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實施中對老師的要求
新課程實施中對老師的要求跳馬鄉中心學校 肖維
新一輪國家基礎課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勢遍及我們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庭。剛剛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賦予我們教育和教師以更加艱巨而又光榮的使命: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創新人才”,而且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如何適應時代潮流,肩負起這樣的歷史重任,對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新型教育轉軌而且本身是從傳統教育下培訓出來的廣大教師來說,無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來勢強勁,迅猛異常的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廣大教師、學生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教師的作用是什么?老師應如何創新?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堂生活?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班級生活?
一、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
教師的情感應該是善良的,有健康的師德,拒絕“懲罰式”的教育。
人才不是在課堂里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學校應有的氛圍里熏陶出來的,學校需要名師。
我們不應停留在老師和學生是“一桶水”和“一杯水”和關系上自鳴其樂,而要追求的是“一河水”和“一滴水”的關系。要有創新唯有源頭“活水來”。
老師不應該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而是與學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討業、解決惑的主動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是“學習的共同體”。
老師不能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識、人格等諸多方面的絕對權威上,而是與學生完完全全平等的。如果有優秀也僅僅是樂隊的首席,但絕不能把自己當作樂隊的指揮官。
教室是個容許出錯誤的地方。我們應該容許學生出錯誤。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因為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他們才來到學校,才進入教室,才需要我們老師的指導,然后自己去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去究正。我們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容許學生犯錯誤的教師。
二、教師的作用是什么?
老師能給與學生知識,但不能替學生接收。
老師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但不能為學生的所有行為負責。
老師能告訴學生怎么分辨是非,但不能代替學生做出選 擇。
老師能為學生奉獻濃濃的愛心,但不能強迫學生照單全 收。
老師能教學生與同學之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不能強迫學生一定要這樣做。
老師能教學生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重學生一樣受人尊 重。
老師能告訴學生真摯的友誼是什么,但不能替學生選擇朋友。
老師能對學生談人生的真諦,但不能替學生贏得自己的聲譽。
老師能提醒學生煙、酒是危險的,但不能代替學生對它們說“不”。
老師能告訴學生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證學生遠離它。
老師能告訴學生必須為人生確定崇高的奮斗目標,但不能替學生實現這些目標。
老師能教給學生做人的優良品質,但不能確保學生成為善良的人。
老師能責備學生的過失,但不能保證學生因此面成為有道德的人。
老師能告訴學生如何生活的更有意義,但不能給學永恒的生命。
能肯定老師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學生最美好的東西,但不能給予學生前程和事業。
老師能為學生做很多很多,因為老師愛學生;但是老師和學生都要明白,即使老師愿意永遠和學生在一起,還是要由學生自己做出許多重要的決定。為此,老師只求燦爛的陽光永遠照亮學生的人生之路,使學生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三、我們在改革的大潮中應主動改變什么?
我們不應該再迷信我們的知識和由此而產生的在學生面前的知識權威,不應該再在世俗所謂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花環桂冠下和由此而產生的在學生面前人格上的絕對權威,我們應該深深的反思我們自己:思考我們的知識,思考我們的人格,思考我們的行為,思考我們的靈魂,思考我們的所有------是不是至高無上?
我們需不斷的完善我們自己的知識。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更替的、發展的,我們有理由不去學習新的知識嗎?沒有。我們既要完善我們的專業知識,掌握專業知識的完整體系,了解專業知識的最新發展方向。我們還須要學習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來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我們很有必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體味這句話,實踐這句話。
我們必須改變對學生的教法: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需要了解的知識、掌握的知識、理解的知識,固然離不開老師的指導,但更需要融入自己親身體驗的心理過程和身體過程。在這種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情感,改變自己的態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會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提高能力。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與“學”的雙向過程,我們不能以教代學,不能一教到底。
我們必須改變對學生的看法。老師知道的學生不一定不知道,學生知道的老師不一定知道。學生很多想法和看法雖然看上去有時有點幼稚,但正是這點幼稚,可能醞藏著新的發現、新的創造,這就需要老師的大膽發現和細心呵護。
我們必須改變對課堂的理解。課堂不應再是老師在講臺上一味的循循善誘的說教,而應該有更多學生的參與,甚至有時要充許學生有秩序的“混亂”。要鼓勵學生敢于向老師挑戰,鼓勵學生敢于向書本挑戰,鼓勵學生敢于向學習權威挑戰,鼓勵學生敢于向自己的過去挑戰,鼓勵學生想到的把它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在過程中體味到學習的艱辛和更多的樂趣,同時為自己不斷的在學習過程的長河中拾掇屬于自己的浪花,這些無數的浪花才是每一個學生人生中真正需要追求的東西。
四、我們需要營造什么樣的課堂生活?
提供機會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改傳統的秧田式的座位排例為梯形式或馬蹄形排例,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提供空間。
改革傳統的教案書寫方式(即以知識的單一傳授為主線),嘗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
在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面對問題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答案。課堂教學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樹立長遠的教育目標,而不是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某一個知識點上。
教師應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相聯。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兒童原有經驗基礎上的。
——作業的設計要豐富多樣,不要強迫學生做過多的機械式的訓練。倡導學生作多樣的方式如繪畫、語言、符號、文字等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
——教師應走下講臺,深入學生中間對學生施以個別輔導。
——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傾聽別人的觀點,尊重不同意見,不固執己見。
任何時侯教師的言語都應富有激勵和啟發。應努力去發現學生對答中能夠給予肯定的東西,并巧妙地維護學生的自尊。
應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任何時侯的評價和小組活動都應給困難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注重學科間的相互協作和溝通,發揮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和相互促進作用。對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學習態度、行為規范進行嚴格訓練,以形成良好的習慣。
承認并尊重學生發展存在的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人格上不進行“分數排隊”,淡化學生人際間的比較。差異是一種財富,學生表現出來的差異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嘗試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以反映學生學習的進步歷程。
五、我們需要建立什么樣的班級生活?
與學生共同建立一個信念:這是我們的班級,我們應當努力使之變成最好的。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設計班級的形象與精神追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體驗。
變革原有的班干部設置,嘗試建立班級事務委員會,并引導學生自我選擇、自主管理事務,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機會,同時學會從其他同學提供的服務中汲取營養。
班會要創造機會提供一個學生們的想法受到認真對待的場所,讓學生通過學會在集體中間表達自我而養成自尊。教師要竭力營造一個道德集體,作為外在的支持,來滋養、鞏固學生正在形成的良好品格。
嘗試建立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的各種班級小社團,要盡可能發現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盡力捕捉他們身上表現的或潛在的優勢。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展,幫助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特色和鮮明個性。
拓寬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如書面作業、墻壁作品以及課上、課下自我才華的展示、交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敢于否定所謂“權威”的定論,敢于奇思妙想。
教師應學會欣賞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并及時提供支援。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并耐心地回應。與學生溝通時,表示尊重和關懷,不要忽視有特別需要和需要多些指導的學生。
教師應學會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新課程要取得長久成功,必須依賴學校之
[1] [2] 下一頁
外的力量;學校與社區共同努力,來滿足孩子們的不同需要。通過成立“家長團”,為孩子的發展提供多方支援,逐步形成學校、家庭、社區、學生的教育“共同體”。
上一頁 [1] [2]
【新課程實施中對老師的要求】相關文章:
在新課程中實施“四步循環教學法”08-24
實施新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08-24
高一語文新課程實施體會08-17
美術新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控制”03-29
淺談數學新課程中的課堂討論08-19
對新課程化學實施同課異構的幾點體會08-20
新課程中的三維學習目標08-18
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構筑開放的教育08-25
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誤區08-26
淺談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