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關于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黃美蓉
【摘 要】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網絡環境下得以實現。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具有學習內容問題化、學習過程探究化和學習活動網絡化的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重視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習組織形式的設計、學習基本步驟的設計和教師指導策略的設計。
【關鍵詞】 網絡;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1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在運用網絡優勢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學生在教師指導與支持下,以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研究性學習是比較適合在網絡環境中進行的,網絡能解決研究所需的大量資源,能幫助學生建立小組協作,能使教師實現個別化異步指導,能使學生與校外專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聯系,能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網絡環境下得以實現。具體表現為:一、網絡技術有利于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理想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這類技術為學習者主體地位的落實、學習主動性的激發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與行為方式的基礎。二、網絡信息資源的海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研究性學習材料缺乏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如何使用、發揮其作用的問題。三、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和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得學習者可以更為高效地檢索有關信息,并獲得信息判斷、篩選等能力的鍛煉,從而有效保證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四、網絡的交互性為研究性學習者提供了更為開放的互動對話環境,并使每一個獨立個體的話語權得到尊重,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現實。五、網絡的超時空性,迫使課堂格局發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夠實現彈性更大的自主學習,教學民主有可能發展為必然。
一、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網絡只是環境,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1. 學習內容問題化。根據各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由教師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研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 學習過程探究化。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學習過程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 學習活動網絡化。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二、網絡環境下研究性教學的設計
1. 學習任務的設計
(1) 解決問題的設計。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綜合主題式研究性學習方式,選擇與兒童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表達交流成果。教師通常提供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依據,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者內外部世界的積極互動,養成屬于他們自己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真正把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2) 真實性任務的設計: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提倡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選擇真實性任務。真實性的任務可以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習者用“真實”的方式應用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他們是相關的和有意義的,這也是維持學習動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 學習組織形式的設計
學生學習的組織形式通常有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群體學習幾種,小組學習是基于網絡環境的研究性學習的較好組織形式。實踐顯示,學生在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協作小組中學習,其效果遠遠優于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與個別化學習相比,協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合作學習小組一般由研究興趣相近的學生自愿組成,每組3-6人。各合作小組在選擇研究問題時,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各小組研究課題互不重復,其成果豐富多樣,經交流展示,將拓寬同學的視野。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各小組制定研究計劃、討論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務、收集整理資料、參與實踐活動、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討交流階段,合作小組或對自己的成果補充內容或征求別人的意見,或對別人的成果提出建議,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啟發、交流補充,各抒己見,使每個小組的成果更完善。
小組合作學習形成了“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將傳統教學的師生之間單向交流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3. 學習基本步驟的設計
在實踐中,我們對基于網絡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確定研究的范圍
活動目標:一、小組成員商議確定本組的研究范圍,確定本小組研究的課題方向。二、學會用搜索引擎,用網絡尋找信息。三、小組成員確定個人所承擔的主要任務。
主要活動計劃:一、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二、學生參與后,讓其自行組織成各個活動小組,推選出組長。三、學生學會用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搜索。
第二部分:進一步收集信息,澄清問題
活動目標:一、學生學會對資料的檢索與分類,粗略整理搜集的資料。感受到網上收集資料的樂趣,主動參與探索問題、研究問題。二、學生學會在BBS留言,發布自己的觀點。三、引起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注意,激發嚴謹地研究問題的熱情,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愉快。
主要活動計劃:一、各課題組在課題文檔留下課題的初步研究方向。二、學生網上收集、摘錄、保存網上的信息資料,并對各種資料進行分類,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可對網上的信息、資料進行篩選,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三部分:制定課題方案
活動目標:一、撰寫各小組課題的開題報告。二、展示各小組課題的課件,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主要活動計劃:一、教師指導開題報告的基本樣式,提供有關學生所做的研究報告供學生學習參考。二、學生學習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在公眾場合(現實與網絡)展示開題報告,聽取大家的意見,進行改進。
第四部分: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活動目標:一、學會設計調查問卷并著手實施。二、學會調查、記錄、采訪,進一步細化整理各類相關資料。三、培養學生執著精神,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主要活動計劃:一、實地考察訪問有關研究的內容。二、訪問有關部門,聽取專家的意見。三、進行問卷調查,對問卷進行分析。四、指導學生拓寬思路,通過更多途徑獲得有關知識。
第五部分:撰寫結題報告
活動目標:一、完成結題報告和研究性學習的體會文章。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學習習慣。
主要活動計劃:一、確定結題報告的框架及所需資料。二、撰寫結題報告和活動體會。三、將結題報告上傳給網上的指導教師,請求指導。四、匯總各方面的建議,修改結題報告。
第六部分:結題與總結評價
活動目標:一、舉行結題活動,展示研究成果。二、宣傳研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校更多的學生和老師加入研究性學習的隊伍。
主要活動計劃:一、小組分工合作,完成結題報告、課件的制作和展示。二、把有關論文和活動體會及活動記錄制作成網頁,進行網絡展示。三、進行論文答辯。四、組織匯報活動,向全校師生匯報。
4. 教師指導策略的設計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常要求學習者自己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教師可以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認知資源和知識,作出適當的決策。
(1)由于學習資源的極大豐富,教師在篩選、組織、傳遞學習資源方面的指導作用特別重要,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講臺上的圣人”轉變為網絡知識海洋中的“導航者”。
(2)為了使指導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或補充片面的認識。
(3)加強“異步”指導。在這里的“異步”指導是指教師對各個研究小組進行的個別指導。個別指導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通過電子郵件異步非適時地實現,也可以通過Internet上的在線交談方式適時實現。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教,也可以得到教師的即時講解。
【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幾點思考08-24
關于建筑環境問題的幾點哲學思考08-18
網絡環境下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08-18
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08-21
關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點思考08-24
對企業稅收籌劃的幾點思考08-18
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幾點思考08-25
學校情感德育的幾點思考08-20
關于地理美育的幾點思考08-20
初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