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瑞吉歐教育經驗看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向
從瑞吉歐教育經驗看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向文/田 方
摘 要:瑞吉歐教育體系被認為是幼兒教育的典范,并在當今對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基于瑞吉歐教育經驗,從文化適宜性的角度對當前的幼教改革做一反思,探討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向應然之路。
關鍵詞:瑞吉歐;文化適宜性;應然之路
一、引言
瑞吉歐教育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一個公共的兒童保育體系,包括一套特殊的、創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念、學校的管理方法以及環境設計的想法,它被視為歐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并在當今對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瑞吉歐教育體系提倡兒童—教師—家長三中心,學!鐓^—社會三個環境相融合的理念,兒童是社會的一分子,是社會與文化的參與者、文化的創造者、主動的學習者;注重將環境作為幼兒的“第三位老師”;考慮教育的邊緣因素,即空間、環境、家長、社區的作用等,其中包含對幼兒、教師、環境、活動、關系等眾多復雜因素的思考。
二、基于“文化適宜性”探尋學前教育發展的應然之路
1.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學前教育都不能對瑞吉歐教育體系進行技術性的復制
自從上世紀,東西方的教育者提出“要把兒童的發展放在第一位”以及“一切為了兒童發展”等口號,瑞吉歐的教育體系就完美地闡釋了這一理念。加德納曾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序言中指出:“它是一系列的幼兒學校,在這些學校中,每個孩子的智力、情感、社會性和道德潛力都得到精心的培育和引導。學校的主要教育手段和工具吸引著孩子們在一些誘人的長期方案中流連忘返,這些方案都是在優美、健康和充滿愛意的環境中進行的!笨梢,瑞吉歐教育體系對于幼兒的關注及尊重。瑞吉歐教育體系根植于意大利的文化和政治土壤,教育者、家長、社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和密切的合作關系,可以看出一種特定的文化和獨特的價值觀念孕育了瑞吉歐教育系統,因此,瑞吉歐教育體系是文化適宜性的產物。
教育本身依存并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實踐除了應該接受教育理念的指導外,還要受社會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及師資水平、物質條件、社區資源等因素制約。中國尚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家長面臨巨大的社會和工作壓力,很難像瑞吉歐教育體系下的家園合作那么密切,此外,由于人口多,密度大,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社區文化,在家園和社區三者之間的合作就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并不可能復制瑞吉歐先進的合作共育模式。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借鑒其精髓,發展適宜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朱家雄(2004)教授曾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好的幼教文化,各種不同社會文化中應該會有與其相適宜的幼教課程,中國人應該也必然會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幼教課程。”例如,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向瑞吉歐學習如何運用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去研究兒童及其工作,去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從而提升幼兒學習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激發家長和社會人員積極參與。還可以向瑞吉歐學習如何運用各種視覺的和圖片的表現形式,讓兒童通過觀察獲取繪畫經驗,通過想象或創造去提升繪畫的愿望和能力,讓教師去解讀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從而與兒童更好地溝通等,這些都是要立足于自身的實際,走上“應然”的道路。
2.立足社會現實,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都必然要走上一條適合本土的應然之路
從瑞吉歐教育的由來及發展過程看,瑞吉歐教育模式是順應意大利的社會和時代需求,吸收先進教育思想形成的先進方法,且不斷以自由、開放和平等的思想內核促使自身進一步完善。民主合作的組織管理,教師、兒童和家長關系互動,方案教學,記錄和環境等融合于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是瑞吉歐教育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應然發展趨向,取決于幼兒園教育的目的,反映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終的目的所制約的,而這些普遍的和最終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會確定下來的。
我國自古是一種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傳統,政府在公共決策方面具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更強的影響力。在組織參與方面,民眾參與度不高,一些能夠參與的社會組織由于自身性質的原因,其功能受到一定限制和壓抑。由此,在民眾之間很難形成一種橫向討論,而更多是自上而下的關系。潘月娟(2006)曾指出:“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外在的要求與限制逐漸內化成為我們自身的一種被動與依賴,我們已經習慣于被別人安排,習慣于被他人支配,我們更多的是等待他人來為我們自己的權利與責任負責,更多的是在既定框架之下思考問題!崩,在應試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幼兒園常出現小學化的傾向,這就是社會文化和現實的產物,家長習慣性地會在幼兒回家后問問:“你今天在幼兒園學了什么本領?”幼小銜接的階段,多數大班幼兒都要面臨入學考試,大班幼兒的讀、寫、算能力必須提高,幼兒教育小學化雖不符合兒童自然發展,但是家長并不排斥,因為它有利于兒童快速適應小學教育的模式。上述的這些現實情況都不能簡單地去批判,要把教育放在各種關系中去思考,既要符合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也要盡可能地符合兒童發展的規律,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幼兒教育改革為的是解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在計劃和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可能只簡單地套用外來的教育模式,實現學前教育的改革,要探尋本土化的道路就必須立足于本土教育實踐,因地制宜,使教育能在兒童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社會要求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發揮切實的作用。
三、結語
對于瑞吉歐教育體系的借鑒是可取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明確:“借鑒之處與自身文化和現實應該怎樣融合”的問題,其實首要的問題應該是使學前教育工作者從瑞吉歐教育中獲取靈感、得到感悟,再從本國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現實出發,進行自下而上的反思與溝通,最終解決本土問題。李輝(2008)曾指出:“從文化學的角度看,幼兒教育改革實質上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而文化變革正是這場變革的實質內容!瓘娀陨碓械奈幕厣,同時包容外來文化,這應該是令中國幼教文化保持活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明智選擇。中國人有條件、有能力也有可能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幼教課程!币虼,從瑞吉歐教育體系的成功可以看出:幼兒教育的發展就是要靠政府、學者、幼兒教師和社會群體四者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及社會現實才能進行的深層次的、廣泛的、自下而上的,以兒童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性探討。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社會需要何種的人才決定了我們要走上何種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朱家雄。瑞吉歐教育經驗能給我國幼教改革帶來什么啟示[J].幼兒教育:瑞吉歐教育經驗研究專輯,2001(06)。
[2]朱家雄。向瑞吉歐學習什么[J].幼兒教育,2007(04)。
。ㄗ髡邌挝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
【從瑞吉歐教育經驗看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向】相關文章:
學前教育經驗交流04-26
學前教育經驗交流材料08-19
學前教育發展情況匯報08-17
學前教育國培計劃總結11-25
學前教育經驗交流2篇04-27
縣學校教育發展經驗交流04-14
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心得范文(精選6篇)10-20
學前教育國培學習心得范文11-07
旅游發展經驗交流06-03
實驗中學教師學前教育經驗交流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