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強校外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一、挖掘德育資源,抓好高標準德育基地建設
我省各地還根據形勢需要和學生實際,不斷改善基地設施,積極挖掘教育內容,努力改進教育方法,在強化德育實效性上下功大,基本實現了“一個基地一 種特色,一次活動幾點收獲”。1993年,我們在全省開展了“德育基地一日”征文活動,?廣大學生積極響應,寫出了大量的心得體會文章,其中有120多篇獲得省級獎勵。從學生的征文中可以看出,德育基地的育人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二、部門密切合作,積極開展社會教育活動
1993年以來,根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我們進一步要求中小學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按照省上的要求,各地中小學開展了“三訪五問”社會調查和“當一天工、農、兵”社會實踐活動(即:訪工、訪農、訪個體工商戶;問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問效益增長、收入增加和企業虧損、入不敷出的根源,問曾經克服的困難和面臨的問題,問適應競爭、勤勞致富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問他們今后的志向和打算。到工廠、農村短期勞動鍛煉,當小交警和軍訓)。結合“三訪五問”活動,各地還不同程度的開展了“問問下海經商者”、“問問勞模想些啥”、“從當今世界之爭是科技之爭談起”、“從發達地區人們出商海入學海談起”、“我是怎樣把今天的學習和實現未來理想結合起來的”等系列訪談、講座、演講活動。
通過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從對勞動的苦與樂的分析、比較中,從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思索中,學生看到黨的政策的英明,也體會到了學好本領、增長才干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激發了學習熱情。實踐再一次證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在學校的“小課堂”里接受理性的教育,而且更需要引導他們到社會大課堂中去鍛煉,去熏陶,使他們養成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好習慣。
三、落實社會責任,優化校外育人大環境
1995年7月,?我們抓住全省宣傳部長會議決定在全省實施精神文明建設“八 大工程”的有利時機,省教委將中小學德育工作情況在會上做了全面匯報,并就如何健全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教育網絡和如何落實社會育人責任等有關問題提出了具體意見。這些意見,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地的贊同和支持。延安市在中小學校內普遍興辦了“文明市民學!,西安市根據學生實際編寫了《中學生八大工程讀本》和《小學生八大工程讀本》。各地干部、群眾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出現了一個全社會支持學校德育工作、關心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好局面。我們一手抓德育工作社會化進程,一手抓精神污染的治理。從大規模的“掃黃打非”、“除六害”,到學生告別歌舞廳、錄像廳、電子游戲室,我們一步緊跟一步地一抓到底。首先是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法制教育宣傳,并協助省人大開展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陜西省中小學保護條例》等專項執法檢查,整頓治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問題,依法保證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我們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安排好中小學生節假日活動的通知》精神,各地積極為學生開辟了雙休日書畫苑、圖書角、健身游樂場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學習、娛樂場所。學生的校外活動更為健康,更為充實。
四、開展家長培訓,力促家庭教育上水平
----在全省特別是農村地區開辦“家長學!,系統地進行家教知識培訓。
----改進家訪制度,提高家訪效能。我們把家訪列為《陜西省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基本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在家訪活動內容上作出調整。
----建立“學校----家庭聯系簿”制度。家訪的次數畢竟是有限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密切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加大家教知識宣傳力度。我們一方面繼續辦好《家教指南》報,努力擴大發行量,一方面在廣播、電視上開辦“家教天地”等專欄節目,讓人們在茶余飯后學到更多的育人知識,促進社會育人水平的不斷提高。
【加強校外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氛圍】相關文章:
營造良好的教室氛圍----班容特色設計08-23
如何營造良好的高中英語學習氛圍08-18
注重管理“氛圍”的營造08-17
營造和諧氛圍關愛學生發展08-24
如何營造高中舞蹈課堂的活躍氛圍08-19
營造樂學氛圍 實現快樂學習04-10
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培育班級精神,營造文化育人氛圍09-22
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08-23
良好班風的營造交流材料06-01
淺談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