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開闊視野拓寬渠道
開闊視野拓寬渠道富裕縣教師進修學校范欽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作文教學建議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它需要觀察、思維、表達密切配合。當前,作文教學質 量不盡人意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使觀察、思維、表達諸方面協調發展;沒有把學作文和學做人結合起來認識; 沒有讓非智力因素和個性展開翅膀。當我們打開第十一冊語文課本的時候,學生們已開始了小學最后一個學年 的學習,怎樣使他們在作文水平上達到“大綱”的要求也就擺到了老師們的面前。
一、本冊教材作文訓練內容分析。
1.在前五年作文訓練的基礎上,本冊教材提出了3個方面的重點訓練項目:在第3組讀寫例話中提出“認真 修改自己的作文”。這是小學階段學習結束前對“怎樣修改作文”訓練的總結。修改作文要具備一定的認識能 力,在六年級的重點訓練項目中提出是恰當的。在前面幾年學習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基礎上,教師應有明確目標 進行形成性訓練。在第5組課文中提出“事物的靜態和動態”。從作文的角度,“讀寫例話”指出:“平時觀察 注意事物的靜態和動態,作文時就能把內容寫得更具體、更準確。”很好地完成這項訓練,從一定程度上可使 學生很好地克服描寫敘述不具體不準確的問題。在第7組課文中提出“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作文中表達自 己的真情實感,第一是作文內容要真實,第二是表達真實感受。由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體驗水平正處 在發展過程中,所以教師要加強第二方面的指導。
2.本冊教材分7組編排,共設計了8次作文訓練。這8次作文訓練具體地落實了“大綱”的年級要求,各次訓 練都有側重:第1次是看圖作文,側重觀察、想象和編列提綱訓練。第2次是縮寫故事,側重進行把握故事內容 和概括能力訓練。第3次是聯想寫人或記事作文,側重作文基本要求訓練。第4次是記事作文,要求寫一件難以 忘懷的事,側重選擇材料和記敘訓練。第5次是寫讀書筆記,側重讀書筆記的寫法和寫真實感想的訓練。第6次 是寫景作文,側重觀察和抓住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特點寫。第7次是“半命題”作文,可以寫人,可以寫景,也可 以寫物,側重抓事物的特點,表達真情實感。第8次是“半命題”作文,側重進行表達真情實感的訓練。
8次作文各有側重,同時也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提出了有中心、有條理等方面的要求。
3.教材分別在4個基礎訓練中安排了4次聽話、說話訓練,它對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第1次是在基礎訓練1,進行聽記轉述故事的訓練,同時還要求談談自己的感想。第2次是在基礎訓練3,進行觀 察、敘述性的訓練,要求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第3次是在基礎訓練5,進行聽記、轉述廣播、電視播 報的新鮮消息,要求說出自己的感想的訓練。第4次是在基礎訓練7,進行發表建議的表達訓練。以上4次聽說訓 練除訓練3明確地說了要求外,都特別強調了聽記和發表自己意見和感想的要求,使聽、說訓練的要求落到了實 處。
4.從作文訓練的角度上說,教材十分重視口頭語言對書面語言的促進作用,這是本冊教材的特點之一。例 如,在說話訓練中要求: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等等。這和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做到了這一點 ,把說的內容寫下來,也就是一篇好作文。在訓練重點方面,教材也十分注意說話訓練和作文訓練的相互配合 關系。例如,在作文訓練中要求學生學寫讀后感,學習表達真情實感。在說話訓練中就有意識地安排了“說說 感想”的要求。
5.教材十分注意課內外的相互聯系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為提高訓練效果提供條件。例如,《我愛…… 》《××,我想對你說》等作文都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縮寫”“聯想作文”等都與學生學習的內容緊密聯 系。聽廣播,看電視,轉述新鮮消息等說話訓練也與學生的課外生活緊密聯系。
6.教材編排的訓練內容是一個嚴密的訓練整體。例如,重點訓練項目“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編排在最 后一組,在這之前的讀寫訓練中設計了“談談感想”“你是怎么想的”一類的練習。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編 者力圖使訓練循序漸進,在最后的讀寫例話中形成理性認識。在一組課文中,閱讀和作文緊密結合。例如,第 3組課文編排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胡蘿卜》兩課,主要是圍繞“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這一訓練項目編排 的。通過學習,要從老一輩著名學者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中受到啟發,懂得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處,并學到 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在這一組和以后的各次作文訓練中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聽 說訓練中也要求認真聽記,提出補充建議等要求。這些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材在訓練安排上的嚴密的整體訓練序 列,在教學上要體現出這一特點。
二、教學建議。
1.切合實際,打好基礎。
①適當加強造句訓練。文章是由一句句話組成的,句子寫不好,文章也就不會好。教師可根據學生平時造 句和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組織有效的造句訓練。例如《偉大的友誼》一課要求用“各抒己見”造句。小學 生常常這樣造句:“開會時,我們各抒己見。”這個句子不能說有什么錯誤,但是從作文的角度去研究,這樣 的句子內容不具體。“內容不具體”正是小學生作文的常見病。解決的辦法,一是把課文的句子拿出來讓學生 讀一讀,看看作者是怎樣用這個詞的。二是啟發學生補充擴展句子。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啟發學生:①開 什么會?②為了什么事,大家各抒己見?③最后結果怎樣?通過共同研究使句子充實具體。教師再向學生說明 ,用詞造句不能滿足用上某個詞寫出一個完整句子,要努力使句子內容具體、新穎。教師也要認識到,造句練 習僅寫出一個簡單句子不利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
在作文評改課上,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選詞用語,使形式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否則“作文要從內容 入手”就變成一句空話了。
②作文指導要有針對性。作文指導是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由于重要,大家都很重視,許多作文指導貪高 求全,使作文成為小學生望而生畏的苦差。學生們雖接受了指導,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此,作文指導必 須切實依據學生的實際,給學生解困,進行務實訓練。例如,寫景物的靜態和動態,僅在審題中提出要求或引 來課文做例子不行。建議教師帶學生到室外,共同觀察一組景物。說說哪些是“靜”的,哪些是“動”的;抓 住“靜的是什么樣”“動得怎么樣了”進行觀察。回到教室,再由教師組織口述,還可以要求寫下來。通過“ 小片斷”的訓練,突破難點,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怎樣寫靜態和動態。寫景狀物的作文過去練習過,把研究全 篇寫法的時間放到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才更符合訓練的目的,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口書并重,拓寬訓練場。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關系大家都很明確,這里不再贅述。從作文訓練的角度說,如何做到“口書并重, 拓寬訓練場”呢?第一,作為6年級的學生,書面語言訓練仍需要口頭語言的支持。在作文指導課上,雖不必如 低中年級那樣口述全文,但要有重點地抓好“片斷口述”。第二,要重視課堂提問中表達能力的訓練。例如, 許多課文都提出了“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想”“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它的含義是什么”這類問題。教師 要引導學生回答好,切不可人云亦云草草了事。第三,要重視學生口語的完整、連貫性訓練。學生在課堂上講 話常出現的毛病,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不可挖苦諷刺。教師自身還應注意不斷提高語文知識水平和語感能力 。第四,要重視通過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培養思維、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要求有敏捷的思維品質、豐富的想象能 力和迅速組織語言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語言表達才能條理清楚,頭頭是道。為此,平時要多做一些單項 練習,日積月累,厚積才不會恨少。例如,敘述“我上學”這一事件,怎樣才能把話說得具體、說得有條理呢 ?我們可以想:①上學前爸爸媽媽說了些什么?②上學路上看到或遇到什么?③來到學校又怎樣了?把這些內 容組織起來,就可以使這件事具體、有條理。第五,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寫作文的方法。例如,上海的賈 志敏老師為怎樣寫具體總結的“要用事實說話,要用形象表達”;天津的陳文彰老師為寫人文章總結的“寫人 必要先熟悉,寫誰像誰看仔細,具體事例來印證,抓住特點寫具體”。這些帶有規律性的總結,使學生把握了 寫好文章的金鑰匙,為今后“不待老師改,自能作文”奠定了基礎。
3.內外相通,協調發展。
①要抓好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從讀學寫。教師要注意在講讀中讓學生體會認識文章是“怎么寫的”,“為 什么這樣寫”。這兩點一是指形式,一是指怎樣表達中心,它對學寫作文至關重要。而我們的閱讀教學恰恰在 “寫了什么”(文章的內容)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另外,要加強朗讀訓練,指導學生在讀 中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學習怎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最后是要加強背誦的訓練,要經常通過復習、比 賽使學生牢記一些名篇佳句,儲備豐富語匯。
②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作文的水平就是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水平的綜合體現。 要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的表達水平。學生的認識水平是通過各科 教學、社會實踐不斷提高的;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主要通過語文課教學、課外語言活動獲得的,還要通過其他 學科教學和社會生活獲得。因此,教師要努力通過多種渠道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例如, 組織學生觀看電視,收聽廣播,借以豐富他們的知識。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在課余文化生活還不豐富或是還 買不起更多的圖書的情況下,通過廣播電視獲取信息,無疑是一條最佳途徑。在本冊教材中安排了這類說話練 習,不能等遇到這個題時再安排學生收聽收看,要把它們作為提高學生認識水平、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課外教 材,用足用好。另外,教師還要經常組織學生交流信息,通過這類活動提高他們主動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創造 新鮮的表達形式。
總之,提高作文水平,僅就作文談作文,路越走越窄。要使作文走出“三味書屋”,訓練點要選得切合學 生實際,實施訓練的人要視野開闊,拓寬訓練渠道。古人作詩講“功夫在詩外”,學生學作文也不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