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政治]設置在政治選擇題中的“陷阱”
一些看似不難的政治選擇題,為何一做就出差錯?原來,命題者出于命題的某種需要,故意在考題中布下 了一個個“陷阱”,稍有不慎,就會掉進去。那么常見設置的陷阱有哪些呢?一、利用思維定勢,誘人上當
(例1)階級斗爭雖然已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仍然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這里所說的“一定范 圍”是指:
A.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
B.階級斗爭已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C.在各個領域大量存在的社會矛盾中主要矛盾已不具有階級斗爭性質
D.四項基本原則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對立和斗爭
剖析:“一定范圍”,顧名思義是指某些領域,加之教材中也講到階級斗爭表現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 思想文化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因而不少同學形成了一定范圍就是四個領域的思維定勢。擬題者正是利用了這 一點,蓄意在試題中掩蔽了“一定范圍”是指不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也不是指有的領域有,有的領域沒有 ,更不是指階級斗爭的集中表現等這些重要信息,從而引導學生單純從某些領域去考慮,結果造成不少人誤選 (A)。
二、弱化重要理論,引人受騙
(例2)在集貿市場買東西,討價還價是普遍現象。商品的賣者總是抬高賣價,買者總是壓低買價,而商 品的最后成交價格,則往往是買賣雙方協商的結果。這種現象表明市場價格的形成:
A.取決于市場雙方討價還價的能力
B.取決于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C.受當時供求關系的影響
D.具有偶然性,無規律可循
剖析:本題從三個方面對重要理論進行了弱化:(1)A項從市場表現交易來說似乎說得過去,因為現實 生活中往往賣方討價厲害則商品價格高些,買方還價厲害則商品價格低些,從而淡化了市場價格的形成是受供 求關系影響這一重要理論。(2)B項沒有理解買方和賣方的討價還價,并不是一種競爭關系,說到底仍是一 種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從而強化了學生誤選了B。(3)D項完全抹殺了市場價格的形成與供求之間的關系這 一經濟理論,從而導致學生誤認為市場價格受偶然性支配,無規律可循。這樣的題目,錯誤導向性很強,解題 時務必謹慎小心。
三、針對一知半解,巧設圈套
全面地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基本概念對學好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同學“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下列題 型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置的。
(例3)南北對話是指:
A.南半球國家和北半球國家之間為發展各自的民族經濟而進行協商對話
B.歐洲、北美洲國家和非洲國家之間為解決債務問題而進行協商對話
C.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圍繞發展問題而進行協商對話
D.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圍繞和平問題而進行協商對話
剖析:(1)南北對話指的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為解決兩者之間的經濟關系而舉行的會議,它是一個 特定的概念。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集中在地球的南半球,發達國家集中在地球的北半球,根據這個地理位置 ,因而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習慣上稱之為南北關系。由于有些同學平時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 細致,把南北對話這個特定的概念同地理位置上的南北概念混為一談而錯選(AB)。(2)社會主義國家與 資本主義國家是從國家性質的角度來區分的,南北對話里所談的南北關系是從經濟實力的角度來區分的,兩者 區分的標準各不相同,因而其內容也大相徑庭。如果平時學習不認真仔細,很容易錯選(D)
四、使用多重條件,顧此失彼
(例4)如果1雙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價交換原則,現在生產皮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一倍,而生 產上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卻減少一半,假如在市場供求關系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那么一雙皮鞋可以換:
A.2件上衣 B.4件上衣
C.8件上衣 D.16件上衣
剖析:本題設置了四個條件:一是符合等價交換原則:二是市場供求關系保持不變;三是生產皮鞋的社會 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一倍;四是生產上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一半。前兩個條件是抽象的假定條件,做題時 不需要把不等價交換和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這兩個因素考慮進去,題目設置的這兩個條件,對于理解題意有 較大的干擾。后兩個條件是最重要的,做題時必須把這兩個條件同時考慮進去,明確是在等式兩邊同時發生變 化,而不是在一邊發生變化,如果只考慮一邊發生變化,則會錯選。因此,這種題型,容易使人顧此失彼而造 成錯誤。
五、巧用關鍵詞語,掩人耳目
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否則,就會誤入題目所設置的陷阱。
(例5)勞動力商品與一般商品的最主要區別在于:
A.二者產生的條件不同
B.價值產生的條件不同
C.使用價值的特點不同
D.交換形式不同
剖析:審此題時,重在于緊緊抓住“最主要區別”這個關鍵詞語,認清是“最主要區別”而不是一般區別 。如果把握不好這點就會選擇那些一般區別,從而誤選(ABD)。其實勞動力商品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勞動力 商品與一般商品的最主要區別。因此,正確答案應當選(C)。
六、醫治學習懶漢,另有妙方
(例6)影響某種商品的市場供求關系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價格的高低
(2)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
(3)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
(4)社會經濟制度和所有制性質
(5)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A.(1)(2) B.(1)(2)(3)
C.(1)(2)(3)(4) D.(1)(2)(3)(5)
剖析:本題要考查的是答題者的發散思維能力。有的學生卻懶于思考,而表現為思路狹窄,丟三拉四。做 此題時應當多方思考和把握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主要因素,首先要把握市場的內在要素,如價格的高低、消費 水平、消費結構等;其次還要考慮生產狀況的主要因素,如勞動生產率、科技發展水平、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等因素,這些都直接影響生產狀況,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既從市場的內在因素又從生產狀況的直接 影響因素來考慮,此題就不難選出(D)為正確答案。至于社會經濟制度與所有制性質顯然與商品的市場供求 關系無關。現在,各級各類的考試對能力層次的要求都提高了,應試者必須以積極的態度正視與面對這個現實 。
【[初中政治]設置在政治選擇題中的“陷阱”】相關文章:
中國農民的政治選擇08-17
歷史的選擇 —— 初中政治第五冊教案08-17
高中政治課堂的問題設置08-18
初中政治十五棵 —— 初中政治第二冊教案08-17
初中政治述職報告10-24
初中政治教案11-03
初中政治試講教案11-05
怎樣學習初中政治08-24
初中政治如何學習08-24
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設置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