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中學德育大綱》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 在諸途徑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 知識武裝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由此可以看出, 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雖然中學其他各科都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課那樣,整個教 學都著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課本質上應該是一門德育課程,義不容辭地應發揮其德育的 主渠道作用。
確立思想政治課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據
新大綱明確規定:“思想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 。”這一規定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思想覺悟 ,轉變學生思想,應該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 本環節。這種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 育的最佳時期,也是對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態度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抓緊 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他們的一生將產生重要的積極的影響。當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偏低,思想教育的難 度大,見效慢。由于年齡、生理等特點,以及思想認識社會閱歷等原因,中學生思想變化大,可塑性強。學校 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學校的各項工作包括各科教學,必須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烏申 斯基曾經說過:“在教學中應保持智力發展和道德發展的統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 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的重要體現。
那么,如何發揮思想政治課教育主渠道作用呢?我認為可以采用這樣幾條措施。
1.確立一個原則。
針對當前青少年學生思想狀況,應確立灌輸原則,提倡灌輸教育。所謂灌輸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國家的 教育目的、性質和任務,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列寧在《怎么辦 》中詳細闡發了“灌輸”原理,認為任何科學的理論都不可能在工人的頭腦中自發產生,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 和政治意識只能靠從外面灌輸給工人階級。同樣,今天正確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 內由中學生自發形成,只能通過“灌輸”。有意識有目的地讓先進的思想、理論、道德規范這股活水引向學生 的心田,為學生所掌握、內化,以使政治課具有導向和鑄造的功能。
2.采用兩種方法。
教材進行改革后,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隨之有所變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激發學生的熱情,擺脫學生被消極“灌輸”的狀態,讓學生參與實踐,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達到發揮德 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1)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教師要使學生置身于充滿愛的氣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 感染和熏陶。教師不應作過多的抽象地說教,而是根據教育要求設置教育情境,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為政治教師,上課時必須飽含豐富的情感,讓學生在愛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師在備課時 要注意備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的內容。其次,也是最關鍵的,講課要以情 動人,就如演員一樣,進入角色。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進行教育,使他們感到親切,也可以結 合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產生共鳴時,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機。最 后,情感的滲透還可以延續到課后,教師應該與學生多交知心朋友,經常與學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學生的思想 脈搏,并尋找恰當的機會,結合課文內容,在師生情感交融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通過與學生積極的 情感交流,可以調整和縮短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使知識交流借助情感交流達到應有 的效果。
(2)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思想政治課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當代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領域。“寓教育 于活動之中”,就是要讓學生有機會參加更多的“活動”,在動態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 課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這樣就能更好地發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們根據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組 織學生到社會上去調查、參觀、訪問,這就是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的一種方法。我們曾多次組織學生去看一看上 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大好形勢,訪一訪建設功臣們的事跡,畫一畫,照一照浦東日新月異的變化。學 生們感受很深,回校后,寫小論文,感到有話要講,有文可寫,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所寫的論文質量提高了, 思想教育的效果也達到了。
3.通過三個途徑。
(1)充分運用主教材作用,這是主要途徑。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著各科所不 能替代的獨特任務,那就是要針對學生的現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性,這是發揮德育功能 的關鍵。現有的教材經改革以后,較貼近學生的實際,注意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師在備課 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德育目標,并在課堂教學中將它突現出來。
備課要摸清學生的思想。這是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性、發揮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師備 課不但要備教材、教法,還要備學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確定思想教育的重點和方法,并根據實 際進行教學,使學生直接具體地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惡。如我在上 《公民》第二冊“喜、怒、哀、懼,人之常情”一節時,先簡單介紹了這四種情緒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圍繞 著課文中“由于生活條件,個人經歷,階級地位的不同,情緒也會有極大的差別,人的情緒也有其品質上的區 分”這一觀點,結合實例加以分析。講述了英雄徐洪剛,面對歹徒表現出充滿凜然正氣的怒,顯示出英雄的本 色,使學生對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為了個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沖動,這是無謂之怒。我又分析了 在日常生活中,為國、為民而喜的情緒,為國家和人民的災難、困頓而悲哀的情緒,使學生懂得,人的情緒與 國家、集體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培養愛國愛集體的情操。最后又與學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29”案件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憂,因何而怒,因何而懼,情緒像鏡子,表現出他思想覺悟 的高低”。現有政治課教材中大有潛力可挖,關鍵在于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注意落實德育方面的內容。
(2)加強時政教育,這是另一個途徑。現絕大多數學生對時事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了解國內 外政治風云的變幻,渴望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時事教育以其貼近時代,貼近社會,以其內容的豐富性、新穎 性及變動性,受到學生的重視和喜愛。
時政教學與學科教學有天然的內在聯系,利用時事政治充實教學內容,落實德育的要點。如在講解公民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列舉了盧灣區副區長祝文清受賄被判刑、著名跳高運動員掛靴后官到福建省體委副主任 倪志欽受賄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學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 法制教育。
(3)充分利用輔助教材,這是又一途徑。目前編寫成冊的輔助教材,具有可讀性和可行性。它貼近學生 生活,結合學生實際,針對性較強,避免了成人化的說教,使學生易于接受,深受學生喜愛。如:《中華傳統 美德讀本》,通過膾炙人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來教育學生,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的建設很有實 效。如“勤學”篇中,“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情而廢者十之九”,這些我國古代的格言,對培養學生 “以學為樂”、“刻苦惜時”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很有好處。“禮儀”篇,教育學生注意禮節,提倡文明禮貌 ,使學生極為受益。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找差距,談認識,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他們表示要弘揚傳統 美德,爭做時代新人。
我們只有將教材、學生、教師以及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的社會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充分展示各自的 作用,思想政治課不僅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勿容置疑地奠定了其德育主渠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