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如何運用情感策略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
二等獎 周淑敏 海星中學
興趣是高效閱讀之本
——談如何運用情感策略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只有學生主觀上愿意學、有興趣、有好習慣,才有可能學好語言,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始終英語學習的關鍵。長期以來,許多初中英語教師一直很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但大部分教師的閱讀教學僅局限于以應試為目的的閱讀訓練,沒有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新目標英語閱讀材料信息量大、時代性強、內容新穎,但詞匯量很大,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把閱讀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語言知識點進行教學,使閱讀教學的重心嚴重失衡。因教師大多采用應試的強化訓練模式,致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閱讀的狀態,閱讀課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目標達成低下,學生對篇章長的閱讀材料望而生畏。
如何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閱讀態度,以一種更為人性的、情感的方式去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英語閱讀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是當前閱讀課教學需要突破的一個口。在此,本人認為英語閱讀的教學可借鑒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讓閱讀的內容成為吸引學生去認真閱讀的誘因,讓理解文章的內涵成為引導學生積累詞匯、牢記文章寫作手法的方法,在閱讀課教學過程的不斷推進中,我們要運用情感策略來誘發學生帶著疑問、帶著興趣繼續往下讀,直到學生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為止。也就是讓閱讀興趣成為他們閱讀課上最好的老師和不竭的動力。
一、結合實際,以興趣導入初步閱讀
講《一千零一夜》故事的阿拉伯女子,為什么沒有被國王殺掉?是因為她的故事每天都精彩,能夠讓國王每天都有興趣去聽下一個故事,這好比我們在教授一篇新的閱讀課文章時,要如何在第一時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帶著好奇心往下讀?這就需要我們把文章的內容與學生聯系起來,讓學生產生了解文章內容的欲望。只有在學生主觀上有興趣學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第一遍有效的閱讀。總體而言,我們要在閱讀課的引入階段,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善于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性質,精心設計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一)面向學生生活實際
當一篇新的文章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對于文章是缺乏概念的,陌生的,它不像中文的文章,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地從文章的標題或是內容提要里獲取整篇文章的信息,而英語的文章,特別是新單詞多、篇幅長、概念又抽象的文章,即使學生事先進行了預習,也還是會讓學生產生畏懼情緒。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把文章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英語八年級下第三單元閱讀材料《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的教學,學生對文中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被暗殺、“9.11”、人類第一次登月等事件一點感性認識都沒有,如果從文中事件入手問學生他們當時在干什么,等于白問,因此我先從5•12大地震說起,讓學生說說在地震發生時自己正在做什么、聽到噩耗時的感受等,再談到2008年的另外兩件大事:奧運和神七,讓學生去文中搜索美國歷史上的三件大事,然后繼續用圖片或視頻資料引發學生進一步的閱讀興趣。再如八年級(下)第四單元閱讀材料《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的教學,在讓學生閱讀文章了解楊蕾的事跡前,我先跟學生談起了他們自己的勞技老師,他去援疆了,他去了個怎樣的學校,如何在那邊教學,結合那個老師發回來的資料,再讓學生去文中對照著搜索楊蕾的志愿者活動,這樣學生還會感覺閱讀材料的冗長和乏味嗎?
(二)面向學生的理想追求
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的不僅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現實生活,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理想、未來的價值追求。例如:如:八年級(下)第一單元閱讀材料《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的教學,我讓學生以小品《What can my robot do?》的形式形象生動展示機器人的類型、特點功能,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未來科技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展示豐富的想像力,挖掘學生創新素質,激勵學生好好學習、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將來能開發研制出更先進實用的機器人,實現科學的理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循循善誘,用情感激勵開展深入閱讀
在以生動的、貼近生活的事例導入文章后,更進一步的教學內容就要展開,這一過程是閱讀課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決定閱讀課是否有效的關鍵階段。傳統的英語閱讀課教學,大部分是以生硬的手法傳授閱讀的技巧,而新課改的目標則是更多的要求運用情感策略指導學生熟練運用跳讀、泛讀、精讀等閱讀方法。在繼續開展閱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的表達以及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能力。為此,這一階段的情感策略側重的是循循善誘地分析文章的內涵,循序漸進地推進教學的深度,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一)漸進的提問設計提升閱讀信心
在閱讀問題的設計中,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思維意識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在提問過程中既要有全體性,又要突出個體需求。
1.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形成一個類似金字塔型的問題設計,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夠在金字塔型底層問題的答案中找到學習的動力,而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夠在第二、三層問題的解答中激發學習的興趣,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挑戰金字塔型的問題的最尖端。這不但能夠使一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信心,減少閱讀的畏懼感,同時又讓一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找到閱讀的興奮感,有興趣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
2.問題設計具有整體性,即教師教計的問題要和課文教學相一致,或者圍繞中心展開,層層分解,或以探究主題為線索,層層相連。一個個問題答案串起來就是一片文章的框架圖,隨著問題的推進,學生能清晰的感知文章的結構脈絡,讓學生從“只見樹木”到“看見整片森林”。如八年級(下)第二單元閱讀材料《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塔:
1.
Which
kind of life
do you want to have?
2.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students’ life?
3.Is it good for the parents to plan
their kids’ lives? Why?
4.What does Linda Miller think of the students’
pressure?
5.What do most American school students do after school?
6.Are you often busy? Are American students busy or free?
(二)分段式閱讀保證閱讀興趣
在這里,不由得又要借鑒語文閱讀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借鑒已有的中文閱讀方式對一整篇文章按自然段進行分解閱讀,這樣容易降低閱讀難度,增加閱讀信心。在每一段的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找出中心句,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再根據大意劃分段落,了解段落大意,最后再把分解的段落重新合并成一個完整的文章。這可以為學生進行概括、復述及寫讀后感等活動奠定基礎,同時從分解到合并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更細致地了解各段文章的結構,對每段中出現的新詞匯、新句型得到充分的認知和學習,又像二次閱讀一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整體思想,使文章的內容、情感深入學生內心。
(三)創造互動氛圍提升閱讀興趣
在閱讀課的進行過程中,要讓學生一直保持對閱讀興趣很難,因此我們要創造互動的氛圍,始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教學不是把新的知識“滿堂灌”,更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我們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爭論,為他們創設自由、寬松和活潑的討論氛圍,激活其思維和情感。這種互動氛圍的創造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有效的小組合作環節設置。仍以八年級(下)第四單元閱讀材料《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的教學為例,在讓學生大致感知了楊蕾這個人物后,我并沒有馬上進入字詞、短語的學習,而是拋給了學生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If you are Yang Lei, If you 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what will you do? Will you be a volunteer like her?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大部分的同學發了言,說出他們所想所感。然后再是帶著對字詞、短語的學習要求對文章進行進一步的深入閱讀,采用小組合作閱讀的方式歸納出楊蕾是怎么做的,并且到底是為了什么才那樣做的。當然,在學生的表達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語法或是單詞的錯誤,教師要保持適當的寬容態度,或是對學生見解的正誤做延遲性評價,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表達的信心以及深入閱讀的熱情。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多彩,方式要多樣,可以用表情、手勢和眼神等來代表語言。可見,創設輕松的閱讀氛圍,發散學生的個性思維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推動力。
(四)精挖細掘,以情感教育推動閱讀興趣
語言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肩負著思想教育的責任。我們要善于挖掘閱讀材料中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內容,運用各種手段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對所學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初中閱讀教材中有許多關于情感方面的經典故事,教師應把它們視為寶貴的資源,在教學中有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實踐證明, 利用課文有限的篇幅, 在通過設計提問, 指導學生踴躍參與問答后, 引導學生歸納理解,使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概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是非常有效的。
就象《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的教學,每個人眼中的楊蕾是不一樣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也不一樣。在課中再輔之以更多的此類人物形象,如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學生對他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情感態度越來越強烈,他們讀到了文中人物的善良、愛心、智慧、勇氣、奮斗精神、與世無爭的大氣和如何真正展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人生態度。
三、用好奇心拓展閱讀延伸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節好的閱讀課,不僅要實現語言知識的傳遞,更要實現師生間心靈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但僅憑幾節優質高效的閱讀課是無法保證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因為他們畢竟每天要面對很多的應試訓練閱讀材料,他們的閱讀心態不可能永遠是輕松的,因此我們需要在課外運用情感策略來培養學生好的閱讀習慣,增加學生閱讀的成就感。
(一)保持學生閱讀的新奇感
我們要充分利用每次閱讀文章導入時激活的知識背景,積沙成塔,讓這種知識的積累成為其以后閱讀活動的堅實基礎,逐步延伸學生閱讀興趣廣度。此外,我們還能利用英語文章的獨特結構形式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從那么多的英語小故事看來,大部分的文章的特點是情節比較跌蕩,情境比較幽默,常用一種歐•亨利式的結尾,到最后總會讓人為之會心一笑。我們要讓學生了解英語故事的這種特點,平時多找此類文章來讓學生閱讀,把閱讀技巧的傳授融于幽默小故事的欣賞之中。
(二)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機會
從中文的閱讀習慣來分析,我們知道小說吸引人的原因是情節的起伏,散文吸引人的原因是情感的共鳴,因此可以向學生推薦他們喜愛的中文作品的英文版本進行對照閱讀,包括小品美文、經典名篇,這樣能夠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增加閱讀的信心和成就感,通過滴水穿石的滲透逐漸培養起學生對英語閱讀長久的興趣。把閱讀習慣的培養放在輕松的氛圍里,當他們的興趣也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學生對閱讀的態度就會變被動的“要去讀”為主動的“我要讀”。
綜上所述,從閱讀的引入到深入再到拓展延伸,我們的閱讀始終需要一種輕松、民主、互動的氛圍。教師唯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從學生閱讀興趣入手,精心設計閱讀教學過程,既要深化課文的內涵又要拓展課文的外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教會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閱讀課堂才會煥發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達到英語閱讀課的高效率,才能達到新課程強調的“養成英語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新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要求。
參考文獻: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朱慕菊主編)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董英
【談如何運用情感策略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相關文章:
如何運用工作記憶理論來提高英語教學效率08-25
實施互動策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08-22
靈活運用學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08-24
運用多媒體,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08-24
談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08-19
談如何走出閱讀教學的誤區08-24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08-19
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的教學效率12-29
淺談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論文05-31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