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德育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德育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當前我們整個社會所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自然它也是我們德育工作者所面 臨的重要課題。但是人們在思考德育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時,在思維方式上或者采取一種簡單經濟決定論的觀點 ,即經濟活動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動的方式;或者采取“二元”對立的觀點,即把經濟與德育看作兩個 雖有聯系,但卻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中獨立進行的社會活動。筆者認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系, 既不能立足于經濟活動的表面要求,也不能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作脫離了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經濟活動, 而必須以歷史的觀點,從人的社會“實踐”出發,尋求兩者的內在一致性。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德育提出了什么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影響到人們的道德觀念,影響到人們的道 德實踐,進而也影響到以社會道德實踐為基礎的學校德育活動。學校德育必須對這一影響到社會生活一切領域 的社會變革作出自己應有的應答。我國德育的研究者、學校德育的實際工作者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 力做出一個完滿的答案。但是要能夠對這一時代提出的課題,做出一個完滿的回答,首先必須搞清楚時代給德 育提出了怎樣的問題,也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德育提出了怎樣的根本性問題。
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有人認為既然我們現在搞市場經濟,那么德育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就是讓學生了解市場 經濟活動的具體情況,以及與市場經濟活動相關的觀念。于是他們讓學生去看市場,譬如看證券交易。或者讓 學生自己辦市場,讓學生在自己所辦的市場上叫賣或買商品。筆者并不一般地反對這些活動,學生需要學會在 市場經濟中生存。但是德育畢竟不是簡單地學做生意,或學習市場上的活動,今天的學生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生活,但他們是作為“人”在市場上生活。學習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做“人”,這才是德育的任務。
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被認為是新鮮的,其實不過是我們重新評價或認識的一些觀念。譬如,“競爭 ”、“效益”、“惜時”、“守信”等等。但是“競爭”、“效益”只是中性詞,無法作出直接的價值判斷。 競爭有正當的與不正當之別,效益也可能是個人的、集團的,而不是個人、集團和社會統一的。以善惡判斷為 基礎的道德教育,不能夠以這些中性概念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規范性概念。“惜時”、“守信”被視為與市場 經濟相關的新觀念,然而這兩種觀念可以說中國自古有之。因此它們也不是市場經濟特別的要求。可見,如果 把市場經濟對德育的影響僅僅看作引進幾個“新”觀念,那么在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領。
市場經濟也確實給我們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兩難問題,譬如等價交換,這是市場公平的基礎,然而它并不 能成為人際交往的普遍原則。又如,市場崇尚競爭,但它不能演變為生活中的弱肉強食。這些兩難問題,似乎 不能不使我們把經濟活動與道德活動加以區別。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場經濟與德育的距離拉遠。然而簡單地 對經濟與德育加以區分,對受教育者來說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為市場今天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基礎,而明天市場 又將是他們馳騁的“疆場”。對人來說不可能有兩種生活:一種是經濟生活,一種是道德生活。把市場經濟與 德育加以區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邏輯不通,于實際也不符合。
在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系上,膚淺的理解只能造成人們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若即若離”的感覺。這樣 德育就無法把握面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它應肩負的使命。
經濟活動既不簡單地就是道德活動,它也不是脫離了“人”的、純粹客觀的物質的活動,它是人的實踐活 動,而且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任何一種經濟活動,作為人的活動,總蘊涵著 人的一定的價值取向。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活動,總有一定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或反映著它的一定 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系,只能從一定的社會經濟與一定社會的時代精神的關系上才能獲 得合理的解釋。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系,或者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德育究竟提出了什么問 題,只能從人的社會“實踐”來尋求回答。
實踐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一個歷史概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活動的一個階段,因此, 對市場經濟及其相關的社會生活的理解,本身就應以歷史的觀點來加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任 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與這一前提相關的具體事實是:人是物質的、受肉體組織制 約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并不僅僅在于人有意識、有精神生活,而在于人與動物的生存雖然有同樣的物質生活 前提,但是人卻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這就是說,物質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人類的生存需要,如吃 、喝、住、繁殖等等是動物也具有的本能,但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雖然也是自然造就,但是人沒 有順從于自然的安排,而是在自然給定的條件下,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安排了自己生活。這才有了人類文明史 。
這中間有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和進行物質生產的,這一現實的前提不是他們可 以任意支配的;另一方面他們又在自然所規定的前提下能動地表現著自己。這就是說人在經濟活動中是作為主 體積極活動著的,可見人的經濟活動本來就與人的精神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類活動的最根本的目的,無 非就是要取得人對于自然的主體地位,使自身的主體性得以實現。所謂主體性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本質力量。馬 克思正確地認識到,物質的、經濟的活動與人的主體性發展的關系。他說:“工業的歷史和工業已經產生的對 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了的書本,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1]正因為人的活動 是有物質前提的,同時這種物質的活動又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人在這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 即社會生產力就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但是社會生產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脫離了人的純粹客觀的力量,社會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不僅是肉 體的、有體力的,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物質實踐中,所創造的生產力表現在兩 個方面:一方面人將自己在實踐所獲得的改造世界的力量物化在生產工具之中,使工具成為自己伸展了的肢體 ;另一方面是主觀世界得到改造的人類的“自我”,即得到精神升華的新人。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認 識了客觀世界的規律,這是客體的主體化;人以自己所掌握的客觀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這是主體的客體化。 所以生產力不是脫離人的純粹客觀的力量,而是人自身在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中所獲得的力量,同時人又把它 運用于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之中。物質生活反映了人,不僅因為社會生產力作為客觀的存在,所觀照的是 人,而且因為生產不是人單純地與自然進行的交往,而是人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結成了一定的關系所開展的 活動。經濟活動中的這種人的關系更是人自身的表現。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 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怎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 樣生產一致。”[2]既然生產、經濟活動是人的積極的自我表現,那么任何一個時代的生產、經濟活動,都有與 之相應的主體的、積極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有與一定的生產活動相應的主體的積極的精神表現,即一定的經 濟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主體精神。一定的經濟活動反映了一定的主體精神,一定的經濟活動又要求具有一定主體 精神的人。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非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發展、經濟關系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致 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也體現了一定的人的主體精神,筆者把這一精神稱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精神”。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人的一定的主體精神的體現,那么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也要求具有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通過德育來塑造具有這種精神的人,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現時代的德育提出的 根本性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是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關系的關鍵之所在 。
二、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
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要求德育培養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那么我們就必須搞清楚什么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向我們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 致性,因此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同樣需要運用唯物史觀來加以認識。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建立在人類自身作為主體發展已達到的成果之上。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的實踐中表現著自己主體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突然產生的,他只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這一歷史發展,同時也 不是人的抽象的歷史發展,而是與一定的生產力、一定的生產關系發展相一致的歷史發展。
以生產工具作為標志的生產力的發展、建立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上的經濟和人的發展的一致性是馬克思主義 的一貫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工具的發展出發,區分兩類經濟,并對人已取得 的發展,區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這一思想后來也進一步貫徹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中。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既有的歷史看,有兩類生產工具,即“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 工具”。“耕地(水等等)可以看作是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是指自然經濟的小生產基 礎上的生產力水平,文明創造的工具則是指現代大工業基礎上的生產力水平。他們認為“在前一種情況下,即 在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各個個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后一種情況下,他們則受勞動產品的支配”。 [3]在自然產生的工具的支配下,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正是這樣一種依賴關系,奴隸主、封建主甚至 可以把人降到生產資料之列。即便是獲得了人身自由的農民,也受著他們的分散的生產資料的束縛。自然經濟 條件下,人就是處在這樣一種受動的狀態中。封建時代西方的宗教倫理和中國以宗法為基礎的倫常道德就是這 種經濟的反映。在文明創造的工具的支配下,人與人之間形成了物的依賴關系,即“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 社會權力”。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形成了人的獨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會交換關系,全面的關系,多方面 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體系”。[4]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系,不是由于家庭、部落、地域這些自然的條件形成的 ,而是人通過物,即商品,并通過市場的現代形態而形成的。這就是說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人自己造就的 。人們在市場上通過物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系,雖然不免有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物的危險,但是“物”作為客觀 的尺度承認了人的自由勞動的權力;人們在人類的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前提下確認了“平等”,盡管這種 平等仍然可能掩蓋著不平等。從自然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實現了人從受動到主動的轉變,個人才能的自由發 揮才有可能,盡管個人才能的發揮,仍然要以對生產工具的占有為條件。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自發地發 展起來的市場經濟,的確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強調的。正是在這一歷史的物質的 前提下,馬克思才有可能發現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亞當·斯密提出的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之所以能 夠發揮作用,并超出“人間智慧或知識”,[5]就在于市場確認了每一個體,都可以以自己的勞動成為市場的主 體。“勞動致富”這句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給予了道德價值的肯定,就在于它反映了市場經濟確認的人在 勞動中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既有的生產力條件為前提。與此相應的作為生產力 核心要素的人的發展也要以歷史上既有的發展成果為前提。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把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的 重要成果繼承下來的同時,也要把每一個人在市場經濟中所獲得的主體地位、主體性繼承下來。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體現了人類自覺地創造解放自己的條件的社會主義運動的精神。我們今天所 進行的改革,仍然是貫穿于20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我們所搞的市場經濟名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本身就表明了這一點。可以這樣說,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追求自我解放的歷史。然而在馬克思主義 誕生以前,人們不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因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條件當時還不具備,因此, 這時人類社會是完全自在地運動著的。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得到正確地揭示,試圖 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置于人自覺地控制之下的社會主義運動便誕生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致性, 表明了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的:一方面人的發展、解放需要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只有 人的解放才有生產力的大發展。所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仍然體現著發展生產力、解放所有人這一 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價值取向。離開了這個前提,市場就會成為一個自發的市場,人就會受自在的運動的支配 ,生產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發展著。這就必然要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會阻礙人自身的發展 。
我們承認市場經濟是最先在資本主義關系中發展起來的,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承了資本主義經濟發 展的成果,但我們說我們搞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不同,就在于幾百年來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的關系下,是自 發地發展的,而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基于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規律的認識,是對于 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物統治人的揚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中,人不僅能夠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勞動,而且能作為主體對待自己的勞動產品。因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確認 了個人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雖然個人勞動的社會性的實現,仍然要通過市場交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 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所創造的產品的社會意義,而不為其物質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 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還不能不借助于物來建立人們之間的交往聯系,但是既然我們把搞市場 經濟作為主體自覺的活動,那么我們就應當能夠克服物統治人的缺陷,能夠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 教”。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就應當不是為了物而活動,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動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些市場經濟的經濟交往方式,不能成為道德活動的方式,因為在自 發運動的市場中人是受物統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作為市場自發性的揚棄,它既確認了個體作為市場活 動的主體的積極的方面,同時它又強調是人統治物,而不是物統治人。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 德育,一方面把市場經濟肯定了人作為獨立活動的主體的積極的方面接受下來,另一方面也要對人對物的受動 加以否定。這樣我們在思考市場經濟與德育關系中遇到的矛盾,便獲得了合理的解答。
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仍然是整個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獨特階段上的、具有自己獨特性的意識形 態。
最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正在發展過程中,那么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態。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 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進行的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那么它就是一個既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主觀世界的活 動,客觀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態,主觀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態。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也處 在發展過程之中,但是它與發展生產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變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當前學校德育相結合的思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體現了人,確切地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 ,自身主觀世界改造所獲得的新發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動,德育所應當塑造的人是社會實踐,尤其是經濟實 踐活動中所需要的人,所以當前的學校德育應當努力塑造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學校德育面對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這樣一種現實,就不能不進行相應的改革。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市場經濟與德育的 內在聯系,即兩者必須統一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那么我們就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出發來思考學校 德育的改革。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學校德育傳統。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進行學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 臨著如何看待既有的學校德育傳統的問題。這里的傳統不是指我們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德育遺產,而 是指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的學校業已形成的體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有人對幾十年 來形成的學校德育傳統發生了懷疑,以為市場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新觀念是與已形成學校德育傳統的觀念完全 相抵觸的。然而前面我們已經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對人類社會既有發展成果的繼承,同時也 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指導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的超越。這就是說,我們搞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 作為人類社會在數百年發展中所獲得的成果,是我們所要繼承的,然而我們所要搞的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它是對自發形成的市場經濟的超越。我們之所以能夠超越,恰恰就是我們已經建立起代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方 向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作為一定社會經 濟條件下產生的社會意識,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改革,不是 對以往實踐的否定,那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對以往幾十年形成的學校德育傳統的根本 否定。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學校德育傳統
[1] [2] 下一頁
的確曾經受到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盡管經過十多年 的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觀念已經被拋棄,但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仍然存在于我們的學校德育傳統中 。這一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方法,就是沒有從歷史已經確認的具有獨立性、具有自覺主體意識的人出發來思 考德育問題。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意識本來就應當是與自覺的道德主體統一的。我們所要改革的不是學校德育 傳統中體現的社會主義思想,而是不能把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到底的思想方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德育的主旋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整個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不是給主旋律又增加新的 一條內容,而是使主旋律滲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使得主旋律教育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并且是與人融為一 體的、活生生的。
熱愛社會主義的國家當然是愛國主義的核心。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傳統,愛國主義包 括對自己國家歷史與文化傳統的認同。但是國家不是抽象的,國家是由人組成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 式組織起來的現實的國家生活之中。人們不僅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認識自己的國家,更重要的是人們是從自 己的現實生活出發來認識自己的國家。愛國是一個民族大命之所在,但是人們不僅要從自己悠久的歷史、燦爛 的文化以及山川物華來培養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更要從現實的、充滿活力的共同的生活中獲得愛國的力量 。如果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便是對人民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認定,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確認每 一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使每一個人的主人翁的地位落到了實處。這樣我們的國家必定是更具 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愛的。愛國不僅是認識,更是行動。愛國就必須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精神,從而使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它應當是我們當前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 ,一些人對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發生了懷疑。有人甚至認為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根本不相容的。集體主 義教育面對著市場經濟實踐的現實,教育者不能以市場經濟有自己的一套原則,集體主義有自己的又一套原則 來搪塞受教育者,而且這也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這里面我們要認清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 系,既搞清楚兩者的聯系,也明確這兩者的差別,以及兩種不同經濟關系中的人。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依照馬 克思主義的觀點,人在市場經濟中通過物而獲得的獨立性,是對自然經濟中人的從屬性的依賴關系的否定。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否定了物對于人的統治,但是這一個否定必須以前一個否定為前提,集體主義依賴于集體而 存在。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真正的集體,是完全獨立的、富有個性的人組成的聯合體。沒有富有個性的 人,就沒有這一集體,當然也就談不上集體主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看,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 以物的依賴關系否定了人的依賴關系。這第一個否定中有個人與集體的對立,但卻是建立真正集體的必要前提 ;在第二個否定中個人與集體獲得了統一,統一的結果是真正集體的建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精神豐富了集體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是三位一體的,它們統一于社會主義思想,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 就是我們現時實踐著的社會主義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向德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德育與市場經濟精神的統一,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 表現出來的精神要求與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德育本來就應當是統一的。 
上一頁 [1] [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德育】相關文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德育08-07
燕子的精神——談《燕子過海》的德育滲透08-1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質與量08-0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08-1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08-1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08-1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說課稿08-17
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權制度08-0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人”假設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