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思考
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思考
摘要:網絡進入課堂成為學科學習的工具是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本課題從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的視角,從課內閱讀的課外延伸、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知識的統一與升華三個階段進行了實踐與研究。探索如何將互聯網引入課堂,引入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如何重新定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如何看待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式學習與自主發展和終生學習的內在聯系。
培根曾有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而在社會踏入信息時代的今天,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詮釋:知識的共享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
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創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所謂聯網,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而是人類知識的聯網,是古今中外全人類智慧的聯網,是人腦的延伸。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個體如果不會從網上獲取信息,顯然難以進入業已降臨的信息時代。
為了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如今教育各界都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而探究式學習這種在新課程標準中占突出地位的自主學習方式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尤其是與互聯網技術的整合,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我校是省電化教育示范化學校。學校以前瞻的戰略眼光將“網絡學習”定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將“探究式學習”定為學校教育科研的研究主題。網絡,在這里特指校園網和互聯網。所謂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即通過建立一個主題學習網站,構建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學習情境,學生與教師在平臺上實現基于豐富資源的交互式學習;也包括僅僅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檢索與搜集的學習活動。所謂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以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發展的一種活動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學會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而且可以促進教師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的改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組織、參與、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促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提高。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探究式學習,則是在研究小學生學習實施過程中,引入現代網絡技術后,實現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具體形式。
作為一名實驗教師,近一年來嘗試著以閱讀教學為切入點,初步進行了“網絡環境下探究式語文學習”的實踐、研究與思考……
一、 網絡是探究式語文學習活動的有效工具
1.網絡擁有海量的信息資源,大量、便捷的資料查詢,使我們不再為書價昂貴、書源匱乏、借閱圖書手續繁瑣而畏步不前,它為學生提供了最大的閱讀資源。
2.網絡是一個無距離的課堂,它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它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3.網絡的開放性,使語文教學從微觀的知識教學中解脫出來。它將學習的觸角伸向了更為廣袤的時空,為“大語文”教學觀和“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4.網絡的交互性,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真實、平等,也更加激發了學生對話語權的渴望,體味了個性化的學習。
網絡的種種優勢,為實現“大語文”教學提供了便利。網絡,是探究式語文學習活動的有效工具。
二、 網絡環境下探究式語文學習的研究與思考
基于對“網絡”和“現代語文教學”的認識,實踐中我們努力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探究式語文教學中去。半年的實驗,共經歷了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發現,都有思考,在思考中對“網絡環境下語文學習”的認識也就更加清晰、明確。
第一階段:課內知識的課外延伸
開學初以《三味書屋》為例,直接進行了課內知識的課外延伸的嘗試。課后,要求學生進入校園網,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閱讀關于魯迅的文章。此時,校園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有關魯迅網站的鏈接。如:“永遠的魯迅”(http://edu.jl.cninfo.net/student/lx/)、“新時代書城”(http://www.mypcera.com/book/)、“魯迅博物館”(http://www.bjxch.gov.cn)、“魯迅之路”(lx1881.yeah.net)等網站,共占空間20G。學生在超鏈接的Internet環境下自由閱讀,他們可以走進魯迅的生活、魯迅的作品,了解魯迅的為人,閱讀魯迅的故事,傾聽后人關于魯迅的評說。閱讀之后,在BBS討論區內,提出閱讀疑問,發表讀后感想。整個活動過程歷時半個月。
在本階段的學習活動中,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面對網狀結構的超媒體文本,學生太容易迷失方向。對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方式學生很感興趣,好奇心促使他們不斷地點擊鏈接,一個鏈接就是一個相關網站,網站內又有無數個鏈接與信息,由于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學生很難做到一一瀏覽,更談不上細細閱讀。并且還常常被其他無關信息所干擾,常常忘記了自己在哪里,準備做什么,要到哪里去。紛雜多彩的網絡世界讓多數孩子迷失了閱讀目標,從而導致閱讀失敗。
對此現象我們進行了反思:
開放式教學不等于放羊式教學,“放”應該有度,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應使學生在“放”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并有所收獲。
網絡如同海洋,學生們則如同未經時世的魚兒。魚兒們融入大海,在無助的狀況下自然會迷失方向。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應該是在教師、學生和信息資源三者積極互動的狀況下實現的。此時教師盡管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傳播者”,但也不應該成為不聞不問的旁觀者。網絡環境下的教師應給予學生適度的調空和必要的幫助。如:提供能動的搜索,篩選相關的信息,下掛有價值的資料,建立科學的操作平臺。教師要從學習者差異出發,適度代理信息,適度輔導,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的困難,又預留能力發展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另外,任何閱讀行為都應有方法的指導。課堂學習應為課外學習服務。課堂,是學生學習讀書方法的場所;課外,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實踐讀書。其間,教師是指導者,是協作者,是學生的讀書伙伴。
第二階段:課內閱讀方法的指導
有了第一階段的實踐與反思,第二階段的實踐便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本階段我們以《頤和園》一課為例,建立了適宜學生閱讀的網絡平臺,即專題主頁。主頁內收藏了課文中介紹的景點,也收藏了課文里未曾提到的關于“頤和園”的歷史淵源及其他景致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另外還收錄了部分學生親身游歷頤和園的照片。此主頁雖空間不大,只有600多兆,但內容集中,形式多樣,令學生倍感親切。學習中我們加強了在網絡環境下閱讀方法的指導。前1/3課時以“長廊”一段為例,指導學生如何抓住關鍵詞,借助網絡資料理解課文;如何通過網上討論交流觀點。后2/3課時,學生借助前段學習的方法,自學描寫“萬壽山”、“昆明湖”的段落。
這個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隨著對網絡應用的熟練,學生已切身感受到了網絡信息的豐富與多元;感受到了網絡學習中的自主與互動帶來的滿足與愉悅。他們隨意點擊鼠標,尋找、閱讀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們進入討論區,任意發表自己的認識與觀點,不再像過去將手高高地舉起,去爭取那有限的發言機會。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平臺。網絡促進了彼此間的交流使得學習不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式語文學習,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獨立閱讀時,教師已經無法有效地監督學生。這正應驗了一個比喻:如果說遙控器是電視廣告的殺手,那么鼠標就是網絡教學的殺手。網絡學習的主動權操縱在學生的手里,這里是真正的“自主學習”。怎樣重新定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怎樣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現象,我們再次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重大特點是學生地位的變化:一種新的伙伴關系正在課堂出現。教師已無法擺出高人一等的教育者的架勢,教師角色中“知識來源”的作用將部分由網絡替代,信息資源獲取機會的均等使得教師不再擁有控制知識的“霸權”,教師工作重點將不再是分發信息,那種教師“對”學生的師生關系將轉換成教師“與”學生,甚至是“伙伴”與“伙伴”的關系。由此,教師也只能是以一個交談者、傾聽者、建議者的身份出現。“教”與“學”的關系實際上成為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而進行著互動學習。
在這種互動學習中,教師可以采取額定任務的網絡管理方式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即教師告訴學生具體的任務及完成的時間,同時密切關注學生在BBS上的發言,給他們提供適時的幫助。至于學生采取怎樣的方式,通過何種途徑完成任務,則由他們自己決定。最后獲得結論的對錯與否,深淺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經歷了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這是一種注重知識自主建構過程的學習:學生通過直接體驗探索獲得直接知識。這個過程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同時也逼迫著教師不得不在終生學習的概念框架下思考自我發展。學生的發展成了教師自我發展的動力,教師的發展又再次帶動了學生的發展。師生通過積極互動,在一個智慧共同體內實現共同發展。
第三階段:課外知識的系統與升華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實踐,學生于網絡環境下學習的能力大大提高,因而本階段以《撈鐵牛》一課為例,嘗試進行了課內外緊密連接的主題性研究。
學完《撈鐵牛》一課后,以黃河發大水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你了解黃河嗎?學生結合現有經驗,各自談對黃河的認識。基于認識的角度不同,他們自由分成三個學習小組:黃河頌、悲哉黃河、保護母親河。然后,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深入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的結論。然后以多種形式(幻燈片、手抄報、小論文、網絡辯論)將結論呈現出來。最后,全班學生參與了共青團組織的“保護母親河”行動,以捐款的方式為母親河流域的綠化貢獻力量。整個活動歷時兩個月。
本項活動突破了學科的界限,借助互聯網實現了學科間的整合。活動中,學生們從網上尋找了大量的圖表與數據,通過計算用數字來說明黃河流域并不樂觀的現狀;在文獻資料中,他們沿著先人的足跡,追溯了黃河文化的燦爛;從唐古拉山到河套平原,隨著地貌的變遷,學生也隨之領略了黃河的壯闊波瀾。活動中,學生遷移、整合了數學、歷史、地理、自然、語文、藝術等多學科的知識,通過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并加以論證,嘗試著做到了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
通過本階段的專題研究,我們進一步驗證了自己對網絡學習的定位:網絡學習應當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是學生終生學習的開始!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不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它讓學習變得更加社會化,生活化。讓學習變得更加簡潔、方便。
回顧近一年的實驗過程,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網絡條件下的開放環境,作為一種物質基礎,成為探究式語文學習中主體回歸、互動發展、綜合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是一個技術整合、開放互動、回歸生活與動態發展的環境。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重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學習者也許沒有牢記許多結論,但會體會到一種“探索無止境”、“學習無止境”的精神,并認識到在任何真正的科學里沒有封閉性的結論。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終生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項實驗仍在進行。我們依舊在實踐中發現,在發現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以期待“網絡環境下探究式語文學習”的探索,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終身的發展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