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教法、教學語言是教學的三大中介因素。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學的高標準要求,課堂教學的語言愈來愈被廣大教師所重視。上好一堂課,教師的語言至關重要,諺語云:“它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這里講的就是語言藝術的魅力.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始終緊扣學生的心弦,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做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努力提高語言藝術。
一、語言要準確規范。
數學教師對概念、法則、術語的敘述要準確,不必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為此,教師要做到如下兩條:一是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必須有個透徹的理解。例如:“整除”與“除盡”、“數位”與“位數”、“增加了”與“增加到”等,如果混為一談,就違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師指導學生畫圖時說:“這兩條直線畫得不夠平行”、“這個直角沒畫成90°”等,這就違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之類的語言錯誤就在于偏概全,缺少準確性。二是必須用科學的實語來講解,不能用土話、方言來表達。比如,不能把“垂線”說成“垂直向下的線”,不能把“最簡分數”說成“最簡單的分數”等等。除了具有準確性之外,還應有規范性的要求。如說話吐字要清晰,讀題語句要分明,堅持使用普通話等。語言干凈利落,重要的話不冗長,要抓重點,簡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說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話語;要準確無誤,不繞圈子,用較短的時間傳遞較多的信息。
二、激勵性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勇氣和信心。
教師要樂于和學生站在同一思維層面上,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樂于發現兒童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用自己的真情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問題后,有的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學生卻默不作聲。或因為性格內向,羞與發言,或因為基礎不扎實,對老師的問題沒有把握。怎樣讓他們大膽、自信地發表見解呢?一位教師這樣對學生說:“不要緊,你可以輕輕地將答案告訴老師。”然后,老師走到他身邊,側耳傾聽他的悄悄話,當傾聽到學生的答案正確時,教師把答案公布于眾,并給予贊賞,并適時引導:“×× 說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聲地把答案告訴大家,那樣會更好的!”對于答案不足的學生,教師則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學生思維勞動的成果:“ ××說得有道理,其他同學再補充補充吧!”對于錯誤的答案,教師話鋒一轉說:“某某同學已經積極動腦告訴了我一個答案,你們是怎么想的呢?”引導全體學生把問題深入討論下去。“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確答案了,如果你再認真想一想,老師相信你會成功的。”寬容學生的錯誤,善于從學生失利中尋求成功的一面,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充滿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學生,逐漸樹立信心,敢于表達、樂于交流,學會合作。
三、恰當使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
新課改強調課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不僅可以教師評價學生,也可以學生評價教師、學生評價學生、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等,使學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你說得太好了,老師和你想得完全一樣”、“真了不起,老師真為你們高興”、“你回答得很正確,如果聲音能再大一點就更棒了”、“不要怕,大膽地說,把你的想法說出來,讓老師和同學分享分享”、“說得精彩極了!今天我要把最高榮譽獎送給你們,因為你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實踐,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達。”啟發學生評價教師:“老師這樣想好嗎?好在哪里?”、“你覺得老師這種方法怎么樣?”學生評價學生:“老師,他這種解法太麻煩了,我有一種解法更簡便”、“我認為她理解得不全面,我來補充一下”。“老師,我做得不完整,我可以改一下嗎?”、“我覺得認真聽別人發言,很重要。”這樣做,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合作探究,大膽質疑、主動學習,教師巧導妙引,整個課堂充滿了平等、和諧的氣氛,進而展現自我,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四、優化教學語言,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人的認識活動和心理活動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運動,思維活動始終處于整個活動之中。而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本身具有概括性、間接性和社會性等功能,對思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語言、詞來實現的。兒童思維發展表明,兒童掌握語言的。而抽象思維更是借助語言實現的,學生正確表達正是其大腦思維的梳理和條理化的表現。因此,教師要把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句話都作為推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情境。教師要用具有引導性、開放性的有結構的教學語言從不同側面給予學生質疑的方向,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激勵學生一起參與、共同研究、去讀書、去思考、去感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看下面的教學語言:對于梯形,動手折折、剪剪、拼拼,你還能發現什么?引導學生自由操作,讓學生在較輕松的狀態下激活原有的相關“數學活動經驗,”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么有關?“如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談談你的初步設想。”引導學生充分假設、大膽猜想,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你們的猜想對嗎?用什么辦法來驗證這些是否正確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11-9’得多少。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擺小棒看一看。”“如果......怎樣?出現什么錯誤了?你認為哪個辦法更好?”“用什么辦法來驗證”“用自己喜歡的”,“你認為”......這些具有開放性。更體現自主性的教學語言,從學生在經驗、認知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出發,因材施教,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寬松、開放的空間,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新理念,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五、體態語言,恰到好處。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根據實驗指出,人們獲得的信息量,7%來自文字,38%來自語言,55%來自面部表情。可見體態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加深印象,教師除了充分利用有 語言外,還要輔以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主要有以下幾種:注視,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用目光注視可以溝通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建立視線聯系要平視,不要仰視或俯視。教師的目光多是信賴的,鼓勵的,贊揚的,但也有批評的,否定的,種種目光都使學生心領神會,從而受到教育、啟發。有經驗的教師用眼掃視一下,課堂就會安靜下來,“此時無聲勝有聲”,用目光批評比語言責備更有效。表情:教師和藹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學生在親切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嚴肅深思的表情會啟迪學生對問題鉆研,探討;微笑、點頭表示肯定,搖頭、皺眉表示否定。教師的表情能把學生帶到一定的意境當中去。動作:課堂教學中若沒有手勢,就像運轉機械一樣冷漠死板。在課堂教學中,手勢使用得當可以增強語言力度,給課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畢竟和舞臺不同,應強調自然和真實,無須刻意追求某種形式。如走近學生,用手輕拍學生的肩,撫摸一下學生的頭或背,以示鼓勵;手掌向上,要求學生站起來,手掌向下,要求學生坐下;舉起學生的作業,以示贊賞等等。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多種多樣,好的教學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運用藝術,是教師先進的教育思想、豐富的知識積淀、嫻熟的教育技巧和高超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完美結合。教師可根據教學語言的一般規律,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及自己的語言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對語言進行千錘百煉、棄失揚得,反復融鑄,以形成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