小組的學生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通過網絡和報紙,行乞背后,乞丐生活的內幕逐漸在學生的視野里清晰起來。1、職業乞丐,行“乞”致富。李麗娜等學生從報紙上查到,安徽阜陽的兩位農婦在上海行乞,每天的收入至少50元,她們在家鄉蓋起了樓房,這種賺錢方式比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種勞作要來得快許多。2、賣藝乞討,維持生計。陳立祎等同學在網上查到:賣藝乞討可視之為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它們是付出了勞動的。3、受人指使,欺詐行乞。謝君圓從攝像、網上等途徑知道,街頭有許多腳繞在脖子里的殘疾兒童和一些扮作學生、和尚的行乞者,其實是有人在幕后指使,實行欺詐行乞的。他們每天要完成一定的行乞任務,否則會遭到指使者的毒打。另外,還有幾位同學上網查了一些相關資料,如《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里面規定:現在處理流浪乞討現象的主管部門單位市民政部門等。當6位學生把網上、報紙上收集的一大堆資料交給我們時,我們試圖引導學生用采訪或調查的方式去近距離接觸乞丐。6位學生無一不面面相覷,搖頭表示無能為力,不愿以這兩種方式去了解乞丐,原因是乞丐背景復雜,怕惹出麻煩;乞丐文化水平低,調查問卷不一定看得懂;乞丐太臟了等等。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我們還是尊重了學生的意見,但要求學生可以以詢問的方式與乞丐接觸。一段時間后,學生反饋詢問結果如下:有的說自己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乞討助學、有的說淮河發大水,受災嚴重,有的說老弱病殘,無生活能力,有的說子女不孝,無人撫養等等。真實與否,不得而知。調查陷入了困境,我們只好讓學生重新把方向轉向街頭觀察、報紙、網絡。但通過這些途徑,學生也能看到最窮困的乞丐和打著的上下班的富乞丐,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我們的警惕心漸漸增強了,輕易不施舍。也有學生寫道:善良的同情心再一次被欺騙,等等。這些認識較之第一篇文章要深刻的多。(附作品)
4)相同類型的概括及合理化建議的提出
通過觀察、臨摹、感悟、報紙、上網查資料等手段,6位學生對乞丐的類型作了一個概括,并提出了相關的合理化建議。
A. 喪失勞動立型 相關建議
殘疾賣藝的乞丐 送福利院或遣送原籍
受人雇傭并被他人致殘后行乞者 嚴罰幕后黑手,以法律制裁他們
老年人 送福利院或責令子女家擔撫養義務
B.有勞動能力型 相關建議
好吃懶做,無賴型 送收客所,遣送回原籍
扮演各種角色,欺騙他人型 送公安部門法辦,以法律制裁他們
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們紛紛提到,乞丐的增加,嚴重影響了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市容環境,必須有政府出面,多方單位聯合,才能有效抑制這種“乞丐”現象的蔓延。
在討論結束后,我們又要求學生在原有的認識層面上,結合所提的合理化建議,再寫一篇有關于乞丐的文章。通過此次交流,學生的思想認識有了明顯上升。在接下來的寫作中,非但乞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章的思想內涵也升華了。在觀察感悟討論后,探究性寫作的效果可見一斑。此次作文全班交流展示。
(附作品)
三、評價標準與個案分析
1、 評價等第與標準
學生通過一個過程的訓練,拿出了較為成熟的作品,根據每個階段訓練內容
的不同,我們制定了評價的等第與標準。(見附表)
分類
分類 感知臨摹能力 感悟寫生能力
興趣 角度 分析 準確 生動 創新 層次 思想 合理
基礎優秀組 李麗娜
張俞
A
A
A
A
A
A
A
A
A
基礎一般組 施俊
陳立祎
A
B
B
A
A
A
C
B
A
基礎較差組 謝君園
賀瑞娜
陳軼杰
A
B
C
B
B
B
C
B
B
2、 個案分析
從6位學生前后三次交上來的文章分析,引導學生寫作前注重觀察,寫作內容空乏,無病呻吟的現象大為改善。在第一次學生的習作中,有五位學生寫到了乞丐的外貌、動作、神態描寫,其中寫作基礎優秀組的張俞、李麗娜兩位學生描寫較傳神,寫作基礎一般的兩位學生陳立袆、施俊對于乞丐描寫較簡單,寫作基礎較差的兩位學生謝君圓、賀瑞娜描寫簡單或沒有。對于此項活動的參與興趣與熱情,6位學生都顯得積極性較高。他們通過拍照、觀察等手段,對研究對象進行挖掘,從描寫內容來看,寫作基礎好的兩位學生的觀察敏銳度及敘述準確性明顯勝于其他兩組;而在第二次習作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討了乞丐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現象,并對不同的類型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議。缺點是學生的習作成了一份調查報告,將大量的筆墨放在了研究乞丐的出路,忽視作文的本身首先要以情動人;在第三次寫作中,我們將重點放在學生對這個社會現象的主觀體驗和感受,要求學生在經過自己的觀察下,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記錄下自己的體會。從學生三次作文的縱向與橫向比較中,我們意識到只有引發學生本身對社會現象的思考,使學生在觀察中的思想認識逐漸提高,并能結合初中教材中的表達方式的訓練,這樣寫作主題、寫作語言才會深刻。
其次,通過此項活動,在思想認識上,6位學生學會了從抓住事物現象去分析認識事物的本質。在這一過程中,如遇到學習障礙,可以通過網絡、報紙等媒體或同學之間的討論來解決。通過對“乞丐現象”的分析,學生看到了這種社會現象的影響以及它所折射的一些社會問題。知道了諸如乞丐這類社會小人物存在的根源及現狀,并能大膽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摒棄了盲目的同情或厭惡,學會了分析著看待問題。
第三,學生在探究性寫作的過程中,需要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無論從立意、選材還是合理運用各種表達方式,都離不開老師適時的引導。從本次個案的采集看,我們選擇了十三、十四歲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并能夠迅速接受新生的事物,但是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尤其是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和理解尚處在懵懂狀態;另一方面,學生的起點也不盡相同,從學生的習作中明顯地反映了寫作能力上的差異。由此,我們以為:探究性寫作是一個在老師指導下的循序漸進的寫作過程,需要老師不斷的引導。在觀察——臨摹到感悟——寫生這三個階段,通過對文章的不斷修改,提高學生駕馭文字的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懂得了只有把寫作視角轉向社會,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只有用小眼睛去看大世界,寫作的著眼點小、立意深,才能寫出象掘井,而不象開河一樣的文章。
四、反思與小結
通過本次研究活動,6位學生探究、實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使學生明白了寫作的內容、寫作的視角應多投向社會,只有多向社會取材,才能使寫作材料不斷創新,改變選材陳舊的現象。只有通過不斷地觀察感悟才能把作文中的細節寫生動,感悟及思想認識提高了,主題還會膚淺嗎?作文還會干巴巴無真情實感可言嗎?
在感知和臨摹階段,學生側重對人物外貌、神態、動作的刻畫,通過觀察、跟蹤、上網、查報紙等一系列手段,寫作中體現出的思想也越來越強,但可惜的是原本設計中的問卷調查等,終因學生的膽怯和教師的顧慮而未能實施。在感悟和寫生階段,學生通過前期的準備,寫作感受得到了提高,并能做到相同現象的歸納和合理化建議的提出,感受也較為真切。
在6位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寫作基礎優秀的李麗娜、張俞兩位學生由于寫作基礎較好,在兩階段的訓練中明顯優于其他兩組,而寫作基礎一般的陳立祎、施俊兩位學生的進步是最大的,尤其在臨摹準確生動,感悟獨創性方面表現突出。但其他方面,由于寫作及出于習慣等因素,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寫作基礎較差的賀瑞娜、謝君圓、陳軼杰三位同學,各方面評價較之訓練前也有較大幅度的進步,但離預想的時事還有一定距離。由此可見,寫作過程中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在寫作水平中等以上的學生中開展,訓練效果也許會更明顯。
2004年6月
附:評價標準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序號 等第與標準
A B C
感知和臨摹能力 興趣 1 興趣濃厚,有積極探求參與的意志和愿望 尚有興趣與參加活動的愿望 缺乏興趣與熱情,沒有參與愿望
角度 2 能從多角度進行觀察并能揣摩與聯想 能從單個角度進行觀察但不能揣摩與聯想 沒有觀察角度,沒有揣摩與聯想
分析 3 能通過調查和詢問查資料等手段對觀察內容進行分析 能通過單一手段對觀察對象進行分析 不會采用手段方法途徑對觀察內容進行分析
準確 4 通過觀察,能認真、準確敘述觀察對象的外貌、身份、動作、神態,及能敏銳察覺對象的心理變化并訴諸文字 能真實、準確敘述觀察對象的外貌、身份、動作。 描寫人物特征不明顯
生動 5 語言生動、能旁征博引、引經據典 語言通順,但不生動 敘述空洞,有明顯的病句。
感悟和寫生能力 獨創性 1 善于深入思考,感悟的內容有自己獨特的思路見解 善于思考,但無獨特的想法 不能深入思考,感悟的內容膚淺
層次性 2 由表象到本質,敘述層次清晰能為突出主題服務 層次尚清晰,不能為主題服務 條理混亂,不能為主題服務
思想性 3 通過觀察現象能對社會進行反思敢于發表自己言論 通過觀察現象能對社會進行一定反思但不敢于發表言論 通過觀察不能對社會形成反思不能發表自己言論
合理性 4 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建議及處理方案 能提出建議和方案但不一定可行合理 不能提出建議和方案
【初中階段記敘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08-08
淺談農村初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08-03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08-13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08-05
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論文08-15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08-16
淺談低段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08-23
如何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08-08
淺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