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感教學芻議
語感教學,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開始倡導以來,已逐漸為人們理解和認同,許多人從理論上進行 了深入的研討,并進行了認真的實踐。本文擬就語感的性質、意義和訓練,說一點看法。
一、語感的性質
什么是語感?語感是一種修養,是在長期的規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包括口頭 語言、書面符號)比較直接、迅速、靈敏的領會和感悟能力。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一)銳敏性
一篇文章寫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讀兩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順耳”,即可發現哪些地方“ 暢達”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詞精妙或有語病,哪些地方要潤色或刪改。這,就是對語言銳敏感知的結果。
(二)直覺性
它一般不依賴分析思維,并未用語法規則和其它語文知識去進行專門分析,沒有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靠 直覺思維便能比較準確、敏捷地捕捉到某種語感。
例如,《木蘭詩》的開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主體者透過(十三轍)“以欺”的細微韻:唧、織、息,便能感到木蘭停機嘆息時內心的苦痛。在她凱旋 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 還故鄉”,通過改用(十三轍)洪亮的“江洋”韻:堂、強、郎、鄉,也便感受到她歡樂愉快的心情。這種帶 有直覺感受、直覺判斷性質的語感,即是思維主體憑借直覺思維獲得的。
(三)整體性
感受的整體性,指的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意蘊,而不是條分縷析作具體的 理解和切分。如讀到“狼煙”一詞,不必訓詁式地具體理解為古代邊境上將狼糞燃燒后垂直升起的煙霧”,整 體把握為“戰事”即可。黃河浪《故鄉的榕樹》圍繞故鄉的榕樹,在回憶中描述了許多有關的人、事(兒時劃 船的趣事、神話傳說、燒紙錢、用液汁治癬、折枝祭祀、榕樹下的休憩談笑、夏夜納涼……),其深厚的意蘊 便是旨在抒發他長期蓄積在心頭的濃濃的思鄉情。
(四)聯想性
夏丐尊曾指出:“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釋作紅色,‘夜’不但解釋作‘晝’的反面吧。… …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意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 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讀巴金的《燈》,便會從作者“眼前的燈——回憶的燈——聯想的燈” 的聯想與想象中,領悟出燈給人以溫暖和希望,領略到作者在抗戰的年代向往光明與勝利的信念,造成豐富的 語感。
(五)體驗性
葉圣陶說過:“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例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裊娜”一詞,按詞典作“柔軟細長”解,缺乏語感,也難運用。但如果聯系 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條體態、迎風婆娑擺動的楊柳枝、神話中仙子的飄帶等,“裊娜”便有了具體、生動、真 切的語感。
語感雖然具有模糊性、會意性,甚至“非理性化”,但仍可將它作科學的、辯證的分解,從而分項確定其 訓練目標。從大處看,語感可分為聽感、說感、讀感、寫感四個系統。可從兩個角度歸類:
(附圖 {圖})
聽感、讀感,是接受性的,不難理解;說、寫,是表達性的,存不存在語感呢?很多人可能將“感”狹隘 地理解為對外界刺激的承受。其實,這里的“感”還應包括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自我感覺、自我意識。播音員、 相聲演員的“說感”超出常人,作家的“寫感”高出常人。教學的失誤往往表現在對不同類型的語感訓練厚此 薄彼,學生則常表現為語感強弱的殊異。
跳出聽、說、讀、寫的“老四項”,也有人把語感分為“直覺性語感”和“理解性語感”兩類。一個人的 語感能力大致可分解為互相關聯的兩種判斷能力:一是對語言對象在語言知識方面的正誤判斷能力,包括語音 感、語義感、語法感和語氣感等;二是對語言對象在內容上真偽是非與形式上美丑的判斷能力,它包括思想觀 念、情感意志、人格狀態、審美鑒賞等。
無論從形成過程還是從分類、構成因素等角度看,語感并不玄虛。揭開語感的神秘面紗,撥去語感玄虛論 的迷霧,我們就能理解并深入語感培養的堂奧。
二、語感教學的重要性
當前,語感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支點和熱點。“新一代語文學家他們把語感和語感教學看作語文教學的本 質和核心,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當然,這還值得研究)其實,語感訓練的重要性并不是現在才提出來 的。葉圣陶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就是對語文的銳敏感覺。”呂叔湘也指出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現在,新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終于明確地將培養學生 的語感列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了。
今天,我們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和提出加強語感訓練的課題,是基于以下的理由。第一,是由語文性質決定 的。語文是基礎性工具,基礎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傳統語文教學觀強調的諸如文道統一 、情意統一等,正是語文教學中包含的道德情操、個人品格、人生價值、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與語感 處在同一層面上。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語感培養和訓練,更融進了現代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思維科學的成 果,是基于傳統又超越傳統的積極揚棄。第二,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語文教學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務是教育學 生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的途徑應該是:“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學習語言,就要在學習語言的 實踐中培養學生直接迅速地領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第三,是貫徹落實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 文教學大綱》關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能力”的規定。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 ,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去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使語文教學陷入誤區。
從各地實施的經驗看,加強語感教學有利于實施“五個轉變”:1.由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語 文能力的培養;2.由注重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轉變到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3.由注重篇章結構的詳盡剖 析,轉變到對語言的品味;4.由注重靜態的語言分析,轉變到注重學生動態語言的學習和教師教學語言的示范 ;5.由單純重視語言表達,轉變到同時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因此,第四,應該糾正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弊 端。
三、語感訓練的途徑和方法
* * *
課、書面語言或口頭表達練習課,以及語言能力測評
* * *
語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語”。它是客觀語言對象對人的語言器官長期雕琢、不斷積淀的結果。因此 ,培養準確、敏捷語感的第一條途徑是語感實踐。
第一是多看多記。多看,既看生活,又看書本。現在的中學生,學習負擔太重,接觸社會與生活少,除課 本之外,能大量閱讀的人實在不多。缺少了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就無從提高。要記的東西 ,該記而沒有記的也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學常識,成語、典故,少得令人寒心。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背誦 ,現行課本中的篇目本來就不多,也被忽視了。對豐富的語言材料連起碼的記憶也談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 所以,觀察和積累是培養語感最基礎的第一步。
第二是強調誦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 實在是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誦讀”,語言材料的 音質感、音量感;對語流中意義組塊的整體感應能力和層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補語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語 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隨評價的意識等感悟能力,都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除誦讀與朗讀外,還要加強默讀,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這樣也才可能對語言有時間去進行涵詠、揣摩。
第三是憑借生活經驗獲取語感。比如,當我們讀到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涼了——”那別有韻味 的一聲嘆息時,如果不能聯系生活經驗去體味,即便是作者在這句話的后面專門加了一個注腳(這“了”字念 得很高,拖得很長),怕也難以體會這“了”字的情韻。
第四是依靠對語言行為意義的感知。語感的對象表面上是語言,實際上是語言背后的那個語言行為的主體 ——即語言的使用者。語感,實際上是經由語言透過語言又超越語言去感受語言使用者(作者)的內心,他的 情感和思維。舉個例吧: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為什么不說“都是棗樹”而非得分開說不可呢?顯然作者(魯訊)說這句話的意圖不在于介紹樹種,而在 于表達出另一種意義:孤獨和寂寞。其意圖在于表現棗樹(它的象征意義是革命者)在孤寂中的頑強意志。語 感超越語言、逼近語言后面人的內心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感是要進行人的心靈和情感的交流與感應的。
第五是細體味,深領悟。語言,尤其是文學語言,除字、句的基本意義外,還產生理性、形象、感情等附 加意義,要細體味,深領悟。例如,學習王維詩《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 相照。)教師要啟發點撥,洞幽發微,讓學生達到深刻領悟的程度。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是誰 ?是詩人,還是外邊的人。通過引導,學生領悟到是詩人自己。因為他沉浸于大自然,渾然忘我,以至不知不 覺明月已爬上樹梢。詩句體現了詩人沉醉大自然的心態,從而悟到其寫法的妙處。
其次是語感分析。
同是語法感,1994年語文高考第3題要求考生挑出四個句中加點詞使用正確的一句,許多考生用語感解題, 通過目測,就銳敏地識別“七百多個歲月”“染指金牌的項目”是搭配不當;“發表了幾首小詩,可見文學造 詣很深”為用詞不當;只有“這家報紙改版后面貌一新,……很多報紙都跟著仿效起來”一句,才是正確的。 但有時對詞語的超常搭配、組合的感受判別,就必須進行語感分析。例如,魯迅的《藥》中有這么一段:“( 康大叔)剛進門,便對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就是運氣了你!你運氣,要不是我信息靈……’。”“ 運氣”可作名詞,如“碰到了好運氣”;可作形容詞,如“我很運氣”,但絕不能作動詞,更不能帶賓語。這 里是不是用錯了呢?是用錯了,而且是有意錯用的,是一種超常的組合、搭配。因為這是出自康大叔之口,正 好符合這樣一位兇狠殘忍、粗野無知的劊子手身份。這不僅不是誤筆,恰恰給人以適境感。再如,同樣是拿洋 錢,華大媽是掏出;華老栓是摸出;孔乙己則是斯文地排出(九文錢)來——這是由分析人物的人格狀態獲得 的語感。
語感分析最大的難點是把握語言的隱含信息。例如:“這王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仍 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 宗外孫女,竟是一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不忘……’。”(《林黛玉進賈府》)這段人物 的話明顯信息是:夸贊林黛玉。其隱含信息是為了取悅、討好賈母,借以鞏固自己的權勢;不得罪在場的迎春 等人;王熙鳳隨機應變,善于逢迎討好、察言觀色,是個陰險狡詐、兩面三刀的人。
語感實踐和語感分析有很大的互補性,應有機結合起來。但不是使用任何語言材料都對語感獲得有幫助, 教師要在指導學生對課文整體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準文章的主旨,對課文中語感因素強的地方進行 品味,并設計若干訓練語感實踐的項目。
為了把語感訓練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可以創設語言基礎訓練課、教師指導品讀課、學生自讀涵詠課、書 面語言或口頭表達練習課,以及語言能力測評課等課型。
加強語感訓練,必須采取“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途徑,其核心是多讀。新《大綱》對閱讀 訓練規定了18項具體要求,因為這是學生進入語感訓練的必由門戶。有人把語感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概括為“ 四讀”:“一讀——領悟主旨;二讀——體會語脈(句、段連綴與結構);三讀——品味語言;四讀——感受 語情。”這是不無道理的。
在語感教學中,筆者也認同要逐步建立訓練的總體序列,以免雷同、重復和不科學等弊病。新《大綱》( 初中)遵照6冊(四五學制8冊)新教材,逐次培養語言的描摹、解說、論辯、實用和欣賞能力的序列,是可行 的,也是具有啟迪與借鑒作用的。
語言是載體,同思維、感情密不可分。我們要加強研究語感訓練如何跟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審美情趣等 方面統一起來。
總之,在當前,語感教學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成為一個探索的“熱點”,同時,也向我們提出 了一些新問題,如,是依靠語感,還是依靠基礎知識?是整體推進,還是分進合擊?是語感,還是思維?等等 。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向別人虛心學習,認真探討,不斷擴大研究成果,勤于總結,敢于實踐,努力實施新 《大綱》關于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規定,實現既定的目標,并獲得良好的效益。
【語感教學芻議】相關文章:
語感教學08-16
作文教學芻議08-17
淺談語感教學08-05
小學作文教學芻議08-20
華語課堂組織教學芻議08-24
數學語言教學芻議08-07
小學體育教學目標芻議08-07
英語語感教學淺析08-05
初中語文比較教學芻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