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貫徹課程標準 改革語文教學
貫徹課程標準 改革語文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即將實施。學習課程標準,除了要明確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和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把課程標準的精神落實到語文教學的改革中,在貫徹課程標準中改革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改革中落實課程標準。
一、以課程標準促進教學理念的提升
1.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2.積極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
要積極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關鍵是要做好8個字的工作:熏陶感染,獨特體驗。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時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努力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要形成這種學習方式,我們必須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品質而言的,它相對于被動學習和機械學習。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是自主學習的總體特點。具體表現為:學習活動前,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出具體的學習準備;學習活動時,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補救。
合作學習是就學習形式而言的,它相對于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小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探索學習是就學習性質而言的,它相對于接受學習。探索學習是指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和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探索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5.切實調整教學的著眼點
在教學中,要把我們的著眼點調整到過程、情感與態度上來。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和形成的,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是影響著學生終身發展的。我們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但要更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習的水平,但要更關注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6.努力具有大語文的觀念
要努力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我們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二、以課程標準革除語文教學中的弊端
對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要努力革除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在教學定位上,要防止淺表閱讀,提倡深層閱讀;在教材處理時,要防止面面俱到,提倡抓住重點;在教學調控時,要防止拔高要求,提倡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要防止一味傳授,提倡自主學習;在教學重心上,要防止只重答案,提倡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要防止封閉強制,提倡開放活潑;在教學內容上,要防止囿于課本,提倡內外結合;在教學活動中,要防止面向少數,提倡面向全體;在教學規律上,要防止進度過快,提倡快慢結合;在教學手段上,要防止手段單一,提倡百花齊放;在教學方式上,要防止重復操練,提倡錯落有致;在教學反饋中,要防止忽視講評,提倡精講細評。
三、努力探索現代教學模式
1.優化教學目標
優化教學目標,一要明確主體,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判斷教學效益的依據是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二要重能力,要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包括語用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等;三要易操作,要強調行為,提示內容,揭示思路。如:(1)圈畫有關作者對蜘蛛情感變化的詞語,理清文章的線索,探究變化的原因。(2)通過圈畫重點詞語和朗讀以及問題討論,分析太陽花從撒種到開花的四個階段和生動細膩的描寫。(3)通過篩選重點詞句和問題討論,用簡要的語句概括太陽花的特點,感悟太陽花給人的啟示。
2.優化教材處理
優化教材處理的原則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大思維容量。處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是作好兩個轉變:一是由靜態轉變為動態,一是由知識轉變為能力。
如《瑣憶》一文的教材處理:
(一)投示《教參》對課文七個事件的概括,討論交流概括的優劣。
(二)小組討論修改1、2事件的概括。
(三)學生討論歸納事件概括的方法:
找關鍵句、抓關鍵詞、改造表述(角度一致、字數相當、結構相似、體現中心)
(四)運用方法,分組討論5、6、7事件的概括——全班交流。
(五)出示教師的概括。
3.優化教學程序
優化教學程序的原則是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方法是從初讀到精讀,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從單項到綜合。如《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教學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解讀文本)
1.曹操和劉備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概括)
2.曹操和劉備的性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里? (闡釋)
(二)深化人物形象(想象補充)
1.假如劉備不奉命入府見操,曹操會怎么樣?
2.假如劉備失驚落筷時,沒有打雷,劉備會怎么樣?
(三)評價人物形象(讀者意義)
1.評論家對兩位人物形象的評價。
2.學生對兩位人物形象的評價。
你喜歡哪位人物的性格?為什么?
《藥》一文的教學程序:
(一)梳理文本
一個饅頭;兩條線索(明暗);三個場景(刑場、茶館、墳場);四個人物(夏瑜、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奶);五種目光(刑場上看客好奇愚昧的目光,劊子手貪婪兇殘的目光,老栓對兒子慈愛期待的目光,茶客們呆滯無聊的目光,夏四奶奶羞愧屈辱的目光)。
(二)改編成劇本
4.優化學生活動
優化學生活動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為中心。我們要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創設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要精簡教師的講解,闡述性講解只體現專業水平,不體教學水平,要領性講解才是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的綜合體現。在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定向、釋疑、講評;
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幫助者、參與者。教學環節中學生活動的基本形式可設計為: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5.優化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在于豐富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景,反饋學習結果和提高教學效率。掌握并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對每一個教師的基本要求。當然,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避免現代教育技術帶來的尷尬,比如用課件替代板書,強制牽引學生的思維;用畫面替代
文字,轉移語文教學的重心;用機器替代教師,使教學缺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