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時間:2023-02-27 11:18:41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內容提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兩種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對于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都不可缺少。從根本上說,它們是互補、互滲、互動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當代文化的主流趨勢,也應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高科技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體現和發展,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集中體現了新人文精神。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要大力推進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統一。
     究竟什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文化建設首先需要明確的,也應該是當前文化研究的一個著力點。但由于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所以,我們應從多層次、多角度具體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豐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從人類文化大體可以分為科學和人文兩大領域角度來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當是人類有史以來、尤其是近年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流。因此,我們認為,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統一,才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類文化大體可以分為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兩大部分、兩大領域。兩種文化分別體現著不同的人類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從而形成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學是人類獨特的文化形式,是人類精神世界最絢麗的花朵。科學的精神本質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科學實踐的結晶。經過無數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自近代以來它就形成了自己明顯而獨特的精神特征和品格。對于科學技術中的這種精神因素及其重要性,許多科學家和科學史家早就注意到了。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指出:科學是一種重要的觀念來源和精神因素,是構成我們諸信仰的最強大的勢力之一。愛因斯坦也指出:科學的“方法背后,如果沒有一種生氣勃勃的精神,它們到頭來都不過是笨拙的工具”[1](P253)。
      所謂科學精神,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求真。這是科學精神的根本要義。“真”,規定了科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標準;求真,就是相信存在著一個客觀的對象世界,這個世界有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并能夠通過科學實踐和邏輯推理被人所認識,由此構成了科學技術活動區別于人類其他實踐形式的主要標志。(2)求實。它是科學方法的精神本質。實即實在性、實際性和實用性,它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不唯勢,只唯實;求實,就是要使我們的科學活動以系統、嚴格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為依據,并使之經得起實踐的反復檢驗,最終造福于人類。(3)創新。這是科學進步的永久核心。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任何具體的科學結論都是科學家在一定的實驗條件和知識水平上作出的,是有條件的、可錯的,因而科學探索活動沒有止境。科學要進步,要發展,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4)存疑。這是科學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動力。有懷疑才能去探索。科學所以能夠無止境和不斷創新,就在于其存疑精神。因此,科學是寬容的,它與獨斷論永不相容。(5)奉獻。這是科學精神的內在靈魂。科學的歷史是科學家刻苦、勤奮、艱辛攀登的歷史,也是他們為真理、正義及人類幸福而不怕犧牲、勇敢獻身的歷史。如果沒有這一點,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也就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實踐中,即它的創造、傳播、解釋、應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質。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科學文化尋求客觀性和因果性解釋,人文文化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尋求意義和價值的表達。它是通過創造一個符號世界表達人的情感與價值。在人文文化的實踐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具有這樣的特點:(1)求善、求美。如果說科學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文化實踐的目的就是求善、求美。科學也求善、求美,但那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人文也求真,但那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真,即真誠和真感。如果一定要說它脫離不了真,那么,這種真對于它也只是一個中介和手段,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統一。(2)超越性。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超越的精神。它根源于人類對于真善美生活的價值追求,又超越于實用理性和當下功利之上,反映了人類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人的一種自由的本真精神,即超越于各種現實的、外在東西的束縛,構筑人類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3)以人為本。人文文化實踐的尺度既不是外在的客觀世界,也不是異化了的神學教條,而是人自身,人的需要,人的理想。
      在有關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問題上,需要我們注意的是:
      一是要把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區別開來。科學主義,是指現代科學產生以來所出現的一種盲目夸大和崇拜自然科學的社會作用及其方法的意義而貶低哲學人文科學的價值及方法的理論觀點。在科學主義者看來,只要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就可以消除當今社會的各種弊病,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社會組織結構不斷完善。他們把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和物理學的邏輯推理及觀察實驗方法,看成人類文化的最高成就和理性的典范,而完全否定人文-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及方法,似乎只有運用上述自然科學的方法才稱得上科學。這樣,便把人文-社會科學排除于科學殿堂之外,而其所謂科學精神也僅指內涵于科學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氣質和境界。然而,真正具備科學精神的人,決不會把自然科學看成惟一有價值的人類文化活動,也不會把某一種科學方法看成探索世界的惟一正確的方法。真正的科學精神是與對自然科學的盲目崇拜的科學主義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二是要把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區別開來。“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在西方歷來是有其特定含義的。它是文藝復興及其后一個時期興起和存在的一種與封建宗教神學和神本主義相對立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禮教,高揚人性和人的價值,把人提到第一的位置。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文文化實踐中所蘊涵和表現出的精神特質。人文主義無疑蘊涵和體現著人文精神,但它是人文精神的一個特定的形態、形式,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因此,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歷史現象已經過去,但它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卻仍然被回憶著、生成著、發展著。
      三是要把科學哲學與科學主義區別開來。有的學者認為,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兩部分:一是人本主義,一是科學主義,科學哲學屬于科學主義。這無疑就把科學哲學歸結為了科學主義,并把當代的人學思潮與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混為一談了。實際上,這樣的概括極易引起概念的混亂和思想的誤導。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知識的哲學基礎和科學知識發展方法論的一門有關科技的哲學與方法論的學問。科學哲學家大都具有不同的科學背景,有的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科學家,但他們未必都持有科學主義的觀點,故他們中的大多數并不是科學主義者。同樣,也不是所有研究人的問題的哲學家都可以稱為人文主義者,例如,那些宗教哲學家就是如此。
          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當代文化的主導趨勢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兩種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對于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都不可缺少。從根本上說,它們是互補、互滲、互動的。但是,應該承認,二者之間是有差別、有矛盾的。因此,在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并不總是能夠得到平衡的發展。有時科學精神更受重視,人文精神就受到忽視,甚至抑制;相反的情況在歷史上也同樣存在著。同時,由于人類文化的發展日益豐富,分工越來越細,以及個人精神氣質的區別,人們對二者必然有所取舍,有所偏愛,這就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科學與人文、科學家與人文-社會科學家之間的隔膜、懷疑、輕視乃至指責。這即是英國文化批評家斯諾所說的兩種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兩種主義(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提出或得以出現,就是這兩種文化緊張關系的極化,結果便導致了某些嚴重的片面性。以至于現在有不少人認為,由于科學只關心客觀性,日益忽視人,甚至敵視人,科學的發展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反而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災難,科學的“霸權”產生了對自然的去魅和人性的漠視,因此,需要用人文精神限制科學的發展和科學精神的泛濫;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人文文化乃至社會科學是言語不清、思想混亂的典型,在這里找不到客觀的、明確的真知識,有的只是“偽問題”和“偽陳述”,以及虛張聲勢和作假的習慣。這種狀況說明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其實,就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而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統一在總體上占有主流地位。早在一個半世紀前,馬克思就預見到這種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象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2](P128)在當代文化的發展中,盡管二者亦捍格,但融合仍然是主導趨勢。
      首先,這種融合統一的趨勢表現在大量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出現上,這已經成為當代文化、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的各種新學科有5600多種[3](P23),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匯合的巨大潮流。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并且正在向普遍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發展。這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交叉,人文-社會科學大量借用自然科學的原理、方法、概念、手段,使自身科學化,從而獲得了巨大發展,系統、信息、反饋、結構、功能、熵、非線性等等,已經成為標準的人文-社會科學術語,正改變著人文-社會科學的話語方式、思維模式和評價標準。
      其次,這種融合趨勢表現在高科技發展的實踐活動中。人性化已經成為高科技發展的一大趨勢。今天,在高科技的基礎上,一種新的科技與人文的綜合已經開始。高科技正在從近代科學描繪的機械的、必然的、剛性的世界中反撥出來,揭示一個自發的、人化的世界,并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關注人文學科和人文現象,為人文學科走向“科學”提供新的手段和視角。而人文精神也日益滲透到科學中,喚醒科學的內在的人性自覺,關注人的存在狀況,關注科學的應用和后果,使之真正成為“人的科學”和“為人的科學”。當然,高科技對創新的追求,對協作的依賴,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都孕育和呼喚著一種新的人文精神。
      再次,這種融合趨勢還表現在許多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自覺升華,跳出學科樊籬,放棄偏見,把自己的學術同人類的生活結合起來,密切關注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在現當代文化研究中,盡管不斷有人對科學與人文進行劃界,如某些實證主義者、新康德主義者,但這從來不是主流。大多數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都承認融合、互通的必要性,如維也納學派的代表人物紐拉特,證偽主義者波普爾,科學哲學家庫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等等,他們都批評了極端科學主義的觀點。在他們的學術和生活中,也充滿著關注人、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文精神。關于這一點,就是那些具有科學主義傾向的哲學家也不例外。例如羅素,他不僅是一個邏輯實證主義的先驅,而且還是一個有名的和平主義者。同樣,當代的人文-社會科學中也含有極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科學精神。例如,只要一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人們就清楚地知道他對人的精神的分析,特別是他對人的精神病理的分析充滿著科學內涵和科學精神。又如,柏格森和海德格爾對時間問題的思考,被普里戈金和斯唐熱作為耗散結構論的思想資源加以引用,不能不說他們的研究成果對于發現時間之矢的作用,對于推動科學從近代向現代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不僅是歷史現象,而且有其內在根據。其中根本的道理就在于,科學與人文、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原本就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其統一的基礎就在于人類生活生產的實踐活動是統一的、完整的,而科學文化活動和人文文化活動都是這個統一的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容,所以,它們的統一就植根于人類現實生活本身。特別是現在人類面對的是日益復雜性的對象,加之科學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從而使任何人很難成為全才,這就產生了聯合、協作的必要性。從本質上說,科學乃是人文之一種,科學精神本質上是人文精神的表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以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進步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進步與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進一步融合、統一、互補、互動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這也是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主導趨勢及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應是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般地說,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現當代文化前進的主導趨勢,但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確切地說應當是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這并不表示它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相違,而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當代中國相融合的體現和發展。
      當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高科技時代。無數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繼續豐富著科學精神的內涵,從而使之在一般科學精神基礎上又具有了新的特質。它突出表現為創新、協作和人性化。
      創新精神是高科技精神的靈魂。當代高科技創新精神的突出表現是創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創新的觀念滲透到各個領域,創新的能力大大加強。根據美國科學社會學家普賴斯的報告,人類每年的科技成果量成幾何指數增長,今天一個科學家即使夜以繼日地工作,也只能閱讀他那個領域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創新的理念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觀念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乃至消費方式的創新。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對創新精神在當代社會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協作精神是當代高科技精神的突出特點。現代高科技研究開發項目,絕大多數都具有耗資大、規模大、研究對象復雜化和綜合化等特點,因此,進行多學科、多領域、多專業的分工協作和聯合攻關,成為一種客觀要求。今天人類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幾乎沒有一個是單獨某一個學科能夠解決的。如人類基因組工程,就成功地聯合了中、美、英、法、德等國生物、醫學、物理、化學、信息領域的科學家,成為高科技領域國際合作和多學科合作的典范。又如三峽工程的論證,集合了經濟學、水電工程、氣象學、考古學、水文學、地質學、社會學、人口學、航運、軍事、文物保護、決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沒有他們的合作,這樣巨大工程的論證是完不成的。另外,近些年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中的大多數是被兩位或多位科學家分享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趨勢。
      人性化成為高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所謂人性化,是指高科技比以往任何時候的科學技術都更關注人和人的生存處境。例如,在資源與環境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問題的今天,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科技進步的主要目標和評價標準之一,滲透到科技活動的各個環節。人性化設計已經成為產品開發的核心理念之一。高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全面開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的價值。高科技越是發展,就越關注人的發展和生活,就越是與人文價值的要求相一致。中外許多高科技公司都把企業精神定位在尊重人的價值、鼓勵創新、關心職員需要等人文因素上。例如,惠普公司推行彈性工作時間,實行走動式管理和終身雇傭制,明確提出以“尊重個人價值”為企業精神。這些都表征著一個高科技人性化的大趨勢已經形成。
      隨著實踐、特別是人文文化實踐的發展,人文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在當代中國,它體現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核心的新人文精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人民為本。人民大眾是人類社會的主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因此,中國共產黨要實現“三個代表”,就必須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并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這是它與過去人本主義片面強調個體自由、張揚個性的根本區別之一。因此,以人民為本,實際上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一次新飛躍,它是歷史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并實現了人文精神價值取向上個體與群體的統一。
      第二,以人民利益為最終目標。這是落實以人民為本的最根本之點。馬克思說,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與人們的利益有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實踐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

    [1] [2] 下一頁


    具體的,因此,必須把它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這樣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文精神價值取向的現實性與超越性相統一,從而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大眾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根本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尤其是以人民為本。
      第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鮮明地指出:“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在講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時又兩次提出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強調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真善美是人文精神追求的境界,但是如果僅僅將其作為終極價值或抽象目的,而置當代人的素質和全面發展于不顧,那就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異化和走樣,人本身反而成了手段。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便實現了人文精神作為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第四,以科技發展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學技術看成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強調在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中,要把發展科技和教育放在優先的戰略地位加以考慮,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生產力發展的跨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這就把科技文化實踐納入了文化實踐的整體視野中,不是把科學看成與人文對立的,而是看成人文之一種,是人文之最新成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以科技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必將會促進作為人文精神基礎的科學文化實踐和人文文化實踐的統一。
      我們今天所應倡導的,就是上面所已說明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的融合,并且它們的融合也是當代文化發展的大勢。但是,我們同樣也看到,在當今文化的這一大勢下,也有某些與之相左的走勢,其中既有貶低科學和反對科學的思潮,也有貶低和否定人文科學的思潮。此外,在我們的實際文化工作的處置上,例如在科技政策和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擺布上,由于某種偏見而出現某些偏頗,從而給我們的文化建設帶來某些負效應或偏差,也是完全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今天提倡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特別是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從而盡量避免某些偏差和不必要的損失,是有其重要現實意義的。應該看到,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既不是科學精神或高科技精神過分膨脹,阻礙了新人文精神的發展,也不是新人文精神的過分膨脹,壓制了科學精神或高科技精神的發展;現實是,我們既缺乏科學精神和高科技精神,也缺乏新人文精神乃至一般人文精神。所以,長官意志、主觀主義、愚昧迷信、封建宗法等非科學、反科學乃至封建主義殘余的作風和思想還相當盛行;同時,也沒有完全扭轉不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和輕視文化建設,甚至把科學也變成純粹工具的傾向。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動,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為了推進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建設事業,必須大力提倡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特別是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動,就要大力提倡自然科學工作者和人文科學工作者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的環境。不但要大力提倡兩種精神,營造既重視科學又重視人文的氛圍,還要落實在現實的各項工作中,尤其是有關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中,真正改變重科技、輕人文的狀況,在全社會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和人文觀。
      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動,還要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便于發揮二者長處的機制。例如,在重大決策過程和工程的實施中,要有科學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參與,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人文意識,最大程度地提高決策和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最大程度地發揮決策和工程的科學效應與人文效應。
      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動,目前最重要的是學習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好十六大精神,深刻體認其中所蘊涵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不斷豐富和提高對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認識,增強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能力,避免由于二者分離帶來的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上的弊病,從而促進中國社會健康發展、全面發展。
      收稿日期:2002-12-16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王忠武.論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一體化趨勢[J].寧夏社會科學,1996(1).
      

    上一頁  [1] [2] 


    【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相關文章:

    走向融合:新時代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發展趨勢08-05

    關于人文精神08-20

    如此“人文精神”08-17

    重建人文精神:富強中國之心理準備08-17

    超前理念與先進文化融合 構筑特色商城08-13

    超前理念與先進文化融合 構筑特色商城08-16

    第四課 第七框 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08-17

    動物新聞與人文精神08-11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08-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中 |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亚洲粽合在线免费视频 | 在线播放麻豆嫩草影院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