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學生真正動起來_____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增強語言感悟的探索
摘要:相對于過去沉悶死板或參與率較低的課堂狀態,語文實踐活動給出了有力的一擊。但 在越來越多的課堂上,活動流于形式。活動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學習語文是目標。語文實踐活 動著力點必須放在激發學生體驗文本的過程上,必須要包含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不能脫離 語言文字活動。本文就游戲活動、實踐操作活動、創造性改編活動、問題解決活動等語文實踐 活動中如何增強語言感悟,結合課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語文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認識規律與個性特點,將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融于學 生自行參與、主動學習的活動過程之中。相對于過去沉悶死板或參與率較低的課堂狀態,它給 出了有力的一擊。正如崔巒同志所指出的: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著豐富的學生 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我們要改變對語文教學那種傳統的理解,打破語文教學那種教師問、學 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但在越來越多的課 堂上,動輒演演畫畫,唱唱跳跳……表面上氣氛活躍,而活動流于形式,大把大把的好時間就 這樣空耗過去。熱熱鬧鬧曲終人散,帶給人一種腳底被抽空的感覺。我們改來改去,幾盡周折 ,重新陷入了費時多而收效少的境地。 教學中如何避免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發生?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語文 實踐活動呢? 一、在游戲活動中增強語言感悟。 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 “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激昂 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 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 因此語文活動必須注重調動學生的學 習興趣,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是適應學生特點的,富有吸引力的。但游戲活動中不能脫離語言文 字活動,必須要包含著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人教版一上年級教材《z c s》漢語拼音教學中的兒歌《過橋》,內容有六行38個字,對剛入 學的孩子來說,閱讀有一定難度。教師根據兒歌內容“算對了,走過橋,做錯了,過不了”設 計了一個過橋的游戲活動,讓孩子拿著計算題上“小橋”,向大家報出得數,正確才可以過橋 。學生很喜歡這樣的形式,在笑聲中理解了兒歌的內容。但是,作為一堂語文課,這一游戲活 動中還有充分的語言感悟的因素可以挖掘和利用。橋頭可以設置兩個舉牌的守橋衛士,一塊牌 上寫著“算對了,走過橋”,另一塊寫著“做錯了,過不了”,每個過橋的小朋友報出得數時 ,都得正確舉起其中一塊牌,讓大家一起喊牌子上的口令。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兒歌中的語言 來引導和評價,“想一想,算一算”“快快樂樂過了橋”。這一來,游戲中把思維、語言、詞 匯結合在一起,提高了練習的密度和效度。 再如教學同冊教材中《比尾巴》一文,可以在課的中途播放MTV歌曲《誰的尾巴最好看》,利 用歌詞與兒歌內容相仿的優勢,讓學生跟著音樂節奏欣賞趣味動畫,在唱唱跳跳中進一步學習 課文。總之,語文學科要通過活動再現文本提供的內容、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語言的準 確、鮮明、生動。 二)在實踐操作中增強語言感悟。 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但往往會出現操作后仍不能正確理解語言的現象。 這就是沒有很好地把實踐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 縷的聯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必動腦,與要理解的語 言相聯系。 人教版一上年級教材《自選商場》,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購物,在實踐操作中要將生活 物品和語詞對應起來,增強活動的實效性。義教版課文第五冊《葡萄溝》關于 “新疆吐魯番 有個地方叫葡萄溝”的語言轉換訓練在反復操練中有失機械之嫌。可以請小組長帶領組員在中 國地圖上尋找葡萄溝。這能使學習者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習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 。小組探索了數分鐘后,有部分學生指著新疆的吐魯番,表示找到了,理由就是課文的第一句 話,“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緊接著展開語言訓練,說清“葡萄溝在哪兒”。由于 前一環節讓學生在探索中有了這三個地名范圍大小的表象,所以轉換起語言來正確又靈活。將 “找地圖”實踐活動和體悟語言緊密結合,顯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活潑的個性。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改編。 人的語言不是對信息編碼簡單的提取,而是再加工、再創作的過程。文化哲學家卡西爾在其 《人論》中提出,人與其說是理性動物,不如說是符號動物,即能利用符號去創造文化的動物 。語文實踐活動的實際就是引導學生用文化去創造文化。教師應以語文為依托,注重培養學生 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長知識、長才干。 人教版一上年級教材《四季 》,是一首優美的兒歌。學習之后,引導小組進行創作,選取一個季節中一項代表性的景物創 編一小節。孩子們產生一種渴望創作 的沖動,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并積極接觸語 言、運用語言,在課堂上共同創作出屬于本班的一首《四季》: 迎春花朵朵,它對蜜蜂說:我是春天; 棒冰涼涼,它對小朋友說:我是夏天; 棉花團團,它笑著說:我是秋天; 北風呼呼,它神氣地說:我就是冬天。 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有一篇歌頌江南水鄉的課文《水鄉歌》,是一首優美、淺顯、瑯瑯上口 的兒歌,“水鄉什么多?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水鄉什么多?橋多,東一座,西一座…… 水鄉什么多?船多,千條船,萬條船……”課文后面還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水鄉歌多? 我國什么地方水鄉多?”對西北地區的孩子來說,“水鄉”、“河塘”、“水渠”是那么遙遠 、陌生,老師只好通過圖片給孩子們增加感性認識。而蘭州的一位語文教師創造性地改編了教 材,讓孩子們編出了“蘭州歌”,“蘭州什么多?風多、沙多、百合多……”孩子們的情感 被激發起來,學習熱情十分高漲。 改編是一種創造,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中每個個體的創 造性發揮達到巔峰 ,很少出現程序化的被動應付或處于低迷狀態。 四)在問題解決活動中增強語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 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 生的閱讀實踐。筆者曾多次執教《葡萄溝》,整堂課充滿了活力,教師只是一個“策劃者, 只牽拉了一根線,讓學生把這只“風箏放飛在天空中。在學生了解葡萄溝的地理位置,初讀 課文形成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制定旅游計劃。 旅游地點 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 旅游時間 提示:快速讀課文,想一想,哪個時間去收獲最大?討論后選擇:(打勾) 五月( )七八月( )九十月( ) 夏季( )秋季( ) 預期收獲: 提示:你們組認為這個時候去葡萄溝,會有哪些收獲?在課文中找理由,找到一句打個勾, 讀流利。有時間還可以想象來補充理由。 可以看出,該學習環節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目的是讓學生興致勃勃地一遍遍 讀課文,學習語言,形成語言能力。 交流時自然形成夏季方、秋季方展開組際辯論。 夏季方:我們組贊成夏季去,可以吃到許多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秋季方:我們組贊成秋季去。因為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葡萄是人們 最喜愛的。 夏季方:我們夏季去,風景很美。夏季,茂密的枝葉向四周展開-- 秋季方:我們秋季去,更美。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 秋季方:這個地方名字就叫葡萄溝,證明葡萄是最大特色,如果去了一趟葡萄溝,沒吃上葡 萄,不是太遺憾了嗎? 秋季方:我想夏季就去吃杏子……,然后在那兒避暑,到秋季吃了葡萄再回來。 …… 本環節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索,展開組際辯論。激活的不僅是課堂,還是整篇課文。辯論過 程中,雙方挖掘課文的語言為我所用,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在頭腦中建立多種多 樣的意象,加之充滿個性的表達,使得學生始終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 五)在主題學習中感悟語言。 “主題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學習方式,也是學生自主研究探索的一種形式。任何一個簡 單的主題,只要是孩子熟悉的,或正在認識的,都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人教版一上年級 教材《ai ei ui》漢語拼音教學中有一首兒歌《小白兔》,教師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主題 活動,讓孩子回家畫白、黑、灰三只兔子,并查找與兔子相關的材料,如兔子的外形特征、生 活特性等。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豐富多彩的圖畫上的三只兔子“bái hei hui ”引出了韻母 “ai ei ui”的學習。交流兔子有關信息時,教師板書下孩子們提出的每一特點,簽上孩子 的姓名,組成一首新兒歌,包含了課文里兒歌的大部分語句,還極大地豐富了兒歌的內容。這 只兔子立體地在孩子心中出現了!學生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自己教育自己,互相學習 ,教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圖畫和語言表達自己對認知對象的探討和了解,大膽把教材和作業融 為一體,放手讓學生進入教材的世界,巧妙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小學課本里有不少描寫雪景的課文,《雪娃娃》《雪被子》《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室窗 外飄起雪花的時候,我們應該可以投入天地創設的情境,進行主題教學。帶孩子在雪花飛舞中 朗誦兒歌,包括課外閱讀的兒歌《雪花》《冬公公》《云上的花樹》《雪地給我拍照啦》《如 果我是一片雪花》……還可以讓孩子把兒歌編成歌曲唱唱跳跳。如果你能讓你自己和你的學生 都經歷著教材的生動和色彩,而不是輾轉在令人疲憊的、可以預知一切的課桌前,那將是多么 令人享受的一節課!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整合了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性。活動是形式,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學習語文是目標。它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語 言的理解與感悟、運用和創造的實踐過程。它是一種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活動主體,以學 習語言、形成語言能力內容,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的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中不論以 讀寫為主,或以表演為主,或以運用為主,不能脫離語言文字活動,必須要包含著對語言文字 的感悟理解,有助于提高語文水平。 全國第四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總結中指出了這個問題:語文教學一定要由“死”變 “活”,由封閉走向開放。但牢記語文是語文,不忘自己的使命,防止由于熱鬧繁華再蹈“費 時多而收效微”的覆轍。 我想,教師盡最大可能讓課堂的學習經歷令學生們激動難忘,同時又要讓學生在其中充分感 受祖國語言的魅力,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假若如此,語文教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就不會 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