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網友來稿)
山東省單縣教研室 楊公平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是語文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規律的體現,也是我們對過去的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過去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獨角戲”,語文課甚至成了“滿堂灌”的代名詞,語文教學走進了“高消耗、重負擔、低質量”的死胡同。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關鍵是要轉化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動,因此認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擺在了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認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做到“六要”“六忌”。
一、要善于設疑,忌直接灌輸。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語文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就要善于設疑,要把教學內容問題化,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反對目中無人,直接灌輸。善于設疑,可以說是優秀語文課的共同點,比如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學《七根火柴》時,在指導學生讀課文前,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有一座紅軍博物館,你就是講解員,在你負責的展臺上有六根火柴,請你用講解員的口吻和身份,根據課文的內容,介紹六根火柴的來歷。”學生鉆研教材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在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后,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這位教師又提出一個問題:“無名戰士為什么無名呢?”這問題提得有點怪,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這是歷史故事,年代久遠,作者忘了戰士姓名。”有的說:“這是小說,是虛構的,因而不需要什么人物的真實姓名。”教師進一步引導說:“假如我說這是作者故意安排這戰士是無名的呢?”一位學生受到啟發,很快站起來回答說:“戰士無名說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戰士中的一個,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就有典型意義,這樣文章的主題就更有深度和廣度。”精彩的回答贏得了學生和聽課教師的熱烈掌聲。
當然教學內容問題化,要避免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把“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問題的設計要準確、巧妙、難易適當,有啟發性、有實效性,而且要把握好發問的時機。
二、要形式多樣,忌刻板單調。有的教師對學生活動的理解過于狹隘,翻來覆去就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說說段意,刻板單調,缺少新意,難怪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其實,學生活動的形式應該是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學生可以說、可以讀、可以寫、可以背、可以辯,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一位教師在教授《扁鵲見蔡桓公》這樣一篇文言文時,對于蔡桓公所說的“寡人無疾”這句話,讓學生模擬蔡桓公說話的語氣、神態,而且一連叫了好幾位同學來做,使學生很好地體會到了蔡桓公的諱疾忌醫;再如程翔老師在教授《賣炭翁》一文時,對于文中“手把文書口稱敕”這句話,也是讓很多學生大膽想象、模仿,使學生體會宮廷爪牙的蠻橫和賣炭翁的艱辛。再比如,一位教師在作文課上,要求學生以《我的家庭》為題寫一篇文章,為了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體驗,他在學生動筆寫作之前,要大家推薦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學來演一個話劇,題目也是《我的家庭》,對劇中人物和性格也做了簡單規定:好吃懶做、嗜煙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說話嘮叨的媽媽,還有一個任性頑皮的女兒。三位同學的表演惟妙惟肖,激發了大家的寫作熱情,達到了預期目的。三位教師都注意了精心設計富有創意、形式新穎的學生的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要面向全體,忌冷熱不均。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這是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的表現,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可是,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上課,翻來覆去總是盯著那幾個“尖子生”,特別是執教各種公開課、觀摩課、評優課,語文課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幾個“尖子生”大顯身手的舞臺,(有時候上課前就圈定了要提問的學生的名單)參與討論問題,起來發言的學生僅僅幾個人,很多情況下還是重復發言,其他學生呢?也許有的在思考,也許有的一頭霧水,也許有的開了小差,也許有的什么也沒想——天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從更多學生的眼光來看,“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為什么不給其他學生參與的機會呢?有的老師惟恐他們不會“配合”,萬一回答得風馬牛不相及,耽誤了時間,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有損一堂課的整體“質量”;還有些老師則是嫌麻煩,認為那些“差生”即使讓他們參與了課堂活動,也答不對、做不好,對于他們自身的提高也沒什么作用。其實,這樣的認識和做法是不正確的,既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一定要面向全體、尊重人格、承認差異、因材施教。
四、要點面結合,忌泛泛而過。我們強調開展學生活動要面向全體,并不是說搞什么活動都是“大轟隆”:一起讀、一起答、一起背……實踐證明,過多的搞學生集體活動,只有“面”,沒有“點”,效果往往不理想。應該做到點面結合,多搞一些學生的個別活動。我認為搞學生的個別活動有這樣幾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語文課上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那么他就會把精力始終放在教學內容上,隨時準備“出擊”,這樣就會少開小差、少走神;第二個好處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為我們進行分層次教學提供依據;第三個好處是,多搞學生的個別活動,有助于抓好知識和能力的落實,防止學生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
為了搞好點面結合,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什么樣的問題應該由什么樣的學生來解決,應該心中有數,避免開展學生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五、要積極評價,忌求全責備。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錢夢龍先生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道路時說,他從小智力平平,生性頑皮,不愛學習,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已創下了三次留級的“記錄”,老師送給他的評價是“聰明面孔笨肚腸”。自卑的陰影一度籠罩著他,使他完全喪失了進步的信心。但五年級的一位語文老師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這位老師是怎么做的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給錢夢龍布置了一項任務:在每次學新課前,把課文里的生字從字典里查出來抄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一個長期被同學看不起的“老留級生”,居然還能承擔如此光榮的任務,自然感到從未有過的自豪!由于愛語文老師,也愛上了語文課,從此開始了人生的轉折。看來,教師的期待和欣賞對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啊!
可是,我們有的語文老師對學生期望過高、要求過嚴,因此學生的活動很難讓他滿意,特別是有的老師執教公開課,總是希望學生的活動能按照自己設計的進行,一旦學生回答出了偏差,就不知道如何應付了,甚至對配合不好的學生“恨”得咬牙切齒,語文課上學生動輒獲咎,總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哪里還有什么參與的興趣和創造的熱情!
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要注意對學生的激勵,對學生的活動多做肯定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意見不成熟,也不要輕易否定、批評,我們應該 把學生答題中的錯誤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腳步,而不能用冷冰冰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加以否定,更不能冷嘲熱諷,不傷害學生的進取精神和自尊心是我們課堂評價的“底線”。
當然,對學生的欣賞和激勵要有誠懇的態度、要實事求是、要因人而宜,不能是老生常談式的贊語和“禮物奉送式”的獎勵,更不能搞成對學生的無原則的遷就甚至是曲意的迎合。
六、要講究實效,忌表演作秀。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對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缺乏正確認識,拿學生活動為語文課“貼金”,片面追求課堂上的轟轟烈烈,無視學科特點、沖淡教學重點、脫離教材特點,花樣百出,嘩眾取寵,這種表演作秀式的學生活動往往會使我們的語文課流于形式,缺乏實效,很可能會出現課上熱鬧課后空虛、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寫起來、用起來卻破綻百出的尷尬局面。
開展學生活動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把開展學生活動當作教學改革的點綴,否則,就會陷入為開展學生活動而開展學生活動的形式主義誤區。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了解學生實際,結合自身特點,把握課堂的動態發展,講究開展學生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確保學生活動的實效性,讓學生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大幅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做好具體工作,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在實處,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和核心,把學生能否“樂學、會學、學會”作為評價一堂課的最主要的標準,整體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夠興致勃勃地求知,積極主動地發展,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全面發展,整體提高。
參考資料:
①《致力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作者:顧振彪)
②《主體性教育》(作者:張天寶)
③《語文教育思想論》(作者:曹明海等 )
④《語文教育學》(主編:張鴻苓)
⑤《路,是這樣走出來的》(作者:錢夢龍)
作者郵箱: ygp_j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