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論文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新時期、新形勢、新背景下如何把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大課改力度,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重視人本教育中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生活實際 效率 興趣 內化
正文:
任何知識均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簡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學生在感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思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同時,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設置情境,使枯燥的數學趣味化,令學生體驗到數學并不枯燥,數學并不陌生,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且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建立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培養不畏困難、嚴謹求實的思想品質,以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誠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尚少,但教師如有意識的加以引導,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從四個方面試述如何把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課堂效率:
一、聯系生活實際,孕育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前可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例如,在教學"利息"前,我讓學生做了兩個準備工作:一是到銀行存一次錢,二是調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別是多少。學生交頭接耳、躍躍欲試、對即將要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后,他們或邀同學,或邀父母,或獨立操作,興致盎然的完成了這一 特殊的作業。上課的時候,學生們紛紛帶來了他們的存單,還七嘴八舌的告訴我他們的發現:自己回家與父母以前的存單比較了一下,發現利率下調了;甚至還有同學告訴我他還計算了一下,發現存單上填寫的本息合計少了,是不是銀行弄錯了……這樣,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學公式化,又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事實證明,如果教師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例如:上學時可讓學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又如: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制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學生普遍學習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良好。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在回到書本上來。
例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師沒有照書上的例題去教,而是跳出了數學,找到了這節課的靈魂:關系,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過程如下:1、說關系。說說你與老師是什么關系?與同學,與父母,與哥姐,與爺爺奶奶等又是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腦中對"關系"這個詞有一個了解。2、猜老師的歲數。先猜猜老師是多少歲數?(24)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大3歲,那師幾歲呢?(27)27也是一個數量,那大3歲是什么呢?引出是關系。3、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猜教師手里有幾張牌?(11)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添一個關系,比它多2張,那師手里有幾張?根據關系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通過這三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知道了,告訴你一個數,要求另一個數,必須知道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有了關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數,這樣對關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來的新課,出示小白鴨、小灰鴨、小花鴨,分別為18只,24只,求小花鴨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知道必須有關系才能求小花鴨。于是,課堂就沸騰起來了,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說出各種關系,學生自己編應用題自己解答。在這節課中,以關系為靈魂,把知識提煉出來,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合理改組教材
目前,我們的數學教材,題材老化,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并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大潤發超市購物,超市里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表,價值397元,他身邊有465元。他們該怎么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結合教材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內化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時,教師可聯系學生50米賽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因為路程一定,所以時間與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甲與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們的時間比就是5:3;反之,如果兩人都跑5分鐘,這時時間一定,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這樣,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觀表象,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積一定,成反比例;一個因數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應用題訓練也應著眼于"生活化"。這是指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的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了"兩步計算應用題"后,教師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個簡易花店,標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問:老師想買7支菊花可只帶了30元,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那你能幫老師想辦法嗎?老師又想買一束又漂亮又實惠的花,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買花方案。此時,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可先讓學生到操場上揀7個小石子,然后在畫有一個圓圈的桌上反復投擲并記錄每次投擲后圈內、外的石子數,從而使學生在游戲中感知和更新數的組成;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高……
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即生活,只有數學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學生才能夠在一種互動與發展的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數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2、《小學數學專題研究》
3、《小學數學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