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興趣引路,快樂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兒童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只有培養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課堂教學要關注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引導學生愛學、能學、會學、樂學。在教學中,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以達到激發學生“樂”學的目的。 一、 在激趣中,引發樂學的種子。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促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所以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導入,課伊始便充滿趣味,使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識的大門。例如:在教學《認鐘表》一課時,我以謎語導入新課,然后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入手,通過多媒體播放各式各樣的鐘表圖,問:“這些鐘表漂亮嗎?”“漂亮!”“鐘表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身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愿意認識并且學習它嗎?”“愿意!”在這種愉悅的情境下導入新課,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一開始便萌發了樂學的種子。又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我就以師生涂色友誼賽做為全課的開始,師生一起在全班同學熱烈而又有節奏的加油聲中比賽,一下子,課堂的氣氛就活躍起來了,以比賽的形式導入新課,新穎、獨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的激趣,既適合學生情趣的口味,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中。 二、在操作中,提供樂學的條件。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在學習活動中如果有多種感官參與,可提高大腦的興奮性,促進建立暫時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操作,讓學生手、口、腦、眼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發展能力,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在《課標》中設計了大量便于學生進行操作的內容。例如:在教學《認鐘表》一課時,通過設計“拔一拔”(拔時間)、“畫一畫”(畫上指針)、“連一連”(制定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表)。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識,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又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參與新知識的發展和形成的過程,量一量,發現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許多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擺一擺,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圖形;……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很好的感知平方厘米的概念,創設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 三、在合作中,增加樂學的體驗。 在《課標》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參與合作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在合作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讓知識融會貫通,體驗成功獲得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選擇適當的切入口,提供研究的材料,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例如:我在教學《有趣的拼搭》時,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滾一滾”,要學生自己做,“堆一堆”要比較哪個容易哪個難,“摸一摸”向同伴介紹是怎樣摸的,“搭一搭”讓學生合作搭,搭出各種各樣自己想象的美麗圖案,讓他們在觸摸中體驗成功的快感和喜悅,享受學習的樂趣。又例如:在“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猜一猜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通過討論,學生大膽猜測,學生甲說;“用2個完全同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來推導。”學生乙說:“沿著梯形的高剪開,旋轉、平移。”;學生丙說:“把梯形對折剪開來推導。”接著我就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來驗證,學生推導出了許多的公式,從中選擇出了最優的計算公式,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四、在實踐中養成樂學的習慣。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緊密聯系。《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系生活,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夠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利息》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到附近銀行或儲蓄所調查有關利息的知識,再結合學生所調查的知識,學習利息。最后又讓學生將所學的利息知識回去跟父母交流,并與父母共同理財。這樣就把生活和數學問題溝通起來,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價值,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趣,養成喜歡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起點,是培養探索精神的直接動力,快樂的數學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利于加深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使學生愉快地學習,讓興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投入課堂,讓孩子充滿自信、充滿熱情地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