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心澆灌 育曲為直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既會面對部分成績好表現好的學生,也會面對一些成線差表現差的學生,前者就像筆直粗壯的樹木, 幾年后就能成材,后者猶如彎曲纖細的小樹,不扶直不增加養料就會枯槁。然而,面對前者大部分的教師會關愛有加而,對后者特別是在多次說教未風成效后往往會厭煩、鄙視,甚至放棄他們。盡管這類學生是少數,但必須認真對待和正確處理,否則既有礙他們自身的健全成長,又會影響到班級和學校的正常活動,甚至會危及到社會安定。因此黨校德育工作既要注意工作的細致性,更要注意工作的策略性,我校在轉化這類學生工作中,采取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
一、改變稱謂,融入愛心,從心理上接納他們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一個學生如果失去愛和尊重,那么他將很難健康地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在理解、尊重、愛護學生的情感基礎上,為他們創設一個信任、接納、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圍,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實施。
面對那些成績差表現差的學生,許多人習慣稱他們為“差生”,“雙差生”,使這些同學平日里在人前抬不起頭,一旦遇到老師的諷刺挖苦,同學的孤立、嘲笑,則會使他們本來自卑的心理更加自卑,甚至“破罐子破摔造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樣極不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作為一個初中學生,年齡不大又不小,既懂事又不全懂,特別是正進入生長發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導致他們心理活動極不穩定,行動上極易出“問題”,故稱他們為“問題學生”較合適。
而原先的“差生”或“雙差生”稱謂就好像一堵墻,阻隔著心與心的溝通,改變稱謂,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面對一個“問題學生”,你可以明確地告之其思想或行為已出現了“問題”如不愛學習,搗亂課堂紀律等,這就好比一個人生了病,有了病就要找醫生治療,現在老師就是醫生,你就是病人,只要聽醫生的話,吃藥打針配合治療病就會好,醫好“問題”還是個受歡迎的學生。這種不歧視,不冷淡他們,反而接納、愛護他們,關心、幫助他們的做法,有利于學生心理的轉化,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展開。
二、找出“問題”,查明“病”因,思想上幫助他們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和熱情。但由于初中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經驗,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習氣,也許一些人行為上已出現偏差但還不知曉,這時如果及時指出問題及其后果的嚴重性,就能避免事態擴大,起到警醒作用,因而,面對每一個“問題學生”必須查明各自“病”因,對癥“下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好地激發他們向上向善的心理。
我校每學期開學之初和期中考試之后,都會由政教處組織召開兩“問題”學習班。各班班主任根據學生表現,經過全班同學的評選,選出1~2名“問題學生”,參加學習班學習。政教處首先幫助他們分析,什么是“問題學生”?自己為什么會成為“問題學生”?成為“問題學生”又有什么不好?然后讓每個“問題學生”仔細查找,自己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哪些方面容易出“問題”?今后怎么做?最后要求“問題學生”把在學習班受到教育的感受,想法寫下來交至政教處,這份材料作為以后對其進行個別教育的依據。
三、制訂措施,“德治”“法治”,從行動上約束他們
盡管“問題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對老師的勸告,他人的幫助都有趨向接受的內在傾向,但由于其自身心理上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狀態加上外界因素的誘惑,不能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使自己的行為難免出現反復,甚至多次反復。因此必須制訂相應的措施,從思想上行動上約束他們,“德治”、“法治”雙管齊下,最終達到預期目的。
首先,將“問題學生”備案。政教處設計一分表格,如圖:
班級 姓名 違紀紀錄 1 2 3 4
對每個“問題學生”作好必要的記錄,再根據“問題學生”自己所寫的感受,政教處經常聽其言,觀其行,盡量尋找“閃光點”一有進步及時鼓勵,改正“問題”不再反復,就可以撤卡,若有違紀現象,作好記錄并及時說理教育,連續三次違紀,就要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
其次,對“問題學生“實行不對稱處罰。若“問題學生”與非“問題學生”發生矛盾并反映到政教處,兩者所犯錯誤一樣,對后者可能教育一下就無事,對前者也許會采取一些強制性措施,讓其知道作為“問題學生”更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最后,“問題學生”必須經常到政教處匯報思想,談認識、談表現,并組織本班同學進行核實、監督,一直到大家認為其表現較好可以撤卡為止。如果一個“問題學生”不思悔改,連續三次進學習班,政教處對其將通報全校進行批評,另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
當然,轉化“問題學生”僅靠學校工作是遠遠不夠的,不需要家庭的關心,社會的關注,因為家庭成員的劣習或家庭結構的劇變,社會的不當輿論導向或某些不正之風,都可能引起學生的不良行為,或使“問題學生”出現反復。因而轉化問題學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才能奏效。
雖然轉化“問題學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整個社會的主要力量還是表彰道德行為,譴責不道德行為,因此在這種壓力下,大多數“問題學生”最終還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工作做細,方法得當,持之以恒,只要做到精心澆灌,就一定能育曲為直,育直為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