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漢字就在我們身邊
漢字就在我們身邊 瀘州市實驗小學 吳遠玲 記得小的時候,常常拽著母親的手逛街。一邊走,母親就一邊教我認識街邊的招牌。母親只有初小文化,可是畢竟還認識幾個字,于是她就成了我的“啟蒙老師”,什么“煤油商店”“五金公司”“土產(chǎn)公司”等等。天長日久,那些漢字就像刻在了骨子里,怎么也忘不掉了。——“煤油商店”的鋪子現(xiàn)在都還在,每每走過那里,仍然感到親切而溫馨。 我的母親——以及眾多用這種方法教孩子識字的家長可能不懂得生活與語文學習的關(guān)系,也許僅僅是為了豐富一下散步的內(nèi)容罷了。可是這種識字辦法的效果卻是在教室里抄百遍讀百遍也達不到的。回想起我的這段經(jīng)歷,我在教學中開展了“漢字就在我們身邊”的識字活動。 只要你走上大街,你的眼里就會充盈各種招牌、廣告、警示。孩子們每天都要從街上經(jīng)過,他們的眼睛會好奇地看著窗外的世界,他們也會看到那些東西。可是,他們并不在意,也不知道那些字說的是什么。于是,我給他們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展‘漢字就在我們身邊’的活動。認認你見到的招牌、廣告甚至是物品的名稱,把你喜歡的畫下來,我們大家一塊來學。凡是帶來的都有獎哦!” 從那天開始,各種各樣的招牌便源源不斷地“流”進了教室。每天我不得不花很多時間來跟孩子們一起討論、交流、識字,可是,我覺得是那么有趣,那么有意義。 一、 語文課堂以新的面孔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是什么樣子的?《語文課程標準》是在這樣說的:“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本著這樣的精神,結(jié)合我們開展的這個活動,我發(fā)現(xiàn),通過這個活動: 1、 識字變得容易而有趣 剛教一年級,那么多要求會認的字把孩子們搞得暈頭轉(zhuǎn)向。什么“加一加”“減一減”“用舊字認新字”,說起來方法挺多,好象也很簡單,許多孩子在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可是下了課就暈暈乎乎的了。我問了一下其他的老師,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這種現(xiàn)象。但是學他們帶來的招牌、廣告就不一樣了。第一,這是他們身邊的,耳熟能詳?shù)模坏诙@是同學寫的,還有他們喜歡的充滿了童趣的圖畫;第三,還有炫耀的資本。路過這個地方的時候,可以驕傲地讀給爸爸媽媽聽,能夠換來家長的贊揚。于是乎,招牌貼滿了我們班的教室,學生的識字量也大大增加。 2、 課堂變得生動而真實 有了這個“漢字就在我們身邊”這個環(huán)節(jié),語文課更加吸引孩子的興趣。每天都有孩子急切地想知道今天認哪一個招牌,是誰做的。這些招牌就在自己身邊,課堂就像在自己家的周圍游覽。語文課給孩子們的感覺是:語文課堂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只知道讀啊,寫啊,抄啊,原來它還可以寫,可以畫,它就是自己的生活! 3、 眼睛變得細膩而有神 如果有人問你:從底樓到你家一共有多少級臺階?你一定不知道。因為你的注意力根本沒在那上邊。但是如果有人提醒了你:數(shù)數(shù)從底樓到你家一共有多少級臺階。你一定會數(shù)得很仔細。因為你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醒。自從開展“漢字就在我們身邊”這個活動以來,很多孩子的無意注意逐步地向有意注意轉(zhuǎn)變。例如蘇愉凱小朋友一天帶來的招牌是“堯壩古鎮(zhèn)”。這塊招牌就在他家的對面,每天透過窗戶都能看到。如果沒有這個識字活動,也許他不會注意到;可是在這個活動中,他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不僅把這四個字描下來了,還仿照招牌畫了幾間古色古香的房子。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在自己的“招牌”上添了一個廚師。什么意思呢?人家說是“古鎮(zhèn)上有好廚師”啊!他所畫下來的這個廣告更妙,不僅讓你玩好,還能讓你吃好呢! 二、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我們所開展的這個識字活動中,我對語文性質(zhì)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水”這幾句話講的是人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過程。在開展“漢字就在我們身邊”這個識字活動的過程中,我也深深地體驗了這個過程。 1、 “山是山,水是水” 在認識“招牌”之初,我也僅僅想到只是讓學生識字,關(guān)注的重點只是語文的“工具性”,所以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們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字形和自己的熟悉程度上。如下例: 師:看,這是劉哲語為我們帶來的廣告牌。誰認識? 生:“田田超市”。 師:“田田超市”在哪里? 生:在新區(qū)轉(zhuǎn)盤 師: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 可以看出,這樣的識字活動停留于最“原始”的階段,就“事”論“事”,學生所得到的是最膚淺的印象,但是他們對于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精妙并沒有體會到。招牌、廣告中蘊涵著很多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與文化。如果能在識“招牌”的時候讓他們有所體會,那么對于“招牌”這個活生生的“教材”才算運用到極致。 2、 山不是那座山,水不是那條水 隨著招牌廣告越認越多,我們的認知范圍也越來越廣。在認識招牌廣告的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1)通過識廣告招牌,了解漢語的妙用 師:這是李鈺為我們帶來的一個廣告。誰認識這個廣告? 生:“給你好看”。 師:你看到過這個廣告嗎?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做的廣告嗎? 生:我看到過,就在我們學校前面的紅綠燈那里。 生:我知道這個廣告是霓虹燈的廣告。 師:你知道什么是霓虹燈嗎? 生:霓虹燈就是各種顏色都有的彩燈。 生:霓虹燈的顏色能夠不斷變換,非常好看。 生:霓虹燈就是各種顏色都有的彩燈。 生:霓虹燈到了晚上就亮起來了,很漂亮。 師:對啊,霓虹燈非常漂亮,非常好看,所以制作霓虹燈的人才說要——“給你好看”(學生讀)。可是,你們知道這句話還在什么時候用嗎? 生:(搖頭) 師:(心里有些意外,學生對這句話的另外一層意思并不知道,如果我說了會不會變相地教他們一句罵人的話呢?)這句話有時也有讓誰下不來臺的意思,可是霓虹燈公司卻把它作為自己的廣告,因為人們對這句話很熟悉,讀了這個廣告,自然就不會忘記了。當自己要做霓虹燈的時候,就會想到去找這家——“給你好看”的制作公司了。 生:(點頭) 2)認識廣告招牌,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師:每天吳老師都在想:今天小朋友們會給大家?guī)硎裁大@喜呢?哦,真的有,這就是蘇榆凱小朋友帶來的驚喜。 生:“雞年吉祥”。 師:蘇榆凱小朋友能給大家說說你從哪里看到的這句話嗎? 生:是在我家的臺歷上看到的。 生:什么叫“雞年”?什么是“吉祥”? 師:有沒有小朋友知道? 生:每一年都有一種動物,是什么動物這一年就叫什么年。明年的動物是雞,所以叫“雞年”。 師: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像雞這樣來代表一年? 生(七最八舌):龍、虎、蛇、羊…… 師:(簡要介紹生肖的來歷) 你是屬什么的? 生:屬虎的。(絕大部分孩子是虎年生的,少數(shù)屬猴) 師:你知道你爸爸媽媽是屬什么的嗎? 生:(搖頭) 師:回去問問,明天來跟大家說說。(引導(dǎo)學生關(guān)心父母) 剛才還有小朋友問什么是“吉祥”,你來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吉祥”就是舒服。 生:“吉祥”就是希望別人好。 生:“吉祥”就是對別人說的希望別人好的一句話。 師:不錯,“吉祥”就是祝福別人吉利,運氣好,這是咱們中國過年時愛說的一句祝福的話。那么,過年的時候,你要對誰說“雞年吉祥”? 生:我要祝爸爸“雞年吉祥”,萬事如意 生:我要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雞年吉祥” 生:我要祝哥哥“雞年吉祥”,學習進步,天天向上。 在這一教例中,我注意了 “認知——理解——運用”的逐步深入,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一些中國傳統(tǒng)的 ,叫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jié)合。 3)認識廣告招牌,了解生活常識 通過一段時間的認讀,學生對招牌廣告表示的意思基本能猜出七八來。例如,“烏魚莊”肯定是以“烏魚”來作為自己的特色;“布藝世界”是做窗簾的,“天立魚火鍋”是位于“天立花園”附近的一家火鍋館子。“顧名思義”,招牌與廣告總是帶著人們美好的心愿,蘊涵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相信長此以往,對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3、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水” 不管怎樣處理學生寫來的各種招牌,都是一個目的,促進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并把自己在課堂中認識的字回歸于生活中。因此,我不僅注重讓他們認識帶來的廣告和招牌,還開展了“你認識的招牌”的匯報活動。只要愿意,都可以上講臺向大家講講自己認識的招牌,為學生識字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細心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進而提高其學習的品質(zhì)。下面是一個很平常的匯報的場面: 我昨天放學回家的時候,看見路上“光大醫(yī)院”的招牌。 我媽媽工作的單位名叫“瀘州晚報”。 我星期天和媽媽逛街的時候,看見了“松寶寶”的枕頭。 …… 在學生匯報中提到的物品名稱、招牌、廣告中既有他們在教室里認到的,也有自己問家長而認識的。應(yīng)該說,我們班上已經(jīng)有了一個識字的良好氛圍,學生開始有意識地去留意身邊的漢字。今后,他們還會留意到身邊的另外一些有趣的語文現(xiàn)象,如人們用錯漢字的現(xiàn)象,生動有趣的廣告,各種公示、布告、廣而告之等等。只有從生活中來又運用到生活中的才是學生掌握的最有效、最牢固、最實用的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