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重建課堂教學模式
重建課堂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符合當前課堂教改的形勢,是勢在必行的。 重建的思考 重建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1.教材與考試的問題。 中學的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在進入教學過程之前就有了先決的諸多限定,由這種種限定而產生了種種弊端。 我認為,應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綱、教學大綱和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等進行整合,把編輯者和教學者一致認為好的文章作為教材課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層的內容選一部分篇目作為教材的補充,以打破教材編輯者的個人理解與教學限定,讓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開展比較自由的研究性的課堂教學,從而給學生創造一種快樂學語文的環境。 2.講解與討論的問題。 我認為,教師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上,到課堂交流、討論、爭論中去發現學生的錯誤和不足,并加以適當的講解,導之以理;對學生的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闡明自己的觀點、根據及思考過程,導以思維;同時聽取學生的評價,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導之以研究性學習;還有導之以創新,導之以興趣,導之以意志;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己找到一條學語文的路,即教是為了不教。討論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要讓討論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3.落實與務虛的問題。 “落實”,即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運用。“務虛”,指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指:學生的語言素質、心理素質(最核心部分)、品質素質、智能素質、審美素質。(即語文素養的三維結構: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感情態度和價值觀。)這些語文素質的培養過程是艱苦的,見效慢,工作難度大。我認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落實”,但更重要的是要“務虛”。 4.有序與無序的問題。 教師要求學生專心聽講是對的,但過分強調這一點就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當然更不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人曾做過實驗,證明人在無序的狀態下更具有創造性。我也認識到,課堂紀律最好的時候,并不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那么,應運用何種教學方式?營造何種課堂氣氛?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無疑是教師備課要考慮的內容。但這些內容應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才是目的。那么,課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應是開放的,發散的,主動的,內容和條理應是清楚的。重建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策略 1.加強理論學習,樹立當代語文教學觀。 我認為,語文教師重建語文教學模式應該在先進、科學的當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因此,要注重學習語文教學的理論性文章。通過學習,我們就能了解到當代先進教學流派的共同特點是:以培育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為基礎,以創造條件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機會為主要原則,以引導學生走自學之路為主要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手段,以鼓勵創造精神、培養創造能力為教學思想的核心。通過學習,我們就能明白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師,應該是能和學生在一起,在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漸染中,幫助學生找到打開漢語言文學大門鑰匙的教師。通過學習,我們就能在語文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念,用極大的耐心和理智的“愛心”,去引導、幫助“全體學生”學會學語文。 2.注重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我認為,語文教學環節可以分為: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寫作習慣、聽話習慣、說話習慣等環節;學習方法——預習、聽課、作業、背記、運用、拓展等環節;傳授知識——備課、講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評講作業、檢查落實等環節。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各個環節的到位,還要注重指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還要講究與學生一起研究班級開展“語文環節的監督”的有效措施。 3.注重探討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力爭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 講授閱讀課文,運用“讀——思——積——用”的四步教學模式,適當運用多媒體手段,運用“收錄機”的配樂點綴,使學生“眼看、耳聽、動腦、手勤”,大大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自讀課文運用“自讀——擬題——討論——解答——點撥——積累——運用”的七步教學模式,主要是進行多種形式的討論或通過開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表現自己的雄才大略;教讀文言文,運用“讀讀——自譯——講講——背背——寫寫”的五步教學模式;教讀詩歌,運用“聽讀(配樂)——試讀——會意——悟理——背寫”的五步教學模式;作文教學則運用“欣賞——評講——思維訓練——寫作”的教學思路,并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把學生的文章推薦到有關報刊雜志上去發表,讓學生獲取成功感,大大激發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 4.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堂活動包括:(1)激勵性的語文活動,如“優秀語文作業展覽活動”、“閱讀角中展覽優秀作品”、“有獎問答”、“小組語文學習競賽”等;(2)積累性的語文活動,如“背古詩文比賽活動”、“講成語故事活動”、“積累優秀作品和古詩文的活動”等;(3)創新性的語文活動,如在“課前三分鐘”講故事、表演課文劇等;(4)拓展性的語文活動,如到圖書館上閱讀課、到有關景點進行觀察等。開展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5.帶領學生走入第三課堂(社會生活),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例如,開展“日常生活中常見錯別字的成因及糾正”的社會調查、以“抗非典”為中心的社會調查等,并指導學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實踐。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還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