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英語文化因素教學與交際能力的培養
[內容摘要]:本文論述了文化因素教學與交際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語言、文化和交際的關系;實際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常見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及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文化,交際。
一、文化因素教學與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英語教學大綱規定了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為交際”應是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歸縮。教學大綱吸收了現代語言教學思想,強調了交際性。中學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并發展或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同時,大綱又強調:要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系。熟知有關文化知識有助于理解和表情達意。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好英語,擴大他們的視野,還有助于他們理解本民族文化。為此,在編寫教材、日常教學時應處理好語言與文化關系。教學大綱首次將文化因素納入教學目標,具有劃時代意義。
新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交際與文化這兩層關系。語言材料、教學內容的安排均體現了“交際文化”。諸如問候、介紹、致謝、道歉、打電話、語言困難、常見標志和說明等功能意念項目,共40余條,穿插安排在各冊中。由于文化習俗的差異,中國人與英美人在進行這些功能交際時會不一樣。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產生使用該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學時英語語言的同時,也要了解該語言所載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學習者對日常交際用語的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對交際能力很重要。
高考英語NMET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逐年加大語言綜和運用的比重,強調語言測試的交際性原則:語言必須放在實際的,盡可能不同的情景中運用;語言必須適合具體的交際行為;考核的焦點在于是否達到了交際的目的;語言交際行為除了需要語言能力外,還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如社會文化能力。高考英語試題越來越多地滲透著文化知識的要求,考生所具備的文化背景知識決定了其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
二、正確理解語言、文化和交際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均屬于社會現象,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的存儲與傳播而時代相傳,兩者關系密切。語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由于各個民族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規范,即所謂的文化差異。文化教會人們如何使用語言,而某些語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產生相關的語言交際意義。如中國文化經常采取自貶或否定形式回答稱贊以示謙虛,而英語民族則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交際能力既包括了四種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又包括了社會文化能力,即能夠與另一種文化的人進行和諧交際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語言學習環境中,最大的障礙是文化差異帶來得影響。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會造成交際的無法順利進行。
三、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面臨的問題
由于受傳統教法的影響,英語教學比較注重形式及意義的講解,而較少涉及文化。偏重語法訓練使得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強化,但是實踐交際卻存在一定的障礙。雖然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錯,但在具體語境中進行交際時,卻難以啟齒、語不達意、不得體等,從而造成難堪,甚至誤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比如中國學生在聽到贊揚他英語說得好時,可能會產生下面對話:
---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 Why? Don't you think so?
--- No, I don’t.
應該說中國學生所說句子并無語法錯誤,但卻不符合英語習慣,所以造成了交際的失敗。其實,學生只須回答:Thank you.
實踐證明,僅僅學點英語語法規則和詞匯意義,是不能順利完成交際活動的。隨著改革開放,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隔閡、障礙、誤解也隨之在交際中不斷突出。單純學習語言知識而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無法很好地進行交際的。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應包括社會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學應成為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四、文化差異在具體交際中的某些表現
詞匯的文化含義 語言學習過程同時也是文化知識的積累過程。語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約,同時,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在各個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獨特文化的詞匯。掌握好這些詞匯,不僅使學生了解到英語文化習俗,更好地使用該語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綱所指出的: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好英語,擴大他們的視野,還有助于他們理解本民族文化。因為,人類所持有的語言既有個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漢語中“龍”是高貴、神圣、偉大、強壯的象征,中國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英語中,“dragon”卻表示邪惡,引申為“兇惡殘忍的人”( tierce person )、“狡詐、虛偽的人”(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 ), the old dragon 已經成為惡魔的代名詞。還有一常用詞dog ,英漢對它的理解差別也很大,在漢語中,“狗”往往為貶義詞,如:落水狗、癩皮狗、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均屬貶義詞。但在英語中, “dog”卻可表示褒義詞,如: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y old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As faithful as a dog. 反映了英美人與狗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像dog, dragon這些詞的讀音、詞義,還要教給學生任何使用,極其使用的場合,以及這些詞語的文化含義。如果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掌握語言所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便有助于正確、恰當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
語用的得體性 語言的交際性是語言的最本質的功能。人們在交際時,話語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詞句,雙方參與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中和不同的場合下得體使用上下文連貫的話語。在話語方面,有些話在中國人之間聽起來很得體,但在英美人聽起來就不恰當,刺耳,甚至令人誤解,傷了感情。比如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聽了就可能不高興。因為他會認為你的幫助不見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 “ You are welcome. It is a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體的回答。再如關于“吃飯”,“你吃飯了嗎?”這在漢語中使用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已超過“吃飯”本身,有時作為一個打招呼用語,相當于英語中的“Hello! Hi!”但在英語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這句話的內涵僅僅限于“吃飯”,所以,當你問一個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時, 他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決不會回答“Yes./No”。因為在英美國家問別人吃過飯了沒有,通常是間接地想邀請別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著希望與對方交異性朋友。還有,中國人同桌吃飯,先吃完者離席時常說“慢用,慢用”,這是十分得體的情景性語言。但如對同桌的英美人說:Eat slowly, eat slowly. 他會莫名其妙,甚至認為你暗示他貪吃而大為惱火。其他象課本上出現率較高的had better, excuse me等,學生在使用時也常常使用的不得體,比如下列對話:
Student: --- You’d better explain it to me again. I don’t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eacher: --- Of course, I can.
Teacher: --- Excuse me, could you fetch me some chalk?
Student: --- I am glad to.
禁忌語 在初二冊 Unit 10. Lesson 39. John’s day 中有這樣一句話:He gets into the lift and goes to the twelfth floor. Then he gets out of the lift and climbs up to the fifteenth floor on foot. John住在第十五層,為什么他只乘座電梯到十二層呢?原來他在回避“十三”這個數字。在西方國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人們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認為是大禍臨頭的象征,會給人們帶來災難。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竭力回避“十三”這個數字。如門牌號、旅館房間號、座位號、餐桌號等很少有“十三”號的。再比如,初一冊16課有一段對話,一中國學生問一外國老婦人: How old are you? 老婦人并沒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說:Ah, it’s a secret. 原來,英美人都很重視privacy(隱私、秘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對于個人隱私問題應回避,否則,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誤解。詢問這些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不禮貌的語言行為。諸如:婚姻、年齡、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屬個人隱私。所以,應避免直接提這些personal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漢文化差異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異 某些句型表示方面,漢語多從正面入手,而英語卻從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對方意見或稱贊的場合。所以,許多學生對于Negative response不習慣。例如:Do you think so? 這句話并無語法錯誤,但卻不符和英語習慣,是漢語話式的句子;英語習慣表達方式應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n’t she lovely? 等均是從反面入手,而不是從正面入手說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從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問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n’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n’t it? --- Yes, isn’t it?
教學實踐中,常會遇見這樣的病句:The rascal hit his face. 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 出現這樣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維方式,表達習慣不同造成的。漢語著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語則眼于人的整體。正確的表達方法應是“動詞+人+介詞+the+身體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 slap sb. in the face; hit sb. on the nose; lead sb. by the arm.
還有在書寫信封地址時,也表現了不同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看問題喜歡從一般到個別,而英美人更注重個別,所以,中國人寫信封地址從大地址到小地址、門牌號、收信人;而英語中則恰恰相反,從小到大。先寫收信人姓名,再寫門牌、地名。寫信時,學生還有一個屢糾不改的錯誤,就是在寫信結束時隨手寫下寫信的日期。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異所造成。
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的民族的間文化存在著種種深刻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學習障礙、交際障礙。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文化意識的滲透應是同步的。在英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培養、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運用這門語言。所以,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文化因素教學同樣重要,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采取的相應的對策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國際間交往的頻繁、中國加入WTO 以及經濟的全球化,對于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那么,怎么才能不斷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交際能力呢?至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首先要培養跨文化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在教學中,適時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有意識的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比如:中西節日的異同,飲食文化的差異,日常問候用語等。
2.鼓勵引導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東西,如報刊、雜志、電影等,從中領略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語言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
3.充分利用現
[1] [2] 下一頁
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幻燈、音像,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網,從中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操作者,也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杜春英:《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
(蕭縣中學外語組 梁靜淵上一頁 [1] [2]
【英語文化因素教學與交際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挖掘教材因素培養口語交際能力08-17
如何在英語交際能力培養中滲透文化教學03-19
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08-18
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08-05
中學英語教學應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08-08
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論文07-16
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08-18
淺談初中英語交際能力培養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