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向新的教材觀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任務和要求進行教材改革,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我國現有的學校教材體系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這首先需要教材編寫人員和廣大教師建立新的教材觀。
一、教材改革的知識觀:走向主客觀的統一。
中小學課程和教材,從某種程度上說仍然承載著兒童大部分的精神發展,無論是能力還是觀念態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對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知識就是力量”,英國哲學家培根的教誨對我們仍然是一種警示和鞭策。今天的課程改革,關注能力的提升、人生價值的確定,乃至個性的良好發展,但這一切并不能使我們忽視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任何課程改革,如果失去其知識的追求,可能最終將失去自身的價值。
對知識的觀念變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
20世紀有影響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1958年發表的全面體現其哲學思想的著作《個人知識》中,對傳統的主客觀分離的知識觀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把知識看成是一種求知的寄托,將知識所具有的內在的美視為知識的理性內核,還原了知識所具有的熱情的、個人的和人性的成分。同時,他認為知識具有默會的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傳的,因而他認為知識也是具有個人性的。正如學會騎自行車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最終使自己騎在車上不致摔倒,這種技能也是知識的一種,而它的不可言傳性卻是不言而喻的。知識不是主觀的,是客觀性與個人性的結合。波蘭尼這種關于知識的看法對課程和教材的知識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主客觀全面的立場上來重新定位知識的價值變得非常必要。
新一輪教材改革,不僅需要關注那些被稱之為“共同知識”的客觀的、邏輯的、共同的知識,這些知識以間接經驗為主,具有明顯的可傳遞性,是我們以往構建教材內容的知識主體。而今我們更需要關注那些被稱之為“個人知識”的主觀的、情境的、默會的知識,這些知識以直接經驗為主,主要靠個人的體驗和領悟獲得,具有明顯的不可傳遞性,常常因遭到忽視而無緣于中小學教材,所以更值得倍加關注。這種個人知識進入中小學課程領域,將直接引起我們學習觀的轉變,關注學生從直接經驗中進行學習,關注學生建立主動的、探究的、體驗的、建構的學習方式。
按照新的知識觀,教材內容的選擇就要堅持雙重來源,一是文化傳統,一是生活實踐。堅持文化傳統,以文字、符號、表象等反映我國和世界優秀的文明精華,使學生獲得人類共同的知識,這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教材體系中都能找到明顯的印證。以先進的學科觀念審視教材的知識體系,重視結構化知識的意義和功能,對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和網絡,促進知識的靈活運用、觸類旁通,這些都是教材設計要堅持的方向。堅持關注生活實踐,則意味著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實踐,提供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去操作、去體驗等,從而使學生獲得其中存有的屬于個人的默會知識。
二、教材改革的學生觀:改善學習的教材設計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自立、自主、強烈的“我要學”等主體意識,最終將導致走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材設計。教材設計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和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走出那種單純以學科規律為導引的傳統的教材設計,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
對教材設計者和教師而言,學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動的受體,而是對教材進行能動的實踐創造的主體;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對教育經驗的完美的預設,而要為學生留有發展的余地,使教材編制過程本身延伸到課堂和學生的學習之中。以往教材的設計,對學生因素考慮欠缺是顯而易見的。一些學科的教材受到難度和深度等限制,僅僅是教師“教”的材料,離開教師的幫助,學生對教材的學習和理解常常產生不可逾越的困難。作為學生學習活動主要媒介,教材要成為“學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對學生的親和力。教材要提供豐富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出發并體現這種已有經驗和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思考和研究的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從學科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提倡主動的、建構的、體驗的、發現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創造天性,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創造性和個性化,是教材設計以人為本的基本準則。過去,教材編制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精選那些確定的無疑的知識或理論,教材對學生來說,成了一個權威知識發布的載體。這種只吸收確定知識的教材編制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啟發學生質疑、求異的心理取向,而這種敢于質疑、求異的心理取向,正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內核。沖破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以現代教育理念指導教材的編制過程以及教材的教學過程,是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教材革新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教材設計要鼓勵學生提出個人的創造性的意見,適當地強調學生個人的鑒賞感悟,學生富有個性的個人體驗、感情和想象,以及這種個性化感受、見解和啟示的發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對統一的所謂“標準答案”的片面追求。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培養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與別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開放性、對事實的尊重、愿意承認不確定性、批判地思考,等等。
三、教材改革的教師觀:改進教學策略的教材設計。
教學過程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學生和教師都是主體,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的專業創造,滿足教師的教學創新,引導而不是禁錮、規范而不是限制教師利用教材對教學進行建構和創造,是教材編制不容忽視的問題。教材編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教師提供“法定”文件,讓教師屈從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為教師的教學服務,為教師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教材無論編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創造的對象,是教師在教學活動時需要加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盡管它是一種主要的資源。
尊重教師對教材的能動創造性,將扭轉教材編制者和教師對教材的傳統認識,建立更加開放的、科學的和人性化的教材觀,將給教材設計和編制帶來新的方式和方法。
教材的呈現方式應考慮教師的需要和創造,應改變那種將所有事實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現的方法。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給教學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師的“圣經”,而是教師要去加工和創造的東西,教材設計要有意識地引導教師能動地乃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
對教學策略進行開放性的設計和建議,是教材設計的重要任務。現代教學論的研究為教材設計帶來了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如主體性教學、探究——發現教學、合作性教學、反思性教學,等等,這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的設計中應得到充分的體現。單純規定和建議教學方法,會窒息和扼殺教師的教學創新,因此,教材要引導教師形成開放的、創新的教學方法思想。
開放性的教學策略要求教材不僅要關注呈現作為結論的知識,更要注意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注意概念規律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創新和發展過程,力求改變重結論輕過程的問題,注意體現學科的思想方法、學科探究活動的規律、技能和技巧。
四、教材改革的技術觀: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
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動力。信息技術作為教育工具以物質實體和操作程序進入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引起了教學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負載在教育工具上的科學因素以理論或思想觀念的形態進入課程與教學,影響到我們關于課程、教材、教學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影響到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等等。
中小學教材是課程的主要承載體,是組織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媒體。我們對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的范圍,而是指以文字教材為主體,包括音像與電子教材以及網絡上經過加工和組織的信息。教材從一種被認為是靜態的信息,開始逐步包含動態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不可能承載全部的教學任務,教材的范圍可以說是大大地擴展了。
充分考慮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發展的教材設計,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學生對世界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學形式更加活潑,提高學習效率。這種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的教材將不可避免地沖擊乃至改變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面臨巨大的挑戰。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一直是教育先哲們和當代教育實踐者們的追求,這種追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都是50人左右甚至人數更多的大班教學的情形下,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交互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似乎又帶給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以新的希望。
預見信息技術發展對教育和課程將帶來的變化,教材設計也必將做出重大的改變,教材的觸角將迅速延伸到多媒體和網絡,動感的、交互的多媒體教材將成為教材開發的新領域。計算機本身已不單純是一門課程或技能,而是與所有課程有關的課程工具。
五、教材改革的整體觀:走向統整的境界。
建立綜合化的、整體的、整合的或統整的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標,如何在教材設計和編制中貫徹統整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擺脫以往教材巨大的物性化的學科慣性,而走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人性化設計的關鍵。
教材的統整,要求樹立學科教材改革的整體觀。明確學科教材在教材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科教材設計需要更多地研究學科規律和適應各學科的普遍規律的相互關系;研究和把握學科之間知識、技能的遷移和橫向聯系,研究和把握知識的局部和知識的整體之間的關系,切實增強教材整體性,注重學科內的綜合和學科間的整合,需要防止學科分化過細、彼此孤立隔離、內容重復和脫節。
教材的統整,要求既要克服學科本位的狹隘的傾向,也要防止學科教材非學科化的傾向。教材設計要兼顧三大要素,即學科體系、學生發展、社會需要。要注重學術和文化傳統的傳承,更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學生,充分利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建立開放的教材體系。目前要特別注意克服學科本位論的偏向,即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統性,片面強調本學科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因此否認學科體系的作用和魅力,在統整的背景下,各門學科對學科性質、目標和任務要定位準確,分清學科的科學性質和教育性質,學科的核心目標和一般目標,能力目標、知識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研究和遵循學科的特殊規律和適應各學科的普遍規律,在此基礎上,采用設置不同主題等形式,對學科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統整。學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慮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圍中去考慮,才能在統整中獲得平衡。
應該注意的是,教材調整的目的不是教材統整本身,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材統整的意義也不單是在于我們創造統整的方法,而更要關注統整背后的推動力量,即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提升學生的素質。
新課程標準只規定最基本的、每個學生必須要達到的知識、技能、能力和情感要求,但由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具有差異,如何滿足不同水平和興趣學生的需求,這個任務就主要落在教材編制、選擇和教學處理方式上。這樣,教科書的設計和編制將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并獲得更大的適應性。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也開始有新的準則。隨著學校和教師對教科書的選擇性的增加,終將使教科書的發展擺脫桎梏,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形成能夠反映課程改革理念的多樣而有特色的教材體系。
【走向新的教材觀】相關文章:
烹飪新課程新教材新感想08-21
從新課標走向新課堂心得體會(精選8篇)11-01
走向深處作文09-02
走向成熟作文08-20
走向遠方作文04-22
走向遠方作文03-17
走向成熟作文02-05
[精選]走向遠方作文11-05
走向深處作文02-19
走向海洋觀后感08-26