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們為什么不能“如我所愿”
小學數學教師無一不上過《認識時間》這節課,這是個傳統內容,也是學生在小學低年段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這一內容與學生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依據《新課程指導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學生要學習大眾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理所當然新課改教材將其納入其中。進入課改起始年級的我,又要再次和孩子們一起《認識時間》了。為了將課上得有趣而實在,我動了很多腦筋,花了很多心思。課前我讓學生在家觀察鐘面,讓學生提前一周在家長的幫助指導下嘗試認時間,強化時間觀念。同時,我還拿來了家里的大掛鐘,掛在教室的墻上,不時的有意的提醒學生關注時間,在心理上為學生學習這一內容做好準備。心想有了觀察的基礎,還有這一系列的“暗示”,認識鐘面應該不成問題了,可誰知,結果讓我“大失所望”。那是一個心情愉快的早晨,因為我看到孩子們都按要求帶來了小鬧鐘,見此情形,我格外舒心。心想,這下好了,認識鐘面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了,在交流的基礎上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分針、時針應該是沒問題的。這樣想了,我上課時就這樣嘗試了。認識鐘面這一環節,首先我請同位的小朋友互相說說,“鐘面上都有些什么?”學生們在那興高采烈,得意洋洋的互相說著。(我很后悔,我的巡視不到位,當時,我拿準備的各種鐘面了。)我象往常一樣面帶微笑,滿懷期待的問孩子們:“鐘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小朋友們,你們能把剛才交流的說給大家聽聽嗎?”。“我知道”、“我知道”,孩子們紛紛叫道。小臉通紅,小手高舉,小嘴不住的叫著。我一看,心里格外高興,“好,XX,請你說說鐘面上有些什么呢?”,“我的鐘面上有小熊”;“你看呢?”我又問另一個孩子,“我的鐘面上有史魯比狗”;“你的呢?”,“我的鐘面上有大公雞在點頭”。到這,我想:完了,前面的“鴨子”帶壞頭,后面的“鴨子”跟著學。“天啦,這些孩子的注意力都到什么地方去了?”聽到他們說的這些“我不想聽到的”我愣住了,簡直要暈了,不知為什么會這樣。沒辦法,當時我只好引導學生“發現”了鐘面上的“12個數、長針、短針”………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為什么孩子們不能‘如我所愿’的觀察鐘面呢?”,我違背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嗎?對,我想到了,孩子們多數是6、7歲發兒童,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可愛的動物和色彩鮮艷的東西所吸引,而不是有意去注意老師想讓他們注意的在他們看來是枯燥無趣而老師認為是“本質”的東西。我在設計教學時,只想到盡量從生活原形中提取要學習的數學元素,而忽視了學生的注意傾向,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我高估了學生排除干擾的能力,在這一細節上,我出了問題,以致課上出了“問題”看來,任何忽視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都是會受到“懲罰”的。同時,我的巡視不到位,沒有及時發現學生的“誤區”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在另一個班,我改變教學又上了一次,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我沒有讓學生觀察小鬧鐘了,直接讓學生觀察課前自己和家長共同制作的鐘面,這樣就排除了很多無關的東西,學生直接就進入了“主題”。“鐘面的認識”在自己獨立觀察、同位互說、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由學生自己解決了。我也注意了巡視,及時對學生的交流進行了反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自主充分的通過自身還有同伴互助輕松的完成了對鐘面的認識,為后續的學習做了必要并且良好的鋪墊。
我獨立承擔了東西湖區的課改個人課題《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情境創設研究》的研究,其中就有著力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幫助學生學習,并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通過課題研究和對以上這一課的教學的前后經過的思考,我有了自己認為更為深刻的想法。以下問題引起了我的重視。生活實物的有效性。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用具體的實物來表示數學內容是十分有效的。它的理由也十分簡單,用具體實物來表示數學內容時,學生既有興趣又有直覺的感染力,雖然如此,我們同樣有理由對在課堂中使用具體的實物極其使用時機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持懷疑態度。上面的教學片段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小鬧鐘蘊涵了教學內容,鬧鐘的外行以及鬧鐘內外的圖案、顏色或動畫不過是“12個數、分針、時針”的“情境襯托物”,“12個數、分針、時針”才是學生應注意的對象,而正是鬧鐘上可愛的小動物、卡通畫、鮮艷的色彩圖案、會動的小人和動物等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遲遲不能到“12個數、分針、時針”上來,我不得不“引導”了。從學習心理學角度分析,如果學生不具備教師所希望是知識、能力和特征,那么學生就不容易按教師所期望的那樣去認識具體實物,使用具體實物也就只能產生偶然的聯系。因此,鬧鐘這一實物的觀察的時機是不對的。我不該在那時設置這一生活情境。
我承擔的這一課題的研究是在新課程實施這一大背景下的,這要求我要有較強的創造性的結合課題研究實施課程的能力,還要求對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對課程實施有科學性反思的能力。我想在后續的研究中,我會更加注意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年齡特點以及以教材為文本和載體,更科學有效的創設低年級數學教學課堂情境。讓我和孩子們在有趣、現實的情境中一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
相信,經過我們每位教師的努力,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創造課程的過程。
【孩子們為什么不能“如我所愿”】相關文章:
我為什么不能和宿舍的人相處?08-15
讓孩子們愉快的說08-15
為什么08-17
《孩子們的花》的教學設計08-15
讓孩子們的成就擦亮校名08-17
讓孩子們的生命更精彩08-17
《給我的孩子們(節選)》 設計08-16
呵護孩子們的“中國夢”08-20
不能沒有你作文08-16
8《我不能失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