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分層教學、以學定教的設想
1.問題的提出長期以來,"兩極分化"現象是制約我國英語教學的一大頑癥。是的,雖然剛學英語的小學生,他們對英語這門學科一般都會有較為濃厚的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都很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增多及其難易程度的加深,我們注意到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及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的基礎開始參差不齊,"兩極分化"的現象開始困擾著教師和學生。很顯然,常規的教學活動在簡單的"全面發展"目標的統一導向下,難以找到適合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子。如何因勢利導,但又不是消極地助長這種趨勢,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淘汰式"教學結果,讓"優勢"生乘勢而上,"弱勢"生擺脫困境、迎頭趕上?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討的課題。本文就此課題提出"分層教學、以學定教"的設想。
毛澤東主席說過:人的能力有大小。小學生也不例外。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不同,開展不同層面的教學活動,并針對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需要給予相應的學法指導,以達到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英語教學的實踐證明,許多教學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個層次上的效果明顯,同時,這些教學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參與解決教學問題。因此,教學方法需要得到整合優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攬天下"的局面。比如在詞匯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集中教學法,在語音教學中我們就選用視聽法,在對話教學時我們可能選擇情境教學法等等。而以學定教,就是要以學為本,以科學高效的學法作為確定教法的根本依據,面向每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讓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這是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
2.分層教學、以學定教的設想
在教學實踐中,小學生一般從開始學習英語的第二學期起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學困生越學越差而優秀學生被"拉下水"的危險。此時,將全班學生主要按"兩極現狀"劃分為兩個小組:A組--基礎小組,B組--提高小組。按兩級水平的要求確定不同的目標水平,實施分層教學,以期比較順利地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
B組學生的語言技能比較熟練而表現在學業成績的優勢上,但是他們存在著對語言內容理解上的膚淺性和狹隘性。如果不注意克服這些缺點,將會造成會說英語的"文盲",最終會給他們進一步學習增加阻力、累積障礙。因而,對B組應注重語言知識的活化和優化,強調"活中求實" --課堂教學中講求扎實的知識基礎,注意把課堂教學活動向課外學習活動延伸。比如組織學生訂閱難易程度相當的英文報刊,欣賞"動畫片式"兒童英語教學節目等等。
對A組采用與B組同樣的教學模式,但增加教師的參與和領導作用。教師著重講解語言點,學生重在語言技能的操練。在學習速度、難度、深度和廣度上對A組也適當地降低要求。因為對于A組的學生,教學的功夫主要體現在"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要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尤其要解決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動力問題。
在普遍情況下,學習困難首先是因為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動力不足而削弱了智力系統動力所造成的。智力活動受阻,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這樣又反過來增加非智力系統的負荷,逐漸形成惡性循環的失敗體驗。而英語學習困難也大多經歷了這樣的失敗體驗。成功的英語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擁有成功的情感體驗,體現為學生在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得到師愛的撫育,在民主互助的同學關系中獲得友誼的支持,在成功學習中培養興趣和愛好。因而對于A組的學生來說,我們更需要更多地關注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健康發展。
將全班學生按"兩極現狀"劃分成兩個小組,但并不意味著每個小組都"各自為政",分別是一個"獨立王國"。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差異也是一種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因為有了差異,就會存在動態的學習水平結構和學習動能。我們不是只保證先進的更先進,讓落后的更落后,而是倡導互助共進,共同發展。建立"一幫一"的伙伴關系,不失為一種互助共進、發展合作學習的好形式。比如:優秀生與學困生結對子,以優秀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示范,幫助學困生優化學習方法;優秀生與優秀生結對子,兩者交流學習方法,共同討論問題,爭取更大進步;中等生與中等生結對子,共同克服困難,向優秀行列邁進;優秀生與中等生結對子,使中等生提高其學習品質,取得更快的進步等等。除此以外,在課堂教學中,同桌合作練習課本里的對話;小組合作嘗試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表達活動,如表演小劇等;全班學生對某一主題展開議論,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等等,不僅有助于學生克服困難,提高學習質量,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3.分層教學、以學定教應注意的原則
目標多元化原則 我們常說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也包括教學目標的確立也要面向全體學生。多樣化的學情和與之相適應的多層次學習活動必然要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個別化和特色化。比如我們不必要求全體學生學習英語都是為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將來能有機會運用英語作為交際語言的人畢竟是少數,但是許多人將會通過不同渠道的英語語言接收途徑(比如閱讀資料)來了解外國的社會文化,從而豐富他們的生活,提高生活素質。教學目標要適應這些需要,努力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主體優先原則 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的唯一主體,其主體地位必須得到保證,必須成為教學過程諸要素關系中的核心和關注的中心,其他教學要素,包括教師這一主要的教學要素,都要為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和學生主體性發展完善而發揮作用,即把學生主體性放到優先發展的地位上來。
學法優先、優化原則 教學的發展性在于學生素質的發展和完善,而關鍵在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多樣化。學生要掌握學習方法,才能獲得終生學習的工具。教學不應是從教師的教法出發來單方面決定學生的學法,而是恰好相反,教師要從學生多種多樣的學法出發,起鋪路石和路標的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目標加以引導,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學法,拓寬學路,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發展。另一方面,學習方法的運用和優化是提高學生主體性的關鍵。教學要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通過運用而指導學生不斷優化學法。學法優化應貫穿于教學整個過程,使之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學法。
能力優先原則 學習能力是分層教學的基點,提高學習能力是分層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習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學科能力,即英語語言理解和運用的能力。英語教學不是以語言知識的獲得和積累為唯一或最終的目標,而要以發展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為主線去開展語言學習和語言實踐活動,努力實現從語言知識到語言能力的轉化。
持續發展原則 學生的語言學習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可作為判斷英語教學成功與否的根本標志。教學要著眼于發展,著眼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因而課后所布置的作業必須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繼續深化、提升、拓展。根據學習目標設計課外作業,重在鞏固和發展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和語言能力。教學應當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好基礎,發展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資源。這種持續發展的動力是一個包含智力要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動力系統。
教學內容活化原則 教學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動態可用的資源,即把客觀的語言知識結構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一個能夠更加吸引注意、激發興趣的學習資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爾.蓋茨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學習才更為有效。"為學生創造樂學英語的條件,是每一位英語教師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