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芻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
芻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蘇州市吳中區甪直中學 方周明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為人堪稱“萬世師表”。他的教育理論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終進行著不懈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陶行知先生離開我們己半個世紀了,但他豐富而寶貴的教育思想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仍有十分重要的啟發作用和現實指導意義。在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己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當前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陶行知教育思想尤為重要。本文從陶行知創造增長率思想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談幾點看法。
一、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構建及其現實意義。
陶行知的一生有著許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創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的一生有豐富的創造思想,有不少創造性的貢獻,他的開拓進取精神令人驚服。他的創造,他的開拓,體現在一個“新”字。他自新,立新,創新,提倡新教育,構想新藍圖,他反對“沿襲陳法”、“儀形他國”。但什么是創造?什么是開拓呢?所謂“創造”,就是要求人們提供以往不同的新的有價值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比如,經過實踐檢驗的新理論、新發明、新的優質產品等。所謂“開拓”,就是要求人們富有奮發進取、勇敢拓荒的精神,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按民族,按國家,按人民的需要,不畏艱險,不盲目迷信,不因循守舊,不因襲舊搬,敢想敢說敢干,干出扎扎實實的事業來為強國富民作貢獻。陶行知先生歷來強調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他認為,要擔當起改造中國的重任,必須具有主動性、自覺性,必須是創造型的人才。只有發揚創造性精神,民族才能解放,國家才獨立,人民才能幸福。他把培養人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作為教育的宗旨,為此,陶行知認為,教育應該是創造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江澤民總書記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承擔培養人才的教育,因此除了平時談到的一般意義上的對原來知識的保持、發展、繼承外,尤為重要的是,推陳出新,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意識。教師在講授知識時不但要講知識的結論,還要講人們發現或創造知識的艱難探索過程。而且要講知識應該怎么用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它不完備之處,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陶行知說:“真的教育必須造就能思考,能建設的人!蹦堋八伎肌,意味著要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建設”,意味著能承擔起改造,建設國家的重任,進行創造性的社會實踐。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鏡,教大家看事實。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雙手,剪去指甲,摔掉無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執行大腦的命令,動手向前開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論自由,擺龍門陣,談天談心,談出真理來。解放空間,把人民與小孩從文化鳥籠里解放出來,飛進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豐富的食糧,解放時間,把人民與小孩從勞碌中解放出來,使大家有點空閑,看看書,干點與老百姓有益的事,還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點做人的味道。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管發揮出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保ń瓭擅裾Z)當我們回顧文明的歷程時,就會發現,人類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幾乎一無所有,可謂“赤條條地來”,可是今天人類卻在地球上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為地球上當之無愧的主人。追溯其原因,就是一項又一項富于創造精神的發明支撐了人類文明的建立與進步,使人類走提更遠,其生存空間也獲得了拓展。這其中,創造教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累下的知識得以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而創造教育則使人類的個體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經驗和智慧得到不斷的創新,實現鏈式反應,生出新的知識,所以人類總是一代比一代強。如果人類僅僅停留在機械的繼承上而缺乏創新,那么整個人類現在可能還停留在刀耕大種的蠻荒的時代。由此可見,進行創造教育,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是人類進步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江澤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已經初露端倪。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高技術迅速產業化。而要加快知識創新,加快高技術產業化,關鍵在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边@充分體現了江澤民同志的遠見卓識,這與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創造教育是一致的,這正是偉大人物的偉大所在。這也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關注創造性人才研究的緣由。創造性的智慧勞動,包括創造性的經濟管理,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乃至文化藝術創造等待成為人類社會創造性勞動的主體,社會將全面知識化。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于是,發達國家近年來普遍開展“創造教育”,并在創造型學校環境、教育和學生問題、創造性的培養途徑問題、創造素質和創造人才、創造能力和創造方法上都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創造性的張揚,人的創造性的普遍化,這是時代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從實踐的根本觀點出發,確認了人的創造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人的本性的延伸。江澤民同志號召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必須是知識不斷創新、新事物新業績的時代!币虼,中華民族要贏得21世紀的勝利,創造性的培養應當成為教育的普遍目標,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從教育改革入手,為了培養和造就適合時代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在我們中間應涌現出更多的創造型學生。
二、對當代中國教育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中國的教育更是令世人為之折服。儒家學派的創造人孔子,率先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開館授德,這本身就是極富于創造性的一頁。中國教育有著精邃的理論,也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國有占世界1/4的人口,舉辦了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中國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犧牲精神的人才,他們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兢兢業業地工作著,近代的陶行知先生便其中的代表,這是中國的驕傲。
但是,中國教育也存在十分突出的缺點,主要表現在: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自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新精神。而教師則長期拼搏于“應試教育”中。在今天過個邁向知識經濟的時代,其不良后果尤為明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以其親身體驗講道:“西南聯大教會了我嚴謹,西方教會了我創新。”正是這十分重要的兩點,為他日后登上諾貝爾領獎臺奠定了基礎,而這基礎中的第一點卻不是從中國得到的。
其實,對中國教育的不足,毛澤東早有告誡。他批評舊的學校“消磨個性,滅掉靈性”。他不大迷信書本,強調書本之外另有天地。他一貫提倡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展”。鄧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視教育的改革,他強調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边@三個“面向”應當成為我們教育改革的總的指導思想。有了這種眼光,站到這種歷史發展的高度,我們就沒有理由坐在成績的功勞簿上止步不前,就應以“只爭朝夕”的精神,開辟新的教育,迎接新的時代挑戰。這新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普遍缺乏創造性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者缺乏教育的思想。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乃至高校中的部分教師,習慣于原來的授課方式,借助于千篇一律的教科書和備課手冊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是一個小水罐,老師是一個大水罐,所以便有了這樣一種很不科學但又極時髦的說法:“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杯水!边@表面上很形象、很生動,實質上是一種缺乏任何創造性的“灌”的思想的體現。在這里,學生已變成一個被動接受的容器。實質上,這種說法忽視了教學的主體性,忽視了“教學相長”的原則,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具有能動性的人。事實上,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有自尊心、自信心和主體精神的人,而且隨著學歷層次的提高,這種自尊、自信和主體精神會更強。如果這種缺乏創造性的教育模式長期得不到必要的糾正,則我們的教育事業就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惡性循環:“先生是教死書,死讀書,教書死;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自進入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即將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和地區的知識創造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知識傳播、技術創新和知識應用體系)已成為國家、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要構筑這一系列的創新體系,就必須有大批的富于創造性的人才。江澤民同學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應該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边@是我國實施科學興國的關鍵,而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徑是教育,因此,只有把創新教育作為教改的核心,才會對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給予高度的重視,才會深刻意識到,沒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是教育的一種失職,一種失誤。
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是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一項重大措施。但什么是創造性?所謂創造性,就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創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創新,因創新是知識價值的核心,越是高創新的知識,其價值也就越高。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造就,要靠創造性教育,有創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創造力的成才和發揮。
針對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如何進行創造性的教育呢?
首先,要提倡學校環境的創造性,主要包括校長的指導思想、學校管理、環境布置。教學評估體系及班級氣氛等多種學校因素。創造型教師和學生在教育環境中的經歷是極其復雜的。學校本是發現、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場所,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大多數學校太注重學業而排斥了其他方面,這樣就壓制了教師和學生創造性才能的發揮。因此,優化學校環境的創造性是促進受教育者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只要稍加注意,我們就會發現,我國的絕大部分的大中小學的校舍卻是像部隊營房一樣,火柴合般的一排排過去,這種建筑模式過于嚴肅和呆板,絲毫沒有體現出育人環境應具有的特點:和諧、靈活、富于創造性。真正富于創造性的育人環境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都應體現出應有的匠心。
其次,要有創造型的老師,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應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教學方法的教師。主要包括教師的創造性教育觀、知識結構、個性特征、教學藝術和管理藝術。特別是教學方法,這是能否培養和造就創造性人才的關鍵之一。目前,我國高校中的一些教師的教學,此中小學更死板。這里,我們應當意識到,高等學校只有以創造性教育作為基本手段和培養方向,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否則就會削弱自身的社會地位的特殊作用,事實表明,教師們往往傾向于喜歡高智商的學生而不是高創造力的學生。那些安分守已,循規蹈矩,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常常獲得教師的賞識和關注,相反那些較為活躍,凡事另辟蹊蹺的學生則不受教師的歡迎,因為這些學生經常給老師制造一些令他(她)“頭痛”的問題。因此,研究教師的創造力教育觀、個性特征、知識結構、教學藝術及管理藝術對于培養和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第三,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學習有兩種,一種是重復性學習,另一種是創造性學習。”“創造性學習就是不拘泥,不守舊,打破框,敢于創新!瓌撛煨詰醋魇菍W習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保ā吨袊嗄陥蟆罚榱舜龠M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必須做到以下點:
1、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要到個性的極大制約,受到已有定勢思維的限制,因此需要時已有的觀念、方法、理論的突破。歷史上不乏因迷信權威而與重大發現失之交臂的人,也有不迷信權威、努力實踐的人,如伽俐略。近來,丁肇中博士便告誡當年學生要敢于向權威挑戰。為此,我們應當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地、獨立地、自信地用嚴峻的眼光審視周圍的環境,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奮好學、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
2、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行為特征,如,好奇、思維靈活、獨立行事、喜歡提問、善于探索等等。
3、培養產生創造性的學習特點。創造型學生在學習中有許多不同于普通產生的表現。在學習內容上,創造型的學生不滿足于對教學內容的記憶,而喜歡自己對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學習態度上,創造型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時間去探究,思考問題的范圍與領域不為教師所左右;在時間安排上,創造型學生不按規定時間去學,除了完成課堂作業外,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課外書或從事其它活動上;在學習目標上,創造型學生不僅能獲得書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對教師和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批判地吸收;創造型學生對語詞或符號特別敏感,能在與別人的交談中發現問題;在學習動機上,創造型學生渴望找到疑難問題的答案,喜歡尋找缺點和進行批判,并對自己的直覺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覺。學習貴在創新。學校中多一份創造性學習,學生進入社會就多一份創新能力;學校中多一名創造型學生,進入社會則多一位勇于創新的人才。
三、進行創造性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是時代的要求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呼聲從未象現在這樣響亮。素質教育己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主潮。要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離不開素質教育的實施。要實施素質教育,則不離開創造性的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面對時代的創新要求,面對知識累多,增長快的雙重特點,我們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緊扣時代的脈搏。什么是素質教育呢?所謂素質教育,它是一種旨在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的教育運動。它把人的和諧而全面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并通過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而人的發展則是社會發展的本源和基礎。素質教育實際上是中國人集古中外教育理論之精髓,用自己的語言所作的創造性概括。并且,其包容的思想是開放的,還將在實際中不斷豐富。在這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社會里,在這眼花繚亂、知識爆炸的時代,提倡素質教育的意義在于:讓人們在質與量的比較中首先重視知識的質,進而把這種高質量的知識內化為個體的心理品質;讓人們在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上,重視做人的道理,以實現精神的升華與靈魂的凈化。素質教育是一個包含心理素質、品德素質、身體素質、智能素質等方面的綜合體,是一個由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共同構筑的整體。素質教育是區別于應試教育、生計教育、職業教育的關鍵點在于它不是以某種功利為驅動力,而是以人性的拓展為坐標,它能使人們在全面拓展自身素質的過程中
[1] [2] 下一頁
,創造力得到完美的發揮并不斷實現人性發展的攀升。離開了素質教育,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就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創造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依賴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讓人們能駕馭知識,把握機遇,具備發展自己的功底和基礎;需要掌握方法,讓人們更快地獲取知識,擴大知識面,具備靈活應對的能力。只有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促進受教育者的創新,進而促進中華民族的創新,最終實現中國的騰飛。
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必然選擇,是對當代中國教育的一種定位。如同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一樣,它必將在中國現代化教育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進行創造性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必將會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四、結語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不斷實踐和探索的一生。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經濟上的貧窮、教育上的落后而不斷提出向舊傳統舊教育挑戰,不懈地創辦新型教育,不斷倡導和推行歷次的教育運動,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他的偉大實踐中,留下了一系列豐富的教育理論,如生活教育理論、教師論、教育論、學校管理論、創造教育理論……這些理論不但沒有過時,相反,對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仍有看重要的啟發作用和指導意義。陶行知的一堅教育思想與鄧小平教育理論中的一些觀點是一致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當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豐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使行知理論不斷發揚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兢兢業業,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上一頁 [1] [2]
【芻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相關文章:
芻議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現代價值08-17
淺談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與“素質教育”08-17
淺談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與“素質教育”08-13
教育管理 - 淺談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與“素質教育”08-17
陶行知教育名言08-23
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體會07-31
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體會08-22
陶行知思想心得體會08-03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學中的實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