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實驗總結
99年秋季,在市教育學院初教室的組織指導下,我區教研室積極參與了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分別在集美二小、集美小學確立了實驗班,實驗教材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四年的實驗,教師知識觀、質量觀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學生態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發展,由過分追求學科的嚴密性轉到注重數學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到注重學生實踐探索和交流的主動學習。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逐步形成,學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還學會了評價、質疑與反思;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下面談談實驗的做法和體會。
一、實驗的做法
1、組建班子。我們確立集美二小三個班和集美小學二個班為實驗班級,由區教研室教研員和三位實驗教師組成課題研究小組。制定了課題的實驗原則、形式和方法,采用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辦法,依據教材內容,以發展、創新的觀點展開全面研究。
2、加強培訓。實施課程改革,轉變實驗教師的教育理念是關鍵。實驗初始,市教院初教室就請來了省里的專家王永老師,給實驗教師進行通識培訓,使實驗教師對課程改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觀念上有了一個初步的轉變。實驗教師為自己能夠成為課程改革的先行者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都深深地感到了課程改革所賦予自己的艱巨的歷史使命。教研員和實驗教師還分別到福州、吉林、深圳參加北師大課程中心舉辦的教材培訓,與劉兼等專家進行了互動和交流,把自己對教材的認識、想法以及認為教材中值得商榷的問題提出來,與專家們共同研究、分析,加強了對實驗教材的認識,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
3、交流協作。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市課題組每月1-2次的集中備課、聽課、研究教材教法;市教研員精心指導,實驗教師共同備課,共同研討,明確思路,把握宏觀導向。結合本區實際,區課題組每兩周一次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思想;開展互動式教研,以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為切入點,通過聽課、評課,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經過個人的反思領悟,達成共識;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實驗措施,不斷提高實驗教師的整體素質。實驗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實驗研討會,把實驗研究的新思想、新經驗,向全區數學教師進行橫向滲透。
4、立足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陣地”,任何一種教育改革,最主要的還是課堂教學的改革。我們要求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貫徹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將課程改革落實到每一堂數學課上。根據新教材的“密切教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確立學生在數學教學的主體地位,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三個特點,初步建立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流程為:問題情境——主動探究——歸納概括——實踐應用。”我們還圍繞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等專題,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努力做到:在以人為本的宗旨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手投足都是為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讓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動”起來。
5、評價改革。改革評價制度,建立促進教師成長學生發展的評價體制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順利進行課程改革的驅動器。在數學實驗中,我們力求轉變傳統的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方式,以人為出發點,關注發展性評價,記錄成長,促進個體和諧發展。我們從學習行為評價,學習效果等方面入手,開展了嘗試性的研究。學習行為評價主要從課堂觀察——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狀態、交流狀態、思維狀態、情感狀態;課外作業——完成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課外實踐——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后思考——主動與教師、同學、家長交流和討論學習的情況等方面來評價。在學習效果評價中,講究評價方式與方法的多樣性。(1)筆試:考查知識技能情況,鼓勵創新做法,如命題的開放性、綜合性;(2)口試:考查口頭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3)實踐操作: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等。
二、實驗的收獲
四年來,我們努力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思考,把課程實施落到了實處,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實驗教師在課堂上放下了教師的尊嚴,以平等、民主、和藹的態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教室內從以往的“教”堂變成了“學”堂,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實驗年級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普遍熱愛學習數學,善于提出問題,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未參加實驗的年級學生遠不及的。實驗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1)創設良好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對促進學生學習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平等和諧、合作交流,求知進取三種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中教師首先做到的是:必須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們的一切努力,保護和激勵他們所有的嘗試和創造欲望。尤其是對待學困生,教師不僅要付出愛心和關心,更多的是耐心,細心,為每個學生提供良好教學的機會和保證。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形式,學生間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感,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競爭策略,營造一種催人奮進的情景,如設計“插紅旗、上光榮榜、建立智慧星簿”等形式,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探索,去創造。
(2)創設問題情境。
[1] [2] [3] 下一頁
實驗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以圖畫情景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的實踐問題。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景,如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用小動物來作主人翁,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問題情境,力求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并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的力量;如提供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布置開聯歡會的會場,每把長椅最多坐3人,參加聯歡會的同學有43人,至少要準備多少把長椅?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如將傳統問題“比較4303和3034的大小”變成這樣的問題情境:4、3、0、3這四個數所組成的四位數中最大和最小的數分別是多少?這樣的問題更富有探索性,學生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
(3)實施五大開放。“開放”就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群體討論,獲得數學知識,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開放學生的眼睛,提供觀察機會。讓學生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尋找身邊的數學知識;開放學生的嘴巴,提供表達的機會,將數學知識寓于童話故事、有趣的游戲中,讓學生在熟悉喜愛的情境中領悟、表達,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開放學生的頭腦,提供思考的機會。在解決問題中,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經過學生自身積極地思考,探究發現數學結論,體會數學的魅力和活力;開放學生的雙手,提供操作的機會。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如讓學生在多次“分一分”中,明白“把整體分成幾個相等的部分用除法”,通過“涂一涂”、分一分、圍一圍、折一折、拼一拼的實踐活動,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開放學生的空間,提供表現的機會。新教材安排了大量有趣、現實的數學,非常適合兒童的表演。如教師設計“模擬構物”,“小小導游員”、“走進大自然”等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愉快、輕松和諧的環境中主動探索新知、鞏固新知,發展新知。
(二)教師素質整體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實驗研究中一定強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動給老師們帶來了壓力,但也推動和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實驗教師在教后記中寫道:“非常驚訝于他們的想象,活躍的思維,有許多時候是我心悅誠服地向他們學習的,于是對孩子們的夸獎和贊美是發自我內心深處的,是充滿激情的,正是這種情感給了孩子們學習熱情和快樂。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說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很少成為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難成為自覺的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在實驗研究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實驗教師走上了一條“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旅程。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書寫教學隨記,教學案例兩方面有力地促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反思。教師課后都能做到三個自評:教案自評,課堂教學情景自評,學生活動設計自評,根據三項自評情況書寫教學隨記,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采取補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教師自覺地進行新理念的學習,不僅理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課堂教學中的理性思考逐漸增多,并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體現用教科書教學生,而不是教教科書的理念。新課程的實驗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他們從普通的教師匠成為研究者,設計者。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實驗教師為課程實驗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四年的實驗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愿望逐步得到實現。
1、樂學、愛學、興趣濃厚。“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與動機”是實驗教材較之以往教材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教師重視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生主動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其心靈的共鳴。教學中的精美教具和學具、生動畫面、講故事、猜謎語、集體搶答、小組競賽讓孩子們學得愉快、投入,使得學生在獲得積極向上,活潑快樂的情感體驗的同時,獲得數學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們的多種才能得以展現和培養,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快樂、有趣的。
2、善于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數學。有趣、來源于現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學生打斷教師的話并站起來說:“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我有問題想一問”,“老師,我還可以再補充2點……”,答案不唯一,解法最優后,學生思路逐步開闊,解題中不斷涌現創新精神,數學課堂經常成為學生的“答辨”現場,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以及提出的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靈活的解題能力,結合實際問題作出的合理解答無不讓我們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潛質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教學目標之一。新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素材。在“數與代數”、“空間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各個領域里所設計的情景,都是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實驗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園里、大街上尋找所學的數學。如學了第八冊的統計后,布置學生實踐活動:(1)調查本校1996—2001年每年入學的男生、女生人數(2)選定一個小賣店或小餐館,詢問每月的成本和營業額(3)將調查情況制成統計表及折線統計圖;經常出現如“每張門票6元錢,40元錢能買多少張門票。”“說說你身邊的圖形是什么形狀”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舉目望去,信手拈來,到處是數、形、大小、位置、統計、加減乘除關系等數學信息,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4、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實驗研究中,教師遵循著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讀懂的,老師一定不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討論,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進而逐步學會學習。教學設計中著眼于人的發展,著眼于兒童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給合作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群體協力。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逐步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在合作學習中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并盡可能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問題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扎實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于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新教材有的內容編排較難,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認知規律。如第二冊“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 cm對學生很抽象,要求過高。如元、角、分的認識、二十四時計時法等內容,對于學生是難點,課時又少難掌握。
4、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級實驗區全面鋪開,我們將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上一頁 [1] [2] [3]
【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數學教材實驗總結】相關文章:
新教材,新教法08-08
運用新教法 教好新教材08-17
中學英語新教材教法初探08-12
談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優勢及教法08-07
新大綱新教材新挑戰08-08
初中英語新教材的教法改革08-17
初中英語新教材教法探析08-17
新標準 新教材 新思路 新教法08-17
新課標·新教材·新評價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