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掘語文教材中趣味信息的途徑
發掘語文教材中趣味信息的途徑劉上福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是促使學生智力、能力發展的內驅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最活躍、最現實、最直接的 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興趣,也要在學習實踐中進行。課 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學習的教材本身就含有豐富有趣的教學信息,所以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的趣味 信息來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本文就語文教師利用課堂教學發掘語文教材中趣味信 息的途徑作一膚淺的探索。
1.文題的藝術性的板書。文章的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教師利用文題這只“眼睛”來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 。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教師用彩色粉筆加以突出或逐層分寫文題。教師適當運用色彩調動學生的情感,喚起 學生對所學課文的情感傾向,揭示教學重點。如朱自清的《綠》,有教師用綠色粉筆寫“綠”字,讓學生對課 文內容進行聯想,而聯想正是閱讀分析該課所必需的,有的教師用白色和藍色粉筆書寫《有的人》兩次:
有的人(白色) 有的人(藍色)
教師啟發學生:請大家注意黑板上的兩個文題,哪個更醒目?學生回答:白的。為什么?教師解釋:黑與 白是一組對比色,放在一起的黑襯白,使白色更醒目,這是對比的效果。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主要也是采 用對比寫法,將兩種人進行對比。教師運用文題彩色的方法自然引出課文的重點。
如《“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教師先板書文題中的“走狗”,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內容, 根據課文的層層批駁的結構特點,依次板書“資本家的”、“喪家的”、“乏”等修飾語。這樣,上完全文, 文題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2.分析文題結構。文題的“措詞”以醒目為前提,以便引起讀者的有效注意。文題結構的分析,可啟發 學生去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結構,有的用箭標符號,有的用語法符號,還可劃橫線分析文題。 如《過秦論》,有位教師分析為:過秦論,這里的箭標表示讀的順序,“論秦過”就是課文的中心內容。又如 有教師板書《濟南的冬天》:
—→
濟南 的 冬天
←—
首先教師在“的”上方加一箭標,讀為“濟南→的→冬天”,結合箭標講課文的第一部分;接著在“的” 字下方再加一個與此反向的箭標,讀著“冬天的濟南”,又恰是課文的第二部分內容。講完課文,也講清楚了 課文的結構。
利用語法符號分析文題,更好地把握課文的內容。譬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語法結構分析是:
(附圖 {圖})
讓學生明白課文的主人公、打的工具和對象,同時教師提問:(1)為什么魯提轄要打鎮關西?(2)魯 提轄為什么不用器械而赤手空拳打鎮關西?這樣引導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趣味橫生。
除了用符號分析文題外,還可劃橫線來考察。將文題中的詞語用短橫線劃出。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通過結構分析:
(附圖 {圖})
清楚得知與詩有關的內容:送別的氣候、形式、對象、回歸地點。
3.不忽視文題修辭的分析。運用修辭來定題,使文題生動、形象、含蓄,吸引讀者,增強表達效果。語 文教師應用一雙修辭的眼睛,一副修辭的頭腦,善于從文題中挖掘修辭,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由此達到理 解課文的目的。有的文題用比喻,如《變色龍》,作者把趨炎附勢、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奧楚蔑洛夫比作“ 變色龍”,這不僅暗示出作品的主要人物,而且一語道破其本質特征,收到形象生動的諷刺效果。有的文題運 用雙關,如《多收了三五斗》表面上寫農村的豐收,實際上是對30年代中國農村谷賤傷農的高度概括,巧妙 而深刻地暗示了豐收成災的主題。運用對偶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運用設問的如《周總理,你在哪里 》,……這些文題或化抽象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襯,或喚起讀者深思……分析文題所用的修 辭容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4.探索作者筆名、作品集名的來源。有的作者的筆名、作品的集名有一定的來源,教師利用介紹作者、 作品的機會,適當介紹其由來,引發學習興趣,強化記憶。如李芾甘的筆名是巴金。他年輕時留學法國期間, 見一巴姓同學投水自殺,為懷念他,取筆名“巴”姓。一次一位哲學朋友來訪,李芾甘正思考筆名中易記的一 個字,這位朋友順口說了“金”字,“巴金”從此就成了李芾甘的筆名。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取“早晨 的花,到晚上才拾起來”之義,實指中年以后回憶青少年時代的往事的意思。
5.增強詞語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進行詞語教學,只單純地講解音、義,顯得枯燥,為了增強詞語教學的 趣味,教師口述語源的情節內容,突出其故事性,發揮語源的故事性優勢,幫助理解詞義;講清詞義發展的演 變過程,講清詞義不常為學生所知的差異;從分析詞語結構出發,找出具有同一結構類型的詞語在表義方面的 規律,然后教學生運用其規律推一知十,更好掌握詞語;誘導學生聯想,讓學生發揮聯想,由詞到物、由虛到 實;每個詞語都有相應的詞義,講清詞義形成的根據,使學生產生啟示感,也會收到好效果。如“雪白、血紅 、柳綠”等詞,結構上看都是表顏色的事物名稱+表顏色的形容詞性語素;從意義上看,都有比喻義,表示“ 象……一樣”的意思,如“雪白”理解為“象雪一樣白”,進而得知“桃紅、檸檬黃”等詞的含義。
6.挖掘教材中的引文。把名言、史實、諺語等,有選擇地組織到文章里,使文章內容豐富多彩,加強文 章的真實性,戰斗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說服力,收到言簡意明的效果。教學時盡量從課文中挖掘分析引文 ,領略妙處。有的課文引謎語、成語、對聯,有的用名言、格言,也有引用詩歌、歌詞、囚歌、日記、俗語, 還有引用電文、典故、無需一一列舉。如《“友邦驚詫”論》中“搗毀機關……悉被破壞”,是魯迅從國民黨 政府1931年12月30日的《申報》上的電文中節錄出來,它具體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對學生運動的誣陷及 鎮壓學生的賣國罪行。
7.利用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說十分重視結構布局,絕大多數作品都有引人入勝的懸念和出人意料 的結局,這本身就生動感人,興味盎然。上小說時,教師要利用曲折的情節、巧妙的構思來吸引學生閱讀理解 課文。如《我的叔叔于勒》,開篇盼于勒,接著贊于勒,最后寫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中的富翁于勒變成了窮水 手。這完全出乎菲一家人的意外,也出乎讀者的意料,令人驚嘆。通過情節的曲折、構思的巧妙的教學,幫助 學生了解人物活動的場面及人物之間的關系,逐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
8.充分利用實物、圖片等的展示。信息論認為,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轉化為信息而進入人們 的大腦,攝取知識就是獲得大量信息,因而掌握知識的核心心理因素就是感知。而實物、圖片的展示是教學中 不可缺少的感知手段,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有目的有條理地進行感知,獲得感性認識,把書本上的理 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記憶 。如上《愛蓮說》,在講臺醒目的一角擺上一盆荷花,粉紅的荷花、碧綠的荷葉、清清的水,使“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花躍然于學生眼前,加深對荷花外形的感性認識,促進了對課 文的理解。若沒有實物,圖片、標本、模型的展示或實驗、音像演示等也可增強對教學內容的感知。
9.學生扮演角色,變讀者為主人公。語文教材里選編的以對話為主的小說或戲劇,僅靠教師講解,學生 的興趣不濃。若能觸發、誘導、增強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扮演角色,把儲存信息的文字載 體還原成作者所需傳達的真情實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感受,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變苦學為樂學。如上 《〈白毛女〉選場》,先讓學生鉆研劇本,分析角色,背誦臺詞,琢磨人物,準備道具。表演時,身披破衣的 “楊白勞”從懷里掏出包了多層的紅頭繩,邊剝邊唱……同學們進入作品的意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感受 到楊白勞被地主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他對生活、對自己的窮家獨女還是滿懷希望和熱愛。整個欣賞過程中,隨 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鑒賞能力。
10.利用課本已有插圖。課本的插圖,是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繪制的,它緊密配合教材,幫助學生掌握 教材。教師利用插圖,有益于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說明文中的插圖,利于學生了解說明的對象及特征 。詩詞曲的插圖,有益于理解其主旨,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新聞中的插圖,有利學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 背景及主體部分的特點。戲劇中的插圖有利于分析戲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小說中的插圖,可了解故事情節, 強化對小說主人公的印象。以《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進咸亨酒店的插圖為例,清晰地辨出柜臺里的自私 冷酷、毫無人性而面目猙獰的掌柜和臺外黑瘦、不成人樣、盤著兩腿的孔乙己這兩個不同人物形象,文章反科 舉制度反封建教育的主題不言而喻。
11.自繪教學參考圖。課文中的知識點或某個事物,若用語言解說,可能說了半天,學生仍不理解,在 黑板上,教師若能畫個簡明的圖畫來表示,化文字為圖像,學生則一目了解。如《愚公移山》中“河陽之北” ,課文對“河陽”的注釋為“黃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陽。”學生理解注 釋有困難,教師畫個簡明的教學參考圖:
(附圖 {圖})
學到看到陽光照射到的地方(水的北面、山的南面)為“陽”,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水的南面、山的北 面)為“陰”,問題迎刃而解。
同一文中太行山、王屋山、愚公住地、冀州、河陽之間的地理位置關系,課文講得抽象,學生從文字上不 易搞清楚。可由教師畫出它們的位置關系參考圖:
(附圖 {圖})
參考圖一清二楚,學生從簡圖上看到兩座又高又大的山阻擋著愚公家人的進出,不但弄清了它們的地理位 置,而且學習興趣也得以激發,從愚公移山中懂得了要克服艱難險阻就必須下定決定,憑借頑強的意志、堅持 不懈奮斗的道理。教師自繪參考圖,能彌補課本插圖的不足。教師邊講邊繪,由少到多,由簡到繁,逐步充實 ,逐步豐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吃透課文內容。
12.把音樂引進課堂輔助語文教學。不知道是出于偶然的巧合,還是編者的有意,中學語文教材與音樂 藝術有關的課文為數不少。教師應充分開掘語文教材中的音樂成分,把音樂引進課堂輔助語文教學,這遠比講 解有效得多,新鮮得多,有趣得多,讓學生在怡情悅性中欣賞作品、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培養品德。如教《 誰是最可愛的人》,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那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的樂曲,使學生感受到志愿軍戰士 赴朝抗美的英勇氣概,這樣,學生對志愿軍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所譜寫 的壯麗篇章,興致勃勃地鉆進課文,這是利用音樂導入新課。也可在課中引進音樂,如上《〈白毛女〉選場》 ,結合對喜兒性格的分析,上課過程中播入《北風吹》的樂曲,學生既欣賞了音樂,又加深了對喜兒形象的理 解。還可在課尾用音樂調節課堂氣氛,如學完《送元二使安西》后播放古曲《陽關三疊》,在悠揚的詞曲中獲 得美感,加深對當時社會生活的認識。
13.善于進行課文的比較。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還是通過比較來 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透徹了解一篇課文,僅僅從課文本身去分析,遠遠還不夠,我們還要善于進行課文的比 較。現行教材是根據可比性原則按單元編排的,使同一單元課文間或單元與單元之間課文形成了極為密切的可 比關系,每篇課文都蘊含有能與同類或異類相關課文比較的可比點,甚至一篇課文的段落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 可比關系和可比點,如《故鄉》中閏土的中年、少年形象的比較。從可比點的內容來看,有題材、主題、情節 、人物、景物、字詞句等多方面的比較。就可比點的形式而言,有語言、結構、體裁、表現手法、風格等的對 比。從可比關系看,有中外比較、古今比較、正誤比較等縱橫比較。這些可比因素決定了教與學都應自覺去挖 掘可比關系,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比較能力。課文的比較分為兩類:一是在同一單元 內的比較,這種方法多適用于講授新課或進行單元復習,它有五種情況:(1)內容形式相似相近的課文進行 比較,比較其大同小異,如《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比較。(2)內容形式都不同的課文的比較,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誰是最可愛的人》。(3)內容相近形式不同的課文側重比較它們在形式 方面的不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4)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的課 文,比較內容的不同,如《孔乙己》和《范進中舉》。(5)同一單元幾篇體裁相同的課文的綜合比較,如《 孔乙己》、《范進中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綜合比較。二是超越單元界定的課文比較,適合于總復習 。它又分三種情形:(1)不同體裁不同作家而寫法有同有異的兩篇課文的比較,如毛澤東的《繼續保持艱苦 奮斗的作風》和郭小川的《青紗帳——甘蔗林》的對比。(2)不同作家體裁相同,內容、寫法也大體相同的 課文的比較。如馬南村的《從三到萬》和弗蘭西斯·培根的《論求知》的比較。(3)同一作家不同體裁的幾 篇課文的比較,如魯迅的小說《故鄉》、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散文《藤野先生》進行比較。
14.就教材內容進行逆向思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除了站在正面看問題,還可轉到它的 對立面上,就教材內容進行逆向思維,突破常規,沿著同傳統觀念或自己的習慣相反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去發 現,發人之所未發,道前人之所未道,推陳出新,對議論對象作全面深入的分析。語文教材中可供逆向思維訓 練的材料很多,如《孔乙己》、《說謙虛》……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為例,賞析完后,教師啟發學生進 行逆向思考:“文中說艱苦環境造就人才、國無外患易亡的道理,這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是對的。然而它決非 一條普遍真理,我們若從它的對立面作逆向思考,從中得到什么啟發?”經過思考討論后,學生爭先發言,有 人說:“逆境磨煉意志,固然使人有所作為,但順境更有利于成才,成功的機遇更多。”有的說:“國無憂患 易亡不合實際。改革開放后,我國發展很快,一則政策深得人心,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二則地區的和 平很重要。如果天天打仗,就沒有時間、精力、財力搞建設。”還有人說:“現在我國沒有外患,它滅亡了嗎 ?相反,不但沒有滅亡,反而更強大興盛。”顯然,教學中有意識地滲入逆向思維訓練,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 理解,養成積極思考、樂于創新的好習慣;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開拓學生的思維領域,改變了被動接受知識 的不良狀況。
語文教學應從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挖掘教材的趣味信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這里提供的途徑,不管學校教學設備的多少,教學環境的優劣,都切實可行。至于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 多媒體教學,固然更能提高學習興趣,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但是,一則限于篇幅,二則普通學校沒有條件 實施,就不談了。
【發掘語文教材中趣味信息的途徑】相關文章:
如何發掘教材資源,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08-24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的途徑08-17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途徑08-07
拓展語文作業的途徑08-07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形成途徑08-07
淺議中專語文教材中的幾種“聯想”方式08-08
淺談如何使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插圖研究08-20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教學策略研究08-03
不可忽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